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予口服缬沙坦80~160mg,1次/d;对照组35例,予口服卡托普利12.5~25mg,3次/d。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及心率、心电图、血尿常规、生化常规等变化及咳嗽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缬沙坦有效率84.4%,卡托普利有效率85.7%,均有显著降压作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心电图、生化、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没有干咳发生,对照组出现干咳,发生率为16.9%。结论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相似,副作用少,但缬沙坦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胡兴文 《华西医学》2009,(6):1460-1461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1级、2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非洛地平、吲达帕胺组30例(每日10 mg、2.5 mg,晚餐后口服),卡托普利为对照组30例(75 mg/d,分3次口服),连续治疗8周。结果:两组之间治疗高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控制24 h血压非洛地平与吲达帕胺更好,同时副作用发生率更低。结论:非洛地平联合吲达帕胺是治疗高血压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的甲亢误诊2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28岁。凶头昏、头晕反复发作,测BP156/82mmHg,在单位门诊以高血压口服依那普利片10mg,2次/d,硝苯地平片10mg,3次/d,治疗2个月余效果不好。既往身体健康,父母无高血压病史,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身高172cm,体重63kg,BP158/84mmHg,皮肤潮湿,甲亢眼征(-),甲状腺I度大,无血管杂音,双手震颤(+),HR92次/min,律齐,肠鸣音1~3次/min,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轻度肿大,甲状腺血流丰富。追问病史近期有失眠、早醒,易饥、食量增加,体重减轻。甲状腺功能化验:FT3 2.5ng/dl、FT4 。3.0ng/dl、TSH(ICMA)0.001mU/L。确诊:甲亢。给予丙硫氧嘧啶片50mg,3次/d口服,普奈洛尔片10mg,3次/d,停用抗高血压药物,2周后血压逐渐下降,饥饿感减轻,食量正常,夜间睡眠明显改善,1个月后血压正常。  相似文献   

4.
阿奇霉素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战民  李立  赵建军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079-1081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临床疗效。方法IPF患者34例,随机分为阿奇霉素组20例(阿奇霉素0.5g/次,1次/d,静脉滴注;症状好转后改为片剂,0125g/次,1次/d,口服)和泼尼松组14例(泼尼松30mg/次,1次/d,口服;4周后减为15mg/次,1次/d,口服;8周后改为隔日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肺功能改变情况及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奇霉素组副作用显著少于泼尼松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IPF具有与口服泼尼松相当的疗效且副作用少.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我院就诊的1~3级高血压患者116例,均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男86例,女30例;年龄60~80岁,平均59.6岁;病程平均(14±6)年;平均收缩压(SBP)(160±14)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DBP)(96±7)mmHg;116例患者分为调时组86例和对照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给予口服尼群地平20mg,2~3次/d,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调时组及对照组各20例、16例不能用倍他乐克或以上2种药物疗效不佳则给予卡托普利12.5~25mg,2~3次/d加氢氯噻嗪12.5~25mg,1次/d。对照组为餐后常规服药。  相似文献   

6.
探讨福辛普利(商品名:蒙诺)对国人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尿微量蛋白排泄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按1999年WHO标准诊断高血压病1~2级患者122例,男76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3.8)岁。肝肾功能正常,排除肾病及糖尿病。方法:1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福辛普利组64例,卡托普利组58例。入组前停用对血压及肾代谢有影响的药物2周,福辛普利组给口服福辛普利10mg,1次/d,卡托普利组给口服卡托普利12.5mg,3次/d。6周后坐位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剂量加倍至12周。…  相似文献   

7.
卡托普利的少见严重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托普利 (疏甲丙脯酸 ,captopril,CPT)是第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一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随着其临床广泛应用 ,副作用也明显表现出来 ,有的可能危及生命。现将卡托普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简述如下。1 呼吸系统反应李文建[1 ] 报道 1例 :因头晕、头痛确诊为高血压病 ,服卡托普利 (每次 2 5 mg,3次 / d)。患者用药至第 5天 ,出现鼻痒、打喷嚏、气促等症状。查体 :双肺满布哮鸣音。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停服卡托普利后给予氨茶碱口服 ,2 d后症状消失。停药 2周后患者又出现头晕、头痛 ,自行服用卡托…  相似文献   

