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皮疹表现及其特点 ,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详细描述记录KD患儿皮疹的类型及表现 ,入院次日做血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 ,入院时至病程第 6周进行心脏冠状动脉检查 2~ 3次。结果 KD患儿皮疹多在病程 3~ 4天出现 ,种类以猩红热样、麻疹样、荨麻疹样皮疹较多见 ,1例表现为无菌性脓疱疹。有皮疹的患儿误诊率较高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结论 临床医生对小儿发热疹性疾病应高度警惕KD ,以免因误诊而失去预防冠状血管损伤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19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9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内,男孩多发,以典型病例多见,但仍有28.9%患儿为非典型病例。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无死亡病例。有35.0%的误诊率,误诊的病种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炎、淋巴结炎等儿科常见病。结论:川崎病早期容易误诊,对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并伴有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的儿童,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27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27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27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女之比为2.58 ∶ 1,发病年龄多为1 ~ 3岁,占59.2%。发热持续5 d以上者占100%,全身一过性多形皮疹的发生率为76.1%,两眼球结膜充血为74.6%,口唇潮红皲裂为47.8%,杨梅舌为58.5%,早期手足硬肿、掌跖泛红为22.8%,亚急性期甲床皮肤交界处膜样脱皮为31.2%,颈淋巴结肿大为3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者占80.5%,血小板增高者占87.5%,ESR增快者占96.2%,C反应蛋白阳性者占81.6%。心脏彩超显示合并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损害者占54.3%。272例患儿均采用阿司匹林治疗,258例患儿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治疗。所有患儿均热退病情稳定后出院,平均住院8.9 d。结论 对出疹性疾病伴发热,尤其是发热时间超过5 d、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应高度怀疑川崎病;血小板指标及心脏彩超对本病的诊断有帮助。阿司匹林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同时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可以短期内控制发热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二期梅毒的早期诊断 ,正确治疗 ,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经血清学检查 (USR和TPPA)确诊的 12 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程作了分析 ,并对 98例采用苄星青霉素 2 4 0万U ,分两侧肌注 ,每周 1次、共 3次 ;12例采用青霉素钠 80 0万U静滴 ,每日一次 ,共 10天 ;青霉素过敏者 10例采用红霉素 5 0 0mgqid× 15d为一个疗程。结果 :1、女性居多 ,占6 1 7%。2、临床皮疹呈斑疹型 4 8例 ,病程短 ,消退快 ,平均为 6天 :扁平湿疣 4 6例 ,掌跖部皮疹 76例 ,消退较慢 ,病程相对较长 ,平均 13天 ;呈银屑病样皮疹或脓疱样疹 18例 ,则消退最慢 ,病程相对最长 ,平均 2 2天。3、二期梅毒患者经治疗后 ,平均5 5个月 ,血清学USR转阴率为 10 0 %。结论 :根据病史、临床特点及血清学 (USR和TPPA)检查可早期诊断二期梅毒 ,减少误诊、漏诊。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 ,过敏者采用红霉素 ,仍是首选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登革热皮疹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 对2007年8-10月本院收治的126例登革热住院患者中伴发皮疹的8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登革热患者69.0%(87/126)出现皮疹,出疹时间在发热后1~11大,59.7%(52/87)于发热后3~7天出疹,67.8%(59/87)出疹无明显顺序.43.7%(38/87)为躯干合并四肢出疹,34.5%(30/87)为四肢出疹.皮疹为斑疹者占14.9%(13/87),斑丘疹占14.9%(13/87),丘疹占18.4%(16/87),各种出血疹占26.4%(23/87),混合皮疹占21.8%(19/87).结论 登革热患者在发热后3~7天出疹;出疹部位以四肢躯干为多;皮疹形态有斑疹、斑丘疹、丘疹、出血疹、疱疹等.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致血管性水肿1例于之坤,刘应钦,高晓洁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邮政编码710004)男童3岁,因发热5天,出疹3天入院。体检:T39.8℃,热性病容。全身皮肤遍布多形红斑样皮疹,躯干及四肢近端密集、部分融合。颈部两侧有蚕豆大淋巴结,有触痛...  相似文献   

