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接受择期PCI治疗的132例患者资料,均于术前行256层螺旋CT扫描,经智能软件系统计算CCS。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有无死亡、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或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无支架内再狭窄等。结果CCS>400组患者病变血管段数均显著高于CCS≤100组及100400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70%~99%、100%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或P<0.01)。PCI术后随访,CCS>400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CCS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多支及分叉病变比例显著增高,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其是PCI术后患者预后的有力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及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22例PCI治疗并于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不同剂量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40mg/d,每组调脂治疗共6个月。分别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末测定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观察A、B组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术后血浆PAPP-A,再狭窄发生率较B组患者高(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显着降低PCI术后PAPP-A水平及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观察我院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期间的21例经桡动脉穿刺与32例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在成功率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的成功率相似,前者的并发症较少。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郑权秀  上林大辅 《天津医药》2006,34(12):892-893
目前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证实,病变部位残存的斑块负荷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明确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在该检查引导下行定向的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可明显减少冠脉内的斑块负荷,增加管腔截面面积,故被期望能显著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田。笔者回顾性分析了92例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行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定向旋切术(DC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DCA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1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总结护理效果。结果 118例行PCI治疗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5例术后恢复正常生活能力,2例因出院后并发心力衰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1例在出院1年后死亡。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PCI术后的患者要实施全程的护理干预,包括住院初期、术后无症状期及出院后,要有良好的患者家属配合,保证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继之破裂、血栓形成有关。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局部CRP水平明显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CRP水平较术前进一步升高。本研究通过测定ACS患者经PCI术前及术后48h、1周后血浆CRP水平,探讨CRP对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及PCI术后CRP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探讨多支冠状动脉闭塞(MTO)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26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发现MTO132例(4.9%),其中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2h内对罪犯血管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10~14d对其余病变血管作第二次PCI;9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首次及术后第7d两次行PCI。手术前后常规给氯吡格雷、阿斯匹林,AMI予低分子肝素,心绞痛同时予硝酸盐类药物,心力衰竭同时予狄高辛、速尿或武都力等治疗。AMI伴低血压、心源性休克18例,术前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24例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术前先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治疗。结果 AMI35例首次PCI成功率100%,二次成功率81%,术后死亡3例,治愈率91.2%;97例PCI首次PCI成功97支(95.8%),二次成功率86.6%。结论 MTO血管闭塞时间短,PCI成功率高;根据病情对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患进行干预后再选择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的疗效。方法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病例45例,26例行药物支架治疗(PCI组),19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治疗(CABG)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平均住院(7.1±2.3)d,短于CABG组的(13.1±4.2)d(P<0.01)。住院期间PCI组心血管事件7例,CABG组4例;术后6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2例,CABG组8例;术后12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7例,CABG组11例。三个时间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ABG比较,PCI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不增加术后心血管事件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廖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75-276
目的研究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PCI术后诊断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进行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45例,进行双源CT诊断,以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标准,评估双源CT在冠心病PCI术后的诊断效果。入选患者均进行DSCT和ICA两种检查,两项检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时间间隔不超过1个月。结果 ICA与DSCT分别诊断正常或无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41及44例,有意义的冠状动脉为4及1例,二者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与ICAD在诊断冠心病PCI术后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疗效,DSCT创伤小、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认为DSCT可以作为一种筛选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支架内内膜增生及狭窄的价值。方法 将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心血管内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PC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半年后进行冠脉造影复查支架内内膜增生及狭窄情况,其中39例阳性者为观察组,48例阴性者为对照组。通过患者电子病历获取患者一般资料,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相关指标,术中收集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绘制NLR、PLR预测PCI术后支架内内膜增生及狭窄的ROC曲线。结果 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PLR、Gennisi评分、GRACE评分、SYNTAX评分增高均为PCI术后支架内内膜增生及狭窄的危险因素(P <0.05),其中NLR、PLR、Gennisi评分、GRACE评分、SYNTAX评分增高为PCI术后支架内内膜增生及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PCI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80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结果80例患者急诊PCI成功,术中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住院12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12个月随访,无心绞痛及死亡病例,患者满意率高。结论对于胸痛〉12h而〈24h,有缺血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急诊PC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PCI)中发生心室颤动的原因及如何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2003年9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361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18例患者中发生心室颤动33例(发生率0.91%),5例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28例发生于PCI术中(27例发生于右冠状动脉PCI术中).全部患者均及时发现经积极抢救后好转.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PCI中发生心室颤动与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操作技术、右冠状动脉特点等多种因素相关.了解病情、提高操作技术、提高警觉、及时发现与积极处理是防治心室颤动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张彤 《北方药学》2020,(1):136-13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疏通闭塞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基础治疗,但血小板药物在降低血栓形成危险性的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临床上如何权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对降低PCI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至关重要。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在PCI围手术期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187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原则、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6.79%,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5.72%。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5.71%。完全闭塞病变血管25支,成功率达68%。严重并发症4.2%。结论PCI成功率达95%以上,未发生1例死亡,在基层医院实施PCI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何茉莉  杨可 《安徽医药》2008,12(3):279-28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PCI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但使用抗凝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的发生率,故减轻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急诊PCI治疗的STEMI并糖尿病患者123例,分为常规治疗组61例和替罗非班组62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急诊PCI术前及术后的血清MMP-9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和病变血管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血清MMP-9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后MMP-9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CI术后替罗非班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并糖尿病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清MMP-9水平增高,替罗非班能通过降低MMP-9的表达来降低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情况,借以评价PCI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1例,在其行PCI前1周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情况,以对比分析PCI术的临床价值.结果 PCI术前后对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在各组中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PCI术的AMI患者随即分为2组:观察组(替罗非班+常规药物组)40例和对照组(常规药物组)40例,对两组患者PCI术后的TIMI血流情况、出血事件及术前、术后48h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进行比较。结果 PCI术后观察组靶血前向血流TIMI3级获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观察组MPA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靶血管前向血流,且无严重出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运动平板试验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方法81例PCI术后患者均在术后进行了运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指标,分析计算运动平板试验对于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及Kappa值。结果运动平板试验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88.4%,阳性预测率为47.4%,阴性预测率为87.1%,在诊断单支病变的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66.7%,特异度96.2%,阳性预测率80%,阴性预测率92.6%,Kappa值为0.671。结论运动平板试验对于评估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单支病变PCI术后的患者中,运动平板试验诊断支架内再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临床诊治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给予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额外的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炎症、内皮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和对照组59例。实验组:阿托伐他汀20mg/d+术前24h再给予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mg;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州。分别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24h检测内皮素(ET-1)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实验组内比较:ET在术后24h与PCI术前相比增高(P〈0.05);对照组内比较:ET在术后24h与PCI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PCI术前两组间ET无差异,术后24h实验组E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内比较:CRP在术后24h与PCI术前相比增高(P〈0.05);对照组内比较:CRP在术后24h与PCI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问比较:PCI术前两组间CRP无差异,术后24h实验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CI本身可导致炎症及内皮损伤;PCI术前在常规剂量他汀的基础上加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预处理能够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病变血管局部的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