8.
叶春海等报道1例:男,62岁。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口服美托洛尔25mg,2次/d,连服6d后患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感腹胀,停药3d后水肿和腹胀消退。自行再次口服本品4d后上述症状重现。查体:颜面水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停药3d后上述症状再次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老年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2次/d口服,莫沙比利5mg,3次/d口服。对照组40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2次/d口服,莫沙比利5mg,3次/d口服。疗程均为8周。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改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时.两组烧心症状、反酸症状、胸骨后灼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老年RE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是治疗老年RE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不仅应用于顽固性高血压,且可作为任何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之一,还可以与许多抗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一并应用。本文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与α受体胆滞剂已证明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联合哌唑嗪、特拉唑嗪治疗高血压更有效,且耐受性好。对20例难治心衰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及强心利尿、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用酚受拉明30mg川,以0.l~0.3mg/min静清(视血压而定),卡托普利75omg川,分3次口服。结果: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对63例慢性肺源性心…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我院门诊病人。因患高血压服用卡托普利5天后开始咳嗽,并逐渐加重,呈阵发性干咳,约1周后咳大量白色泡沫样粘痰,白天重,夜间较轻。即停药观察,咳嗽现象也随之停止。3天后又服用此药,服用1天后又出现咳嗽。X线胸部透视肺纹理增粗,给予抗菌消炎和止咳药物治疗,症状稍有缓解。讨论近几年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其主要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小剂量用药副作用表现不明显,国外报道发生率1.1%[’Jc由于抑制剂的共同机制引起咳嗽和血管神经性水肿。有人认为是由于卡托普利能使缓激肽和前列腺素释放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性高血压病人在1~3年的时间里长期服用心痛定与卡托普利。给药方法:一般根据血压的高低确定给药的方法,血压在17/12kPa以下给以维持量,心痛定10mg2次/d,卡托普利25mg2次/d;血压在17~20/12~13kPa之间给以治疗量,心痛定10mg3次/d,卡托普利25mg3次/d;血压超过20/13kPa给以增加量,心痛定20mg3次/d,卡托普利37.5mg3次/d。门诊病人每周非同日测血压1~2次,以监测能否有效地控制血压,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每隔3~6个月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结果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联合长期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性为100%,治疗期间无一例死亡及冠心病、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联合长期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能有效而平稳地控制病人24h血压,降低了冠心病、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是非常安全的,并且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免疫抑制剂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对10例同各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均用免疫抑制剂环胞霉素A(CSA)+骁悉+甲基强的松龙,其中出现有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症状者9例10次,6例经用甲基强的松龙500mg冲击治疗3d,排斥反应得到控制,3例效果不明显,遂停用CSA,2例改莫罗那-CD3(OKT3)5mg静脉注射5-10d,1例改用他克莫司(FK506)3mg口服12h1次。结果7例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出院。说明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对肝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9岁。因间断性头昏、头痛6月,胸闷、心慌2月,双下肢浮肿2周于1996年9月住院。测血压最高23/15kPa,服复方降压灵、心痛定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查体:血压18/12kPa。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者清。叩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6次/分,律齐。双下肢浮肿。心动超声示心左室肥厚。 入院后服卡托普利75mg/日(分三次口服)及双氢克尿噻治疗,出现轻度恶心、乏力,3天后因浮肿消退停用双氢克尿噻,继续服卡托普利一周后患者味觉丧失。查舌质淡红,舌体两侧及前中后部均对酸、甜、苦、咸味觉丧失,温觉正常,触觉正常,伸舌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疼痛患者向芬太尼贴剂转换的口服阿片类药物的初始剂量,以及从低剂量阿片类药物向芬太尼贴剂转换的方法。分析从不同剂量阿片类药物向芬太尼贴剂转换前后患者疼痛、副作用和满意度的变化。 方法:选择日本静岗癌中心缓和病房2002-09/2003-11从口服阿片类药物向芬太尼贴剂转换的住院患者21例,随机分为2组:吗啡45-90mg/d转换组12例,吗啡〉90mg/d转换组9例。通过从电子病历中获取患者资料设定调查项目。吗啡45~90mg/d转换组从口服吗啡45-90mg/d进行转换,吗啡〉90mg/d转换组从口服吗啡90mg/d以上剂量进行转换。芬太尼贴剂每隔3d换1次。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原疾患、转移部位;癌疼痛的部位、种类、频率、性质;不良反应的便秘、恶心呕吐、嗜睡、肠管麻痹、谵妄等。同时调查芬太尼贴剂转换前患者口服阿片类药物的种类及服用量、阿片类药物转换的理由、临时速效吗啡的使用次数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结果:①两组向芬太尼贴剂转换的原因、阿片类药物与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换算比例:向芬太尼贴剂转换的原因中,吗啡45-90mg/d转换组便秘和恶心呕吐所占比例最多(28.2%),吗啡〉90mg/d转换组便秘所占比例最多(3313%)。吗啡45-90mg/d转换组两次转换中使用芬太尼贴剂的量为2.5mg/贴规格的最多,吗啡〉90mg/d转换组使用5.0mg/贴规格的最多。在全部病例中,38.1%的病例在第2贴时需要增量,其中吗啡〉90mg/d转换组在第2贴需要增加芬太尼贴剂用量的患者明显高于吗啡45-90mg/d转换组(62.5%,37.5%,P〈0.05)。②两组患者向芬太尼贴剂转换前后的疼痛程度以及对治疗满意度的情况:吗啡45-90mg/d转换组的疼痛强度和治疗满意度在第2贴时均显著降低,而吗啡〉90mg/d转换组的疼痛强度在转换前后均基本相似似。③两组患者向芬太尼贴剂转换前后的副作用比较:与转换前比较,两组在转换后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副作用均得到显著缓解。 结论:阿片类药物从45-90mg/d的低剂量开始进行向芬太尼贴剂的转换,换算比例的错位小,容易进行微量调整,临时速效吗啡便于调节,很少出现退药症状,从而使阿片类药物向芬太尼贴剂的转换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摘要 女,38岁。因乏力、纳差、水肿1年余入院。外院先后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慢性肾炎;予硫酸亚铁、益血生、肾炎舒等药物治疗无效后,遂转入我院。查体:重度贫血貌,面部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血红蛋白70g/L,骨髓穿刺见早幼红细胞增生活跃,多见中幼、晚幼红细胞。甲亢全套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38nmol/L,甲状腺素37.5nmol/L,促甲状腺激素16.1mU/L,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给予口服甲状腺素片30mg,3次/d;安体舒通40mg,2次/d,2周后血红蛋白升至95g/L,乏力、纳差、水肿等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7.
来氟米特致剥脱性皮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要 女,16岁。主因颜面部皮疹、水肿1a,全身疱疹20d入院。患1a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颜面部蝴蝶样暗红色皮疹,且伴有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于北京某院明确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Ⅳ型),接受强的松、来氟米特(商品名Arava)口服治疗,并自行将强的松减量至5mg、1次/d,来氟米特减量至10mg、1次/d,具体剂量不详,  相似文献   

