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现阶段急需建立一种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骨髓中内皮祖细胞的含量丰富,增殖能力强,而且容易获得,操作简单。 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8/12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2周龄SD大鼠20只,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股骨和胫骨,用预冷至4 ℃的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冲洗骨髓腔,以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单个核细胞层,含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重悬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后进行细胞计数,按1×109 L-1浓度接种到预先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37 ℃、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恒温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内皮祖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133、内皮祖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的表达,并进行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和细胞生长曲线分析。 结果:新分离获得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小圆形,培养4 d后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中间为圆形贴壁细胞,外周梭形细胞较多,传代后梭形细胞首尾相连,呈“毛细血管”样排列。培养第4,7,10,14天贴壁细胞CD34,KDR,CD133均呈阳性表达,CD133阳性细胞第10天时开始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33/KDR双阳性细胞率逐渐升高, 10 d时达峰值,随后下降。KDR阳性细胞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原代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第3~6天处于指数生长期,贴壁细胞大量增殖,呈“集落”样生长。 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获得内皮祖细胞,加入M199培养液后能够贴壁增殖,并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缺血性疾病中,机体的代偿性反应包括细小动脉形成和血管新生,而内皮祖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病理性血管重建过程。目前对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还存在许多争议。 目的:分离培养人外周血、脐带血、骨髓以及脐带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脐带血以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脐带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通过植块贴壁培养或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膜获得的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对获得的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增殖活力、细胞周期、免疫表型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外周血与脐带血来源的贴壁细胞呈长梭形,集落状生长,其上附有成簇圆形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圆形细胞渐脱落,梭形细胞无明显增殖趋势,消化后细胞不能传代;流式显示细胞高表达CD45,部分表达KDR,但不表达CD31。②骨髓和脐带来源的贴壁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传代后细胞增殖迅速,且细胞形态与增殖活力没有明显下降;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流式检测显示细胞均不表达CD14、CD45,也不表达CD106、HLA-DR,但高表达CD44、CD90、CD62E、CD73、CD95、CD105;部分表达内皮系标记KDR、vWF;酶消化法获得的脐带内皮祖细胞还表达CD31;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显示细胞具有吸收ac-LDL并结合UEA-1的能力。结果说明外周血、脐带血、骨髓与脐带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分化程度、增殖活力不同的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内皮祖细胞已经广泛用于研究缺血性疾病,能促进内皮再生、血管修复及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目的:综述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10-12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early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lat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共检索到文献219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8篇。结果与结论:内皮祖细胞定居于成体骨髓,现已证实胎肝、人脐血、成人外周血及骨髓中均存在,且人脐血、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均来源于骨髓。此外在心脏、血管、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等外周组织中也发现内皮祖细胞的存在。内皮祖细胞具有促进内皮再生及血管修复的功能,能促进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在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血管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晚期内皮祖细胞比早期内皮祖细胞更易形成毛细血管,在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有效性.方法 高脂膳食制备20只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采集骨髓,分离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并扩增培养,检测其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第7天采用线栓法制作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3 h进行移植,其中实验组经颈静脉自体移植BrdU标记的EPCs,对照组给予等量的PBS.急性脑缺血术后6 h和第1、3、7、10、14天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量表行行为学评价,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rdU标记的EPCs在缺血脑组织的分布和血管密度.结果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EPCs,细胞数目可达到5×106;CD34免疫荧光和FLK-1免疫组化鉴定呈阳性,并能特异性吸附FITC-UEA和内吞DIL-Ac-LDL.第14天实验组mNSS得分为6.13±0.30.对照组为8.50±0.4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第28天实验组脑缺血区和血管壁可见BrdU标记的EPCs,而对照组则为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数为16.87±5.52,对照组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数为12.76±4.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活体大鼠骨髓中分离的EPCs通过自体移植后可以进入脑缺血区并长期存活,其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可能与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内皮祖细胞在神经科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Asahara等首先成功的将CD34 造血祖细胞在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将这类造血祖细胞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1998年Rafii等报道了外周循环系统中骨髓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存在。近年来,生物学及实验技术的发展及血管生成相关研究的深入,促进了对EPCs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的应用研究。现将EP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科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在牙周血管改建中的作用规律对于研究正畸牙周改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对牙移动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探讨牙齿移动是否可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指标检测,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4在吉林省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 方法:实验组建立大鼠牙移动模型,对照组置牵拉装置但不加力。加力第2天取两组动物外周血制作细胞涂片,检测其中CD133阳性细胞数。同时以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提取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至第12天,取两组细胞爬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荧光化学检测细胞吸收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荆豆凝集素1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实验组细胞涂片中CD133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所培养细胞可同时吸收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呈CD133、Ⅷ因子、CD34阳性。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实验初步证实了实验性牙移动可动员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  相似文献   

7.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内皮祖细胞有动员作用,促进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修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提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0,4,8 U/mL不同浓度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培养。培养7 d后,对内皮祖细胞利用FITC-UEA-1和 Dil-Ac-LDL共同染色方法进行鉴定;同时利用CD34和CD133共同标记,以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采用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对其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培养到7 d左右,细胞形态变化完全,细胞之间形成联接,并可以围成似管腔状形态,十二三天时,细胞融合,形成铺路石样。培养细胞荧光染色显示内皮祖细胞呈双阳性染色,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可以结合CD133和CD34。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说明在0~8 U/mL浓度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8.
