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一种经济、实用的建立犬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技术方法.方法 选择内栓子介入栓塞法和颞部微创手术法进行比较研究,采用DSA检测梗阻结果,MRI扫描结果计算梗死体积及术后14 d内每天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颞部微创手术法较内栓子介入栓塞法,犬存活时间长,试验成本低,可控性好,能更好地模拟临床.结论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颞部微创手术法是一种更经济、实用的建立犬脑缺血模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同程度猴脑缺血模型的CT灌注和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脑缺血模型的建立以及栓塞剂量对猴自体血栓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成年食蟹猴2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轻度缺血组、中度缺血组、重度缺血组和极重度缺血组,每组各4只.各组动物经介入法插管至大脑中动脉,对照组注入一定量的盐水,其他各组注入不同体积的自体血栓造成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介入血管造影( DSA )和CT灌注(CTP)扫描证明栓塞成功,分别于术后30 min和120 min行CTP扫描,测量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值,术后14天连续观察行为学表现.结果 术后30 min MTT:所有手术组MTT测量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差别;术后120 min MTT:轻度缺血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别,其他各组和对照组可见明显差别;术后死亡率:极重度组和重度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极重度组又明显高于重度组;术后行为学表现: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可见明显行为学改变.各组有明显差异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猴不同程度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缺血疾病有重要的作用;DSA和CTP对早期脑缺血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鼠不同程度颅脑损伤下的c-fos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对c-fos基因研究较多,已经证实它是神经细胞中常见的快速反应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被检测出;它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记忆和信息传递等过程;在创伤、脑缺血缺氧、癫癎等有关的病理过程等刺激下,c-fos基因早期表达增加.因为颅脑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创伤之一,故很多神经方面的研究大多将它做为参照对象.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在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后的c-fos基因表达,进一步探讨c-fos基因表达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及其在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脑缺血损伤后海马的病理变化及生理功能变化等研究提供有关形态学定量参数,本研究对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程海马神经元的密度进行了体视学测量和统计学分析。选用2月龄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Ⅰ、Ⅱ、Ⅱ、Ⅲ、Ⅳ组,其中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Ⅲ、Ⅳ组藉结扎双侧颈总动脉30,60,90nins后造成不同时程的脑缺血模型。然后四组动物均取出海马按Nissl法显示神经元及制片。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其海马神经元的密度,经统计学分析结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对脑缺血及血管性痴呆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参与血管性痴呆(VD)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 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和VD模型,同时采用NO-2/NO-3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脑缺血早期和痴呆形成过程中以及分别经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NA和底物L-Arg干预后海马区NO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并对照各组迷宫试验的行为学定量和动态观察.结果:脑缺血早期海马区NO的变化对VD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说明NO途径参与了急性脑缺血及其VD形成的全过程,但在不同阶段可能发挥不同作用;一旦VD形成,则不论早期脑部NO水平如何,均使VD成为不可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丹参对脑缺血再灌注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丹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局灶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性变化及影响;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显微超高速系统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应用丹参后局灶白细胞粘附性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部灶区微动脉白细胞附壁指数升高,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断裂应力降低,粘附性显著下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7.
大鼠急性脑梗死后不同区域扩散和灌注成像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后不同区域的PWI和DWI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病理基础,确立评估急性脑缺血可逆性梗死的MRI特异指标及标准。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实验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单纯脑缺血组):①1.5h(3只),②3h(6只),③6h(3只),④9h(5只)。另设立假手术组作对照组(B组,5只,仅分离颈总动脉)。对上述各组大鼠在规定的时间内行MRI检查,重点测量梗死中心区、梗死边缘和皮质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血流量(rNEI)、相对峰值时间(rTTM)、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上升斜率(rMSI)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下降斜率(rMSD)。将结果与TTC染色、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A组于缺血1.5h后梗死中心区ADC降低(0.29×10-3mm2s),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边缘区ADC随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其ADC于脑缺血后1.5h与9h、3h与9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脑缺血后1.5h,梗死中心区、皮质区之间ADC差异显著(P<0.05),ADC位于皮质区与梗死边缘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病理结果和LSCM结果,ADC大于0.51×10-3mm2s,rNEI大于70%和rTTM小于120%,提示脑组织的损伤轻微或可逆。