18.
吲达帕胺片、肠溶阿斯匹林片相继引起高血糖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病例报告 男,45岁。以高血压病入院,血糖5.3mmol/L,尿糖阴性,口服吲达帕胺片2.5mg,1次/d,1周后血压降到130/80mmHg。3周后出现口渴、多尿、消瘦,体重下降5kg。血糖13.4mmol/L,尿糖(++++),考虑可能是药物引起的糖代谢严重紊乱,停服吲达帕胺片观察血糖变化,第1天血糖降到10.0mmol/L,第2天血糖降到8.0mmol/L,第3天血糖降到5.0mmol/L,尿糖阴性,餐后2h血糖5.0mmol/L。糖耐量试验正常。口渴、多尿症状消失、1周后复查血、尿糖正常。当患者加服肠溶阿斯匹林75mg、1次/d后。第2天又出现口渴、多尿,复查血糖9.0mmol/L,尿糖(++),停服肠溶阿斯匹林,3d后查血,尿糖均正常,口渴、多尿消失。1周后复查血、尿糖,糖耐量均正常。  相似文献   

19.
阿莫西林致顽固性皮疹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历摘要 女,48岁。于2007—03因伤风咳嗽,咽部肿痛来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扁桃体炎,给予阿莫西林胶囊(O.75g,3次/d)于当晚开始服用,次日早晨患者腰部出现皮疹,随即停药,并采取对症治疗,口服氯苯那敏片(4mg,3次/d),地塞米松片(0.75mg,3次/d)及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汤剂,第2天皮疹继续延伸至躯干部,给予盐酸异丙嗪注射液(50mg,肌肉注射)进行治疗,皮疹仍无法控制,随即扩散至全身,约1周后出现脱皮症状,尤以脸部最为明显,4周后皮疹开始逐渐消退,之后近1周症状才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49例)与对照组(44例);选健康人85例为健康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同样限盐、低钠饮食、适当锻炼、减轻体重、口服利尿剂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25mg,3次/d,口服,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水平,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肱动脉内径及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卡托普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FMD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治疗后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②卡托普利降压治疗同时可以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