7.
药物反应     
962049 羟氨苄青霉素药疹17例/顾有守…//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1).-54~55 用羟氨苄青霉素治疗444例患者,17例发生药疹,发病率为3.83%。其特点有:①多数发生于用药7天以后;②男性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女性;③皮疹主要表现为麻疹样损害,少数为紫癜型损害,多数无瘙痒,多不伴有粘膜损害;④除表现为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的1例外,均不伴有全身症状;⑤皮疹的发生率与用药剂量间未见有明显关系;⑥皮疹在停药后约7~10天全部消退。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方法,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水平,降低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预后情况等,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5例川崎病患儿均符合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结论结合多方面临床资料对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恙虫病皮肤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7例住院恙虫病患者的皮肤损害及临床特征。结果 恙虫病有88.2%(15/17)的患者出现皮肤焦痂及溃疡,有64.7%(11/17)的患者伴有皮肤出疹。焦痂出现在发热后4 ~ 10 d,其发生部位不一,数量为1个,平均直径1.2 cm(0.5 ~ 3.0 cm),表面干燥呈黑色,周边绕以环形红晕,不伴疼痛及瘙痒,于出现后5 ~ 9 d焦痂脱落形成浅溃疡。出现焦痂者中有80.0%的患者伴有焦痂附近浅表淋巴结肿大。66.7%的患者首诊时未发现焦痂。伴有皮肤出疹者为充血性丘疹(45.5%)和斑丘疹(54.5%),不伴瘙痒,于出疹后2 ~ 5 d消退。结论 恙虫病的皮肤损害包括皮肤焦痂和皮疹。皮肤焦痂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由川崎于 1 961年发现。 1 967年首次报道〔1〕。本病病因不明 ,亦无特异诊断方法。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可能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我们于 1 987年 1 0月收治一例儿童药疹病例 ,其临床表现符合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中主要 6项症状 ,现报告如下 :患儿男性 ,5岁。因 1 987年 9月 30日晚发热伴有轻度咳嗽 ,自行服用小儿退热片。次日发现面部、颈部出现皮疹 ,逐渐播及躯干、四肢 ,经门诊检查 ,诊断为“病毒性发疹” ,给予ABOB、板兰根冲剂及维生素C等治疗。 1 0月 4日皮疹已逐渐消退 ,因仍有低热再次服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登革热皮疹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对2007年8—10月本院收治的126例登革热住院患者中伴发皮疹的8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登革热患者69.0%(87/126)出现皮疹,出疹时间在发热后1~11天,59.7%(52/87)于发热后3~7天出疹,67.8%(59/87)出疹无明显顺序。43.7%(38/87)为躯干合并四肢出疹,34.5%(30/87)为四肢出疹。皮疹为斑疹者占14.9%(13/87),斑丘疹占14.9%(13/87),丘疹占18.4%(16/87),各种出血疹占26.4%(23/87),混合皮疹占21.8%(19/87)。结论登革热患者在发热后3~7天出疹;出疹部位以四肢躯干为多;皮疹形态有斑疹、斑丘疹、丘疹、出血疹、疱疹等。  相似文献   

12.
971603 川崎病138例临床分析/王华…//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6).-447 男:女为1.12:1。具有诊断标准中6项主要症状者50例,5项者83例,4项者5例。发病年龄5个月~10岁,4岁以内者为73%。101例出现皮疹,其中猩红热样红斑37例,麻疹样红斑25例,荨麻疹20例,多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是一种幼儿的血管炎,20%~40%病例在疾病发生的第10~25天并发冠状动脉瘤,导致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突然死亡.本病急性期常伴有免疫系统调节异常.本文报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30例川崎病患儿的多中心回顾性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成人Still病的特征性皮疹及其典型组织病理改变,为成人Still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8例成人Sti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程中,8例患者均有一过性皮疹及持久性丘疹/斑块改变,1/8例患者具有荨麻疹样皮疹,3/8例患者具有皮肌炎样皮疹,1/8例患者具有色素性痒疹样皮疹.8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取材于一过性皮疹和(或)持久性丘疹/斑块,病理结果均表现为棘层上部坏死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成人Still病皮疹改变及组织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特征,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先天性梅毒。患儿,女,半月龄。患儿出生2小时被发现双手足鳞屑样皮疹,皮损逐渐增多。患儿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4,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IgM(+)。其母曾有梅毒感染史,RPR:1∶8。诊断:先天性梅毒。给予青霉素治疗14天后,皮疹全部消退,3个月后复查未见皮疹。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22月龄,因间断发热伴皮疹1个月于2018年9月1日入院。1个月前因发热5 d,多形红斑样皮疹、眼结膜充血1 d住当地医院,入院前后使用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多种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无效,诊断为川崎病……  相似文献   

17.
20051255 106例川崎病临床分析/肖绪武(大连市儿童医院)//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0).-48~49 对106例患儿通过回顾性分析,认为下列几点有助于早期诊断:①川崎病的面容:即早期出现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干裂。本组病人发生率分别为100%、92%和83%。②肛周脱皮、指(趾)端脱皮,是川崎病的特异性表现,但往往出现较晚。本组病程1周内肛周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婴幼儿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3例婴幼儿带状疱疹病例并对近10年文献报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析26例患儿,年龄74天~3岁,其中≤6个月患儿8例(30.8%);孕期或产后感染及接触VZV史12例(50%);患儿感染或接触VZV史7例(31.8%);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5例(60%);皮疹与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维A酸联合免疫治疗等情况.结果:5例患者临床表现各异,伴有明显瘙痒.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亲表皮性,可见Pautrier微脓肿, 免疫组化显示CD3+,CD45RO+,维A酸联合免疫治疗2个月皮损完全消退.结论:蕈样肉芽肿早期表现多样,多次、多部位的病理活检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早期维A酸联合免疫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例伴有17α-羟孕酮(17-OHP)血清结合因子的多形红斑.患者为一23岁女性,自13岁月经初潮起始患复发性播散性的多形红斑样皮疹,每次月经前发生,然后全部或部分消退.皮疹进行性增多,主要是红色瘙痒性的丘疹(离心性扩大,直径2~3cm)、红斑、糜烂、偶有风团样皮损及同形反应.主要分布于背、肘、臀、股和膝部.19岁、21岁两次妊娠时均出现皮疹加重,口腔粘膜发生水疱糜烂,中止妊娠后皮疹完全消退.肌注孕酮(P)25mg未能诱发皮损.家族史阴性.系统检查正常.皮损病理示典型的多形红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