杨悦  曹君  陈平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41):8109-8113
摘要 背景:内皮祖细胞(EPCs)参与了血管新生、血管修复,EPCs 移植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愈合等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的:分离和诱导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 并进行鉴定;经气管移植,观察EPCs的定位,为EPCs在肺部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体外培养和体内移植试验,于2008-05至2009-04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实验动物:C57BL/6J小鼠 ,6周,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试剂:EGM-2MV培养基(LONZA 公司) ;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公司);Dil 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 (FITC-UEA-I)、CM-DiI (Molecular Probes);兔抗vWF多克隆抗体( CST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方法:冲洗小鼠长骨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单个核细胞层,内皮细胞培养液EGM - 2MV培养, 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vWF,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UEA-I进行鉴定。 CM-DiI标记EPCs后经气管注入,10天后观察在小鼠体内的定位。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vWF在细胞内的表达, 荧光显微镜观察EPCs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UEA-I。后经气管注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CM-DiI标记EPCs在肺等器官内的表达 结果:贴壁细胞呈现类圆形、纺缍形或多边形, 7~14 d可见部分贴壁细胞生长呈“铺路石”样外观。双标记阳性细胞可达80-90% ,vWF阳性率90%以上。气管移植后可定位至肺内气管、血管及肾、脾血管。 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EGM-2MV 培养体系下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EPCs ,该细胞气管移植后可定位至肺内气管、血管及肾、脾血管,为EPCs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对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活性的影响及优化细胞体外磁共振扫描序列.方法 常规培养并鉴定EPCs.USPIO(25 μg/mL)标记EPCs,普鲁士蓝染色计算细胞标记阳性率,台盼蓝染色、MTT比色法等观察细胞生物活性变化.再用100 μL8%明胶将细胞浓度调整为2×106/mL、1×106/mL、5×105/mL、2.5×105/mL,对不同浓度的标记细胞行T2map和T2*map序列扫描.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染色均显示培养细胞为EPCs.普鲁士蓝染色显示USPIO标记5 d后阳性率达(98.45±0.05)%.台盼蓝染色、MTT比色法等证明USPIO标记不影响细胞生物活性.T2map和T2*map体外磁共振扫描显示,弛豫率与细胞浓度呈线性正相关(r1=0.990,P1=0.010;r2=0.975,P2=0.025),且R2*效应的直线斜率为R2也的3.58倍.结论 USPIO可有效标记EPCs,同时对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T2*map和T2map序列均可反映不同浓度USPIO标记细胞的信号变化,其中T2*map序列更敏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and optimize their MR imaging sequence in vitro. Methods EPCs were cultured and the USPIO particles were inducted as magnetic marker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25 μg/mL.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ells (2×106/mL, 1×106/mL,5×105/mL and 2.5×10VmL) disposed by 100 μL 8% gelatin, the T2 map and T2* map sequenc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xation time and rate. Results Immunocytochemistry, acetyl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staining marked with Dil and 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 Ⅰ staining marked with fluorescein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cells were EPCs. USPIO labeled EPCs efficiently, with (98.45 ±0.05)% positive rate of labeling on the 5th d, and trypan blue staining and MTT assay indicated that i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em cell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The T2 map and T2* map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relaxation rates (R2 and R2*) were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cell concentrations in vitro (r1=0.990,P1=0.010;r2=0.975 ,P2=0.025), and the slop of R2* was 3.58 times of the R2's. Conclusion USPIO can label the EPCs efficiently without changing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lls. Both T2* map and T2 map sequences can test the signal change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abeled cells, and the former is more sensitively than the later.  相似文献   

10.