结论急性脑缺血后其DWI、PWI参数值随时间、空间变化,DWI、PWI的半定量化分析,可以鉴别脑缺血发生后脑缺血不同区域的变化,为我们鉴别缺血半影区的存在及范围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含碳酸根羟基磷灰石(CHAP)材料的剂量学性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定型压片技术制备剂量计样品,样品经60Co γ线辐照后分别贮存于不同温度、湿度和不同光照背景条件下,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定量分析辐射诱发的自由基.结果 在实验观测的3个月内,样品在4℃或室温下保存,信号变化均<3%;40℃保存时,信号变化约13%;室温下当湿度<36%时,信号变化<2%;湿度为76%的高湿度组,信号变化约8%;但高温高湿条件下信号强度并未明显衰减.样品在室温下避光存放1年以上,其信号变化<4.8%.平均照度1600 lux条件下,信号变化<3.8%;在避光条件下,信号变化<3.4%.结论 在室温自然环境条件下,该剂量计材料剂量学性能变化不明显,即使较强光照对自由基信号的影响也不显著,长期储存未见信号明显衰减,但高温或高湿环境对样品的测量过程有一定影响,在未来应用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基于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的微血管灌注理论模型,研究各种不同灌注条件下系统的响应以及基于模型的灌注检测和灌注参数估计方法。方法 用随机微分方程的形式描述成像平面区域内UCA微泡浓度与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从系统模型的角度来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和比对,确立系统的传输函数和冲激响应。结果 给出了不同造影剂注射方式下,以及不同系统设置下UCA微泡浓度响应;在微血管仿体模型实验中,获得一种灌注条件下的灌注检测图像和两组时间一强度关系曲线。结论 基于灌注模型的建立,首次实现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灌注系统的仿真,并对超声造影剂灌注检测和参数估计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噬菌体D29的稳定性,为噬菌体D29吸入制剂的处方工艺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不同浓度噬菌体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及噬菌体溶液冻干过程及冻干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放置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温度对噬菌体溶液稳定性影响显著,4℃条件下噬菌体D29溶液在1年内保持稳定,但反复取用会影响其稳定性;糖类和蛋白类对噬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MRI表现,探讨其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3.0 T MR在缺血后4 h、24 h、48 h及72 h对树鼩脑部行MRI,观察各时间点MRI表现,测量和计算出各时间点扩散加权成像(DWI)、T2WI异常信号体积;分别应用HE染色、红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技术显示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病理改变和皮层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缺血后4 h MRI可见信号改变,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TTC染色所测体积与MRI体积比较,4 h时DWI及T2WI所测体积大于TTC(P<0.05),病理显示周边为水肿带;缺血后4 h至24 h梗死灶体积增大明显(P<0.05);光镜示缺血后中心区神经元可见皱缩,脱失明显,出现嗜酸神经元。结论 MRI可动态反映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99Tcm-HL91在大鼠缺血脑内分布的放射自显影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的动态分布规律.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SD大鼠42只分为2组①预处理脑缺血组(21只),脑缺血预处理20min,再灌注3 d后再次脑缺血2 h;②脑缺血组(21只),脑缺血2 h.两组按再灌注时间不同(5、30 min及1、2、4、8、12 h)又各分为7个亚组,每组3只.用γ测量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99Tcm-HL9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的动态分布规律.结果γ测量结果示,注药后5 min~2 h,两组患侧与健侧脑组织单位质量放射性比值(T/NT)均为1.0左右,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药后4 h两组T/NT明显增加,4、8、12 h预处理脑缺血组T/NT分别为1.57±0.13、1.93±0.06、2.25±0.17,与同组2 h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脑缺血组T/NT分别为1.22±0.12、1.59±0.07、1.94±0.09,与同组2 h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01);注药后4、8、12 h预处理脑缺血组与脑缺血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放射自显影结果示,注药后5 min~2 h,两组患侧和健侧脑组织银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间质和毛细血管中,细胞内分布较少;注药后4 h,两组患侧银颗粒主要分布于脑组织神经细胞内,而细胞间质和毛细血管内分布较少;两组8、12 h亚组分布规律与4 h亚组相同;预处理脑缺血组患侧银颗粒密度明显高于脑缺血组.结论注药后4~12 h,99Tcm-HL91在缺血脑组织内分布明显;预处理缺血脑组织摄取显像剂明显高于非预处理缺血脑组织,临床进行脑显像时应在注药后4 h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红蛋白(NGB)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备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20min后分别再灌注2、8、16、24、48、72h,处死动物并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合阳性细胞计数的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和海马区NGB的表达变化。结果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的NGB蛋白表达于损伤后16~48h上调,而海马区NGB表达则呈持续减少的趋势。病理学检测显示海马区神经细胞损伤程度较大脑皮质区严重。结论不同脑区对缺血性损伤的耐受性差异可能与NGB表达水平有关。NGB表达上调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技术测量中老年人慢性脑缺血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脑缺血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模式.方法 对中老年人进行常规头颅MRI扫描,筛选出正常组12例、轻度脑缺血组16例和明显脑缺血组13例,3组均行双侧MCA PCMRI扫描,利用工作站上QFLOW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1次心动周期内双侧MCA的时相-流速曲线及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双侧MCA的血管断面面积、峰值流速(PV)、平均流速(MV)、平均流量(MF).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比较3组间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3组间双侧MCA血管断面面积、MV、MF及右侧MCA PV的单向方差分析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慢性脑缺血患者双侧MCA的时相-流速曲线较正常中老年人收缩期波峰变低、变钝、变宽,舒张期和收缩期两波峰连线变平.结论 PCMRI可反映不同程度慢性脑缺血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采用干湿称重法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刻大鼠损伤侧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脑缺血3h,大鼠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增高,随着再灌注的进行,脑组织含水量继续缓慢增高,至再灌注4h时显升高,直至再灌注16h时达到最高。结论: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程度在16h内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6.
