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CI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行手术治疗82例CI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对照组采用胆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显著,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低,可作为肝内胆管结石优选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肝叶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30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15例行肝叶切除术 ,另15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2组进行比较总结。结果 行肝叶切除的 ,术后残石2例 (9.5% ) ,经术后胆道镜取净。行胆总管切开术的 ,术后残石15例(100 %) ,经术后胆道镜 ,仍有4例未取净。随访结果表明 :肝叶切除术优良率为80% ,胆总管切开术的优良率为33.3%。P<0.05。结论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首选肝叶切除术 ,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肝内胆管结石采用肝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肝内胆管结石行肝部分切除术以及采取了双T型管引流、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术后根据CT、B超、T型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6例病人中,术后残留结石5例,残石率19.2%,经胆道镜取净结石,全部病人疗效满意。并发症:上呼吸道感染17例,胸腹腔积液6例,胆漏2例,膈下感染1例,胆道出血1例。结论:肝部分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左肝结石,术中应用胆道镜和多方向胆道冲洗是取净结石的关键。部分病人可以根治。 相似文献
4.
肝手术与胆道镜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310009)吴丹1临床资料总结我院1992年10月至今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残石病例共1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以单纯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为第1组,以根据肝内胆管...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结石目前仍然是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的一个病种。手术后残石率、复发率和再次手术率均较高,我院自1999年以来,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患者42例,均实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术后结合中西医疏肝利胆综合治疗,经5个月至3年的随访。疗效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肝左外叶切除31例,左半肝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2例,右后叶切除6例。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并胆管炎41例,合并胆管细胞癌1例(术后8个月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0/42),均经非手术治愈;术后肝内胆管残石率为7.1%(3/42),无明显胆道感染症状,未行处理。术后6个月至4年随访发现胆总管结石复发4例。结论肝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无死亡,治愈率达100%,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选择保守治疗治愈;4例患者出现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手术总残石率为15.0%(15/100)。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病情复杂,应根据患者结石出现的部位、数量、胆管狭窄的程度,选择个性化手术方式,但手术方法的选择应遵守清除病灶、去尽结石、疏通肝内胆管、消除梗阻、引流通畅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9.
肝内胆管结石系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分叉以上部位的结石,位置隐蔽,结石分布范围广,病情复杂,合并症多,疾病后期严重影响肝功能,且有恶变的可能,手术治疗后有“三高”(即残石率高、再次手术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胆道外科中难治性常见病。随着近年来外科医师的不懈努力,对肝内胆管结石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以及设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选取肝胆管结石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36例行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幅降低术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丁胜文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4):112-113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为主的外科综合方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针对肝内胆管结石部位及肝门胆管狭窄情况,采用肝叶段切除,肝门胆管成形,引流,经肝断面胆道镜取石联合手术。结果本组51例无术中术后死亡,切口感染5例,术后腹水6例,残石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随访11个月-9年,其中症状消失48例,胆管炎发作3例。结论以肝叶段切除术为主体,并结合个体化方案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结果.方法 同期139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分为全胸腔镜( VATS)肺叶切除术52例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8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 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两组手术部位、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 >0.05).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 >0.05).但围术期并发症、组织学类型分布及病理分期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对于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是安全、可靠的,也可用于部分偏晚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技术治疗难治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用Fr8/9.8硬性输尿管镜及气压弹道碎石,在开放手术的基础上完成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手术。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胆道出血、胆汁漏等情况发生。其中45例(93.75%)患者肝内、外胆管结石一次性完全清除,3例(6.25%)因腹壁肥胖及结石部位特殊(右肝前叶上段2例、左肝外叶上段1例),硬性输尿管镜较难进入而致肝内胆管出现部分结石残留,术后无肝外胆管残石、胆道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出现,随访6~36个月,无结石复发及腹痛、发热、黄疸等。结论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技术处理难治性肝内胆管结石,方法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残石率低、出血少、并发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在该院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8例患者资料.其中,右肺上叶切除6例,右肺中叶切除3例,右肺下叶切除15例,左肺上叶切除4例,左肺下叶切除10例,对3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并同期施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58.6±34.4)min,术中出血量(183.5±76.5)mL,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3±2.6)d,术后住院时间为(7.6±3.5)d.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31例,肺转移瘤3例,炎性假瘤2例,肺隔离症1例,肺曲菌球1例.随访1~12个月,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6和9个月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疗效可靠、技术可行,具备安全、微创、恢复迅速的优势,适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和需要施行肺叶切除的良性肺部疾病,但需要娴熟的内镜下处理血管和清扫淋巴结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皮肝胆道镜碎石(PTCSL)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3月~2012年7月43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接受改良的PTCSL治疗:经皮肝胆道引流(PTBD)1周后经皮肝扩张胆道造瘘、瘘道内置保护性鞘管和应用硬质胆道镜辅助碎石取石,其中12例未行PTBD,即穿刺扩张作Ⅰ期造瘘取石.根据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综合评价PTCSL疗效.结果 43例患者改良PTCSL明显优于传统经皮肝胆道镜(pTCS),平均手术时间(97.2±10.3)min,住院时间(16.7±4.3)d,术中出血量(20.4±3.7)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9%(3/43),Ⅰ期完全取尽结石者12例,Ⅱ期取尽者19例,Ⅲ期5例,Ⅳ期3例,结石残留率为9.3%(4/43).结论 PTCSL对治疗肝胆管结石,尤其对多次胆道术后复发或残留的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易重复的方法,具有取石快、结石残留率低、术后并发症少、微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19.
20.
T. C. L. Soong R. C. Lee H. C. Cheng J. H. Chiang H. S. Tseng C. W. Lin M. M. H. Teng 《Abdominal imaging》1998,23(5):515-519
Background: To report the 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findings of hepatolithiasis.
Methods: Dynamic MR images (fast spoiled gradient echo sequence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adopentate dimeglumine)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holangiography, or angiography of nine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iasis are analyzed.
Results: All affected hepatic segments showed atrophic changes and contained dilated intrahepatic ducts. These segments showed either
iso- or hypointensity on T1-weighted imaging and hyperintensity on T2-weighted imaging. Preferential enhancement was noted
throughout all phases of the dynamic study and persisted to delayed T1-weighted imaging in seven patients. In the last two
patients, severe atrophic changes made evaluating signal intensity differences and enhancement patterns difficult.
Conclusion: In addition to intrahepatic stones and biliary dilatation, segmental atrophy, signal intensity differences, and preferential
and persistent enhancement are important MR findings of hepatolithiasis.
Received: 18 June 1997/Accepted: 23 July 199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