背景: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预示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修复能力降低,但有关他汀对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循环内皮祖细胞在阿托伐他汀钙干预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2008-06/2009-02于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 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阿托伐他汀钙为辉瑞公司产品,批号:65837003。 方法:随机抽取16只大鼠,应用经典的两肾一夹方法构建SD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随机分为高血压组、他汀组;剩余8只为对照组,行同样操作,但不套银夹。术后4周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kg•d)灌胃8周,其余两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8周。 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第4,12周测各组大鼠血压、血脂,第1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层连续性,并测定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 结果:他汀组第4,12周收缩压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两组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收缩压(P < 0.01);他汀组大鼠血脂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层连续性严重受损;他汀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明显减轻。模型组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低于他汀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模型组循环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和迁移能力显著低于他汀组与对照组,他汀组仍低于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 结论:肾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受损严重,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下降;阿托伐他汀钙可提高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改善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方法 60只健康雄件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50只),线拴法制备大腑中动脉闭塞模型,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外周血 CD34和脑组织AC133表达水平.结果 再灌注后3 d,4d和7 d,缺血组大鼠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至再灌注后14d恢复至正常值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4 d,缺血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暗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主要集中于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其余各时间点各组大鼠AC133均表达阴性.结论 缺血-再灌注早期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晴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提示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应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 变化,探讨可能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接受颅脑创伤、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刺激,分别于应激前(0 h)及应激后3 h、6 h、24 h、48 h、72 h和7 d采集内眦球后静脉从血,分离单个核细胞,CD34和CD133双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术计数内皮祖细胞数目.结果 颅脑创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于伤后3 h即明显减少(P=0.000);随后迅速增加,至6 h达峰值水平(P=0.005);至24 h降至正常值范围(P=0.728).而非创伤性应激(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后3 h,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加(P=0.000,0.019);至24 h达峰值水平(P=0.000,0.004);随后逐渐减少,至72 h恢复至正常值范围(P=0.999,0.055).对照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激反应可以促进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创伤性应激后内皮祖细胞数目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与非创伤性应激明显不同,其短暂性减少可能与组织损伤修复导致的内皮祖细胞消耗有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缺血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脑缺血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 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老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D133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处理组大鼠各时间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24 h,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减少至最低水平(均P<0.05),且以缺血组更为明显(P<0.05);至手术后7d,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恢复至正常值范围(P>0.05);至手术后10d,缺血组方恢复至正常值水平(P>0.05).结论 老年大鼠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出现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显著减少,其中以缺血组细胞数目减少更为明显,且恢复至正常值范围的时间较缺血-再灌注组延长.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类药物,其不同剂量与疗程对于内皮祖细胞有着不同的近期及远期作用。 目的:综述国内外他汀类药物对内皮祖细胞作用的现状和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5-01/2009-11关于内皮祖细胞和他汀类药物的文章,在标题中以“内皮祖细胞,他汀类药物”或“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statin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内皮祖细胞及他汀类药物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843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内皮祖细胞及他汀类药物的1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他汀类药物对于内皮祖细胞有多重的作用。在短期治疗和低剂量的情况下,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增强内皮祖细胞各方面功能;在长期、大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后,造成其数量减少,抑制了血管生成,这对于抑制肿瘤血管发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脂联素(adiponectin, APN)基因转染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移植对2型糖尿病大鼠(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R)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周龄SD雄性大鼠骨髓分离培养EPCs,随机分组并干预:未干预组(EPCs组)、转染APN基因的EPCs(LV-APN-EPCs组)和空白病毒EPCs(LV-EPCs组); 5周龄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PBS组)、LV-APN-EPCs治疗组、LV-EPCs治疗组和EPCs治疗组,高脂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T2DM模型,线栓法造I/R模型,I/R损伤后1 h分别静脉注射1 mL PBS、PBS、 LV-APN-EPCs、LV-EPCs和EPCs,I/R前和I/R后的第1、7、14 d,各组进行mNss评分; 细胞治疗后第14 d,各组行脑组织HE染色、CD31+免疫荧光染色,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 I/R后第7、14 d LV-APN-EPCs组的mNss评分明显小于LV-EPCs组、EPCs组和PBS组(P<0.05); 细胞治疗后第14 d,LV-APN-EPCs组神经元破坏较LV-EPCs组、EPCs组和PBS组明显减轻; CD3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LV-APN-EPCs治疗显著增加了I/R损伤区皮质的血管密度(P<0.05); ELISA显示LV-APN-EPCs组脑组织的炎症因子IL-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较LV-EPCs组、EPCs组和PBS组低(P<0.05)。结论 LV-APN-EPCs治疗对T2DM大鼠脑I/R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促进脑I/R损伤区血管再生和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内皮祖细胞与烟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重建过程包括三个方面:(1)血管发生:通过成血管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分化形成新的血管;(2)血管新生:现存的血管通过成熟内皮细胞发芽的方式形成新的血管;(3)侧支循环开放:通过现存微动脉侧支连接形成内径增大的侧支循环[1].过去一直认为血管发生只存在于胚胎阶段,但Asahara等[2]于1997年证实,外周血中CD34+细胞能在体外分化成具有内皮形态和内皮表型的细胞,在体试验亦发现CD34+细胞可参与缺血组织血管的新生,从而将CD34+细胞命名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