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的2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MRI所见。结果 21例中脊髓圆锥均低于L2椎体平面以下。其中,4例表现为单纯脊髓圆锥低位;5例伴有脂肪脊髓脊膜膨出;2例伴有脊膜膨出;3例伴有先天性背部皮毛窦;7例合并有椎管内肿瘤,其中脂肪瘤2例,畸胎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结论 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形态及伴发畸形,对诊断TCS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的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30例TCS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30例中 ,脊髓圆锥尖部位置均低于L2 椎体中部以下 ,脊髓受牵拉固定 ;单纯终丝粗大紧张 4例 ,约占 13%;脂肪堆积 13例 ,约占 43%;脊膜膨出 4例 ,约占 13%;脊膜脊髓膨出 3例 ,占 10 %;椎管内肿瘤 6例 ,占 2 0 %,其中神经纤维瘤 2例 ,皮样囊肿 2例 ,表皮样囊肿 1例 ,畸胎瘤 1例。结论 MRI的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等优点 ,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 ,形态及伴发畸形 ,对诊断TCS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临床确诊的TCS患者MRI影像学表现,扫描范围包括下胸椎、腰椎、骶椎,常规矢状位、横轴位扫描,9例加扫了冠状位。结果本组12例TCS患者中脊髓圆锥下端低于L1/L2椎间盘水平的12例,脊髓终丝增粗(终丝直径大于3mm)9例,脊髓脊膜膨出7例,椎管内脂肪6例,脊髓空洞4例,脊柱裂4例,腰骶部皮毛窦4例,椎体畸形3例,脊柱侧弯畸形3例。结论 MRI多序列、多方位成像能清晰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的形态、椎管内外脂肪瘤、脊髓脊膜以及脊柱的各种病理变化,对TCS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胚胎时脊神经胚胎形成和脊神经管闭合障碍引起的脊髓脊柱等结构的先天发育异常.表现为脊髓圆锥位置下移,圆锥和马尾位置固定,常伴发其他畸形和椎管内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膀胱尿道及肛门的进行性功能障碍.X线、B超、CT对其诊断均有局限性.MRI以其高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多参数的成像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及手术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RI在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TSCS)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39例TSCS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全部患者圆锥尖部位置低于L2椎体中部以下、脊髓受牵拉固定,根据脊髓栓系的原因将TSCS分为4型:Ⅰ,终丝粗大紧张型6例,占15%;Ⅱ,脂肪堆积型11例,占28%;Ⅲ,脊膜或脊膜脊髓膨出型16例,占41%;Ⅳ,肿瘤型6例,占16%,其中畸胎瘤3例,上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结论: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等优点,诊断TSCS优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栓系综合征40例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RI可详细了解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椎管内外脂肪瘤、脊髓脊膜以及脊柱等的各种病理变化。本组可见直接征象脊髓圆锥低位(40/40)、终丝粗大紧张(40/40)、脊髓及马尾粘连(40/40),间接征象腰骶管发育不良(35/40)、脊髓缺血性改变(6/40)、腰骶角增大(22/40)及脊髓空洞(12/40),另可见部分并发征象背部皮毛窦(17/40)、脊髓脊膜膨出(22/40)、椎管内脂肪瘤(28/40)、椎管内囊肿(7/40)、脊柱侧弯畸形(5/40)、椎体畸形(10/40)、脊柱裂(26/40)及脊髓纵裂(1/40)。结论: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能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手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脊髓栓系综合征MRI与手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磁共振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直接征象:脊髓圆锥低位(21/21),终丝粗大紧张(21/21),脊髓及马尾粘连(21/21);间接征象:腰骶管发育不良(11/21)、脊髓缺血性改变(4/21),脊髓空洞(7/21),背部皮毛窦(9/21),脊髓脊膜膨出(15/21),椎管内脂肪瘤(14/21),椎管内囊肿(7/21),神经源性膀胱(11/21),脊柱侧弯畸形(9/21),椎体畸形(2/21),脊柱裂(7/21)及脊髓纵裂(2/21)。结论: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能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手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MRI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CS患者的MRI表现,依据其特点分类阐述,并结合临床评价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TCS中单纯型脊髓栓系者6例,复杂型脊髓栓系15例,其中,合并终丝脂肪瘤者5例;合并脊柱裂脊膜膨出者7例;合并脊髓纵裂畸形者2例;合并骶管囊肿者1例。MRI可以清晰显示各种类型的TCS。结论MRI可以作为TCS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收集了124例脊髓损伤行MRI检查者,据其MRI所见将脊髓损伤分为五型,并对各型脊髓损伤与相应临床表现的关系,与原发脊柱损伤的关系,MRI诊断要点以及脊柱术后改变等进行了分析,还探讨了脊髓外伤后软化、囊性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the MRI findings in two patients with presumed cervical spinal cord infarcts in the anterior spinal artery territory. MRI revealed abnormal signal intensities and/or band-like enhancement in the anterior two-thirds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corresponding to the vascular territory of the anterior spinal artery. Clinically there was an anterior spinal cord syndrome.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性肿瘤共1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1)脂肪瘤(3例)具有特征性MRI表现,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通过脂肪抑制技术高信号转变为低信号。(2)皮样囊肿(2例)及表皮样囊肿(7例)好发于马尾及脊髓圆锥处,多发生于儿童,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低及T2WI高或等高混杂密度影,病灶均有T1WI等信号包膜,两者MRI不易鉴别。(3)畸胎瘤(3例)多位于骶尾部椎管内,MRI可同时出现骨质信号、软组织信号及脂肪信号,亦可无骨质信号而单纯表现为软组织信号及脂肪信号。