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20例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结果19例为单发,1例多发。恶性16例,良性3例,1例不能定性。CT表现边界清楚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17例,边界不清楚肿块3例;有囊变17例,溃疡6例,钙化3例,肝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瘤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CT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17例,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 结果 17例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在食道2例,胃12例,小肠2例,结肠1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1例;良性GIST表现为胃肠道软组织肿块,体积小,边缘清晰,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病灶体积较大,常伴有周边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强化不均匀. 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定位准确率高,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临床、病理及CT检查资料. 结果 肿瘤位于胃14例,空肠1例.本组病例中,CT判断病灶起源部位与病理相符者13例(13/20),定性诊断与病理相符者12例(12/20);CT显示2例肝转移瘤得到术后病理证实,CT表现肿瘤密度不均匀,对应病理学中的出血、坏死及囊变. 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与CT诊断基本相符,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情况,对GIST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的肿瘤,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免疫组化的发展和电镜技术的进步,其诊断准确性明显升高。现对我院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樊晓龙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85-388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6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肿块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少数可见出血。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实质部分中到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增强扫描及MPR在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杰  汤玮  秦嗣勇  刘丛伟  许峰 《中外医疗》2008,27(16):121-122
目的 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探讨GIST的误诊原因,提高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3例GIST病例最后都经病理明确诊断的临床及CT寻影像学资料.结果 53例GIST中有6例误诊为其他胃肠道肿瘤.结论 GIST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多种消化道病变相鉴别,CT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是GIST的重要影像学表现,而MPR可以更加准确的对GIST进行定位,总之CT增强扫描及MPR对诊断GIST有重要价值,也是避免误诊及鉴别其他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史鸿渊  张喜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23-112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2/10万。它来源于胃肠道的Caial细胞或幼稚间质干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干细胞肿瘤,大多数GIST都存在原癌基因c—Kit的突变,免疫组化分析CD117,强阳性率达97%,CD34表达率达8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GIST有较高诊断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onal stromal tumors,GIST)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Mazur等[1]于1983年首次提出,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Cajal cell),近年来,Miettinen又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KIT(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CT资料,以探讨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疾病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a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17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9例,小肠7例,结肠1例。CT表现为肿块内常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CT对GIST诊断有一定价值,有时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最终诊断需要病理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a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7 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7 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9 例,小肠7 例,结肠1 例.CT表现为肿块内常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 CT对GIST诊断有一定价值,有时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最终诊断需要病理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 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钡剂造影及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GIST的钡剂造影及增强CT扫描影像特点。结果:在13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8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钡剂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及龛影或仅为胃肠道受压。CT平扫显示腔内外密度不均匀肿块;CT增强均显示增强,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结论:GIST钡剂造影缺乏特异性,可作为初步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部位、形态和大小,对于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彤  杨文杰 《中外医疗》2011,30(19):164-16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7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5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囊变坏死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0例,钙化2例,转移1例。增强: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证实为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的CT表现、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患者中病变位于胃部17例,小肠8例,结肠5例。良性16例,恶性14例。肿瘤病理危险度评估:极低危8例(27%)、低危7例(23%),中危6例(20%),高危9例(30%)。CT影像、预后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严重瘤内坏死、强化程度和较差预后更多见于高危险度胃肠道GIST(P〈O.05):肿瘤生长部位与GIST的病理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T扫描对GIST诊断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在定位、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认识和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3例,腹痛4例,腹涨2例,无症状4例。病灶分布于胃13例,小肠7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肿瘤平均直径10.3±3.8 cm。病理分型:恶性者21例,良性者2例。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粘膜下富血供肿块,外生性生长为主,边界清晰,肿瘤内部出血、坏死,局部淋巴结转移少见。结论GI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等为主。CT表现具有典型的特征,CT可作为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刘旺  周元芳 《四川医学》2010,31(8):1186-118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5例、小肠8例、结直肠5例、食管2例、腹膜后3例和肠系膜2例。35例GIST中良性15例,肿瘤直径≤5.0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20例,肿块直径〉6 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35/35)。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88.6%(31/35)。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其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病理明确诊断的81例GIST临床及CT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81例中,良性24例,恶性57例.肿瘤大小0.5~17.0 cm,平均6.8 cm.病灶位于胃50例,小肠22例,直肠结肠6例,肠系膜3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良性GIST螺旋CT显示一般小于2 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若大于5 cm、腔外不规则或长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则多为恶性.结论 CT是胃肠道间质肿瘤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消化道偏侧性狭窄伴溃疡、不规则腔外肿块、多灶性低密度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等征象对恶性GIST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25例GIST位于胃16例,小肠8例,直肠1例.良性5例,横断面最大径均小于5cm,4例呈均匀强化;交界性8例,其中5例横断面最大径大于5cm,呈不均匀强化;恶性12例,其中11例横断面最大径大于5cm,均呈不均匀强化.肿块内伴发气体者4例,钙化2例.结论 运用螺旋CT检查可以确定GIST的肿瘤大小及强化方式,有助于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被临床和病理医生逐渐认识的、起源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本文回顾性分析24例资料完整的GIST,着重探讨其CT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