扩散成像在脑缺血性中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高b值扩散成像 (DWI)诊断早期脑缺血性中风的诊断价值 ,分析假阳性与假阴性病例的磁共振表现及其规律。方法 对 2 2 5例临床诊断为脑缺血性中风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 ,通过随诊或手术证实研究高b值DWI在脑缺血性中风上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 ( <6h) ,高b值DWI对缺血性中风诊断的灵敏度为 93.5 5 % ,特异度为 10 0 %。在起病时间介于 7h~ 7d的急性病例 ,DWI的诊断灵敏度为 10 0 % ,特异度为 82 .35 %。在脑缺血病灶与其他假阳性病灶间的扩散值与各向异性变异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高b值DWI超早期诊断脑缺血时 ,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假阴性病例是导致超早期诊断灵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在 7h~ 7d的脑缺血急性期 ,多发性硬化与部分其他炎性疾病是造成诊断特异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对急性期的假阳性病例 ,ADC与各向异性参数计算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据采集方式对脑PET图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采集方式对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脑显像图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条件和参数,分别得到不同采集模式、不同发射计数、不同透射时间下模型脑PET重建图像,并与参考图像相比,研究不同采集模式、不同数据采集对脑PET重建图像的影响.结果与二维采集相比,三维采集条件下重建图像的本底和高频噪音较多,且对颅顶、颅底结构的显示较差,但对大脑中间结构的显示与二维采集基本一致.二维采集条件下灰质/白质放射性比值为2.108±0.183,而三维采集条件下为2.286±0.232,差异无显著性(t=0.73,P>0.05).不同发射计数情况下,1×108、2×108、4×108发射计数下灰质/白质放射性比值分别为2.108±0.183、2.125±0.158、2.161±0.176,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透射计数的情况下,随着计数(即扫描时间)的增加,分割图像中脑模型的轮廓和脑内结构的边界趋向完整和清楚.结论不同采集模式、不同透射计数和不同发射计数对PET图像会产生一定影响,临床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反复性脑缺血丘脑神经元的病理损害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45Ca放射自显影及光镜对比研究大鼠单次性和反复性脑缺血及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治疗后丘脑钙积聚和神经元损害的病理改变。结果 反复缺血组丘脑异常钙积聚与神经元损害明显重于单次缺血组;MK-801能显著减轻和改善丘脑钙积聚与组织病理损害。结论 反复非致死性短暂脑缺血导致丘脑腹侧神经元显著累积性损害,兴奋性氨基酸和Ca2+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没食子酸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没食子酸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经典恒温法考察没食子酸在不同pH值水溶液的稳定性,以及抗氧剂、强酸、强碱、强光照、强氧化、高温条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没食子酸在碱性、中性、强氧化条件下不稳定,在酸性环境、强光、高温条件下稳定,而不同的抗氧剂对其均有保护作用。结论:没食子酸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正>近些年来,对脑缺血预干预的探索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脑缺血预干预是在严重脑缺血事件发生前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以期在脑缺血发生时发挥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减轻脑缺血损伤。目前发现的具有脑缺血保护作用的预干预方法包括:缺血、缺氧、低氧、高氧、药物、电针刺激及预运动等[1,2]。其中,预运动是指在严重脑缺血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的有氧运动预干预措施[3],其产生的运动生理作用是全身性的,作为一种全身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