结论:椎管内胚胎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MRI表现,结合发病部位和年龄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结果6例单发,2例多发,所有病灶均位于脊髓内,颈髓及胸髓各5个,肿瘤多呈点状或结节状、香肠状、葫芦形或不规则形,壁结节MR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呈显著强化,肿瘤常继发囊肿或大范围脊髓空洞以及水肿,大于lcm的肿瘤内部及周围常见流空血管影。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掌握这些MRI表现有利于提高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对脊我发性硬化MRI特征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地14例脊髓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颈部MRI检查。对病变的长度,横断面上病变大小、位置及病变的强化进行评价结果:14例患者共发现病变31个。脊髓多发性硬化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为矢状位长度小于2个椎体(87.1%),病变长度大于宽度,病变局部脊髓政党或轻度肿胀。结论:MRI不仅可以发现脊髓多发化病变,并且能显示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其他脊人病变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脊髓型减压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急性脊髓型减压病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对5例有明确潜水作业史,且违反减压规定、快速出水后短时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性脊髓损害症状,以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经临床综合确诊为急性脊髓型减压病的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见脊髓空泡征及T2 WI弥漫性略高信号,在T1 WI上呈等信号3例,略高信号和略低信号各1例.3例见猫头鹰眼征,2例见多发腔隙性病灶,T2 WI脊髓内条状低信号及T1 WI马尾略高信号各1例.结论 急性脊髓型减压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潜水并违规减压史和临床表现容易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表现特点,评价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资料,经手术证实9例,MR表现典型18例。结果:MRI显示偏侧脊髓脊膜膨出1例,腰段椎管后裂开,脊髓裂开,左侧脊髓脊膜向后膨出。脊髓纵裂2例,脊髓硬膜囊被骨性或纤维间隔分开。脂肪脊髓裂5例,骶管裂开且皮下脂肪突入椎管内,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内。脂肪脊髓脊膜膨出2例,腰骶管后裂开且腰骶皮下脂肪瘤通过裂口疝入硬膜下,横断位见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外。脊膜膨出6例,腰骶背部皮下囊状突出物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相通。硬膜下脂肪瘤4例,硬膜下病变在T1WI及T2WI上呈高信号。终丝脂肪瘤4例,T1加权像上见终丝结节状、线条状脂肪信号。椎管内畸胎瘤2例,硬膜囊内不均匀信号团块状占位。骶管内脊膜囊肿1例,骶管内椭圆形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影。结论:每型椎管闭合不全有相应的MRI表现特点,大多数MRI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肺癌脊髓内转移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脊髓内转移(ISCM)的MRI表现特征及病理机制。方法:对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4例临床确诊的肺癌脊髓内转移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7例转移瘤均为单发,3例位于胸段,4例位于脊髓圆锥部。主要MRI表现:肿瘤均位于脊髓中央,T1WI1例呈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T2WI全部为高信号,病灶上下方髓内可见水肿2例,空洞3例;平扫肿瘤边界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其中3例呈不均匀强化,3例呈环形强化,1例呈结节样强化,增强后肿瘤边界显示十分清楚。结论:肺癌脊骨转移的MRI表现常为明显强化的髓内肿物,但其缺乏特征性,定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MRI对急性脊髓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3例脊髓损伤患者于伤后7天内行1.0T超导MR机检查,并采用ASIA损伤分级评价其神经功能。结果:23例在MRI上均显示脊髓异常信号,其中19例有脊柱骨和(或)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有两种信号类型,10例见急性脊髓出血,在T2WI上表现为中心低信号、周围高信号;13例为脊髓挫伤或水肿,T2WI表现为脊髓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区。11例能评价预后,两种信号类型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没有明显差异。1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和1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在T2WI上异常信号的平均面积分别为4.44±1.80cm2及1.76±0.80cm2。11例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6例,没有明显改善5例,异常信号区的平均面积分别为2.41±1.05cm2及4.82±1.86cm2。脊髓异常信号区面积的大小与脊髓损伤严重性及其预后的改善有关。结论:MRI能清楚地显示急性脊髓损伤的各种病理改变,T2WI上异常信号区的大小是评价急性脊髓损伤严重性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A. Uchino K. Hasuo S. Matsumoto T. Furukawa Y. Matsuura K. Fujii M. Fukui K. Masuda 《Neuroradiology》1992,34(1):25-29
Summary Cervical spinal cord lesions in the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were delineat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MRI) in four patients. The lesion was always seen anteriorly in the cervical cord. On T2-weighted images, the lesions appeared hyperintense relative to the normal spinal cord, while on T1-weighted images, two chronic lesions appeared hypointense, with local atrophy of the cord. In one case, repeated T1-weighted images showed no signal abnormality 4 days after the ictus, but the lesion became hypointense 18 days later, when contrast enhancement was also recognized after injection of Gd-DTPA; this sequence of intensity change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extent of the lesion seen MRI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neurological findings in all cases. Although the findings may not be specific, MRI is now the modality of choice for confirming the diagnosis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having an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