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压氧对口腔牙菌斑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较为理想的根除口腔幽门螺杆菌(Hp)的方法。方法:将120例口腔牙菌斑Hp-PCR检测阳性的Ⅱ度牙周炎患者分为A、B、C、D4组,治疗1、3、6月后分别对所有患者牙周参数和龈下菌斑进行Hp-PCR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4组Hp阳性率分别为96.7%、80.0%、73.3%和0,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D组最低(P<0.05)。结论:高压氧对口腔Hp有明显抑制或杀灭作用,高压氧配合治疗,有助于口腔Hp的根除和与Hp有关的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二氧化硅微粒法提取DNA检测口腔标本中幽门螺杆菌可行性及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因上腹部症状且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胃镜检查者50例。每例均取口腔标本。比较二氧化硅微粒法与DNA快提法两种不同方法提取胃及口腔样本中的DNA,引物选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 SiO2微粒法提取DNA检测菌斑和含漱液中的幽门螺杆菌与Instagene Matrix提取DNA(Bio-rad)比较灵敏度为93.8%(30/32),特异性为100%(68/68)。结论 SiO2微粒法提取菌斑和含漱液中的DNA操作简便,可作为Instagene Matrix替代方法检测口腔中的Hp。  相似文献   

3.
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幽门螺杆菌(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具多形性,通常存在于胃肠道上部。应用培养、生化分析和核酸技术在牙菌斑和唾液中分离或检测到了Hp。Hp的传播途径尚不清楚,以口-口传播为主。口腔中的Hp可能是胃部Hp再感染的重要储存库,也可能是引起口臭的病原菌之一,并可能与某些口腔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是公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并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密切相关。近年来不断有人报道从口腔中检测出Hp,并提出Hp可能与某些口腔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史、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及结果,该菌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离培养口腔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kerpylori,Hp)并探讨它与Hp相关性慢性胃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的方法检测 40例体检者的龈下牙菌斑和胃黏膜中的Hp。 结果 :10例 ( 2 7.0 3 % )慢性胃病患者的胃黏膜Hp培养阳性 ,其中 5例 ( 13 .5 1% )牙菌斑Hp培养阳性。 3例胃黏膜Hp培养阴性的非慢性胃病患者中有 1例牙菌斑Hp培养阳性。 结论 :牙菌斑是Hp的另一个重要储存库 ,口腔Hp的存在可能与慢性胃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公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并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密切相关。近年来不断有人报道从口腔中检测出Hp,并提出Hp可能与某些口腔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史、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及结果,该菌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口腔内的分布及感染方式,本实验对不同程度牙周炎患者46例,对照组20例进行了龈上及龈下菌斑研究。方法:采用PCR技术,提取HP的染色体DNA,对其特异性片段进行诊断。结果:牙周炎组HP阳性率平均39.1%,健康对照组15%,重症牙周炎组阳性率52.3%,显示了HP在口腔分布与年龄、牙位、牙周炎的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牙菌斑是HP孳生地,口腔环境可能是HP一条传播通道,有关HP对牙周组织损害的研究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牙周炎及胃病患者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 明确牙周炎及胃病患者的牙菌斑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及Hp是否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阳性。方法 利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口腔中的Hp。选择13例胃病及10例牙周炎患者,每例患者选6个有牙龈炎症的牙位取龈上、龈下菌斑,共计276份样本用于PCR检测。结果 胃病组11例患者和牙周炎组全部病例均少有1份菌斑样本检出Hp,其中尿素酶C基因在胃病组的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9.
曹静玲  曹恒军 《口腔医学》2011,31(8):463-465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在牙菌斑中的偶居与定居的确定性,探讨牙菌斑中Hp与胃内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行胃镜检查并主诉有上消化道症状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其胃窦部活检标本2份和上下颌2个磨牙的龈下牙菌斑标本两份,内科治疗半年后再取同一患者上下颌两个磨牙龈下菌斑标本2份,分别行多聚酶链反应和快速尿素酶检测,以检测Hp的存在,然后对所得的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 提示无论是6个月前还是6个月后,无论是胃内Hp阳性组还是胃内Hp阴性组的患者,其牙菌斑中Hp的检出率均很低。胃内Hp阳性组和胃内Hp阴性组的患者相比,2组差别无统计意义。但6个月后与6个月前相比,患者牙菌斑中Hp的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 Hp口腔中提示是偶居,牙菌斑是Hp的储存库及是Hp躲避全身攻击的藏匿处的观点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教育对牙周参数和幽门螺杆菌(Hp)在牙菌斑中分布的影响。方法 自愿受检人群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统一指导漱口、刷牙并口腔洁治,抽样观察牙周参数和菌斑Hp阳性率的变化。结果 口腔健康教育后,牙周参数和Hp阳性率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其效果以洁治教育后最为显著(P<0.001),但正确的刷牙是保持口腔卫生最基本的方法。结论 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口腔疾病,对减小胃病的发病与复发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乳牙菌斑中蛋白水解酶与乳牙龋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乳牙菌斑中的蛋白水解酶是否与乳牙龋的发生发展有关。方法:采用酶一底物反应法和考马斯亮蓝蛋白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有龋和无龋儿童乳牙集合菌斑中亮氨酸氨肽酶、甘氨酰脯氨酸二肽酶和胰酶样蛋白酶的活性及总蛋白含量。结果:3种蛋白水解酶的酶活性和总蛋白含量在有龋组和无龋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蛋白解酶可能与乳牙有机质的分解破坏破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龋病再认识     
随着对龋病研究的不断深化,龋病的病因、分类以及治疗计划的观念发生改变。通过对患者进行龋病危险性评估,分析并控制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基于龋危险性评估的个性化龋病管理和治疗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无创、微创、有创的循序渐进式龋病防治技术,已成为现代龋病防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Objectives : In 1989 the Oklahoma Area Indian Health Service conducted an oral health survey of children attending public schools in Oklahoma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caries experience in the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Results were to be used to establish program priorities, gather baseline data, and compar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Native American children with their non-Indian peers. Methods : A total of 934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5–6 years of age were examined along with 733 high school students 15–17 years of age. The study was designed so that approximately 50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examined were Native American. Results : The mean dmfs for the 5–6-year-olds was 5.06 for the Caucasian children and 10.35 for the Native American childre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For the 15–17-year-olds the mean DMFS for the Caucasian students (5.99)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01) than the mean DMFS for the Native American students (10.12). Conclusions : 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caries in these Native American students appear to be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in their non-Indian peers residing in the same communities.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identif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se demonstrated differences in caries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8.
3~5岁儿童牙菌斑液中氨基酸与龋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无龋者和易感龋者菌斑液中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其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幼儿园3~5岁儿童42名,其中无龋者22名和易感龋者20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菌斑液中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测定菌斑液中的17种氨基酸,各样本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基线菌斑液中无龋者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高于易感龋者。10%蔗糖含漱后7min,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在易感龋组的含量均比无龋组含量高。与基线菌斑液相比无龋者大部分氨基酸含量降低,而易感龋组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升高。0.2%的氟化钠含漱后15min,氨基酸含量在无龋者和易感龋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基线菌斑液相比无龋者和易感龋者大部分氨基酸含量都升高。结论:基线菌斑液中精氨酸和脯氨酸浓度降低,可能增加患龋齿的危险性。蔗糖作用下,易感龋者菌斑液中氨基酸含量高于无龋者。氟化钠对易感龋者和无龋者菌斑液中的氨基酸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