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小鼠骨髓源DCs两者分化成熟能力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和小鼠骨髓源DCs,随机分为空白组、无菌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光镜下观察DCs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小鼠骨髓源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 CD80、CD86及IL-12分泌量与加入的白念珠菌悬液剂量成正相关,小鼠骨髓源DCs在各组间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均P0.05);白念珠菌刺激前后小鼠骨髓源DCs形态变化程度较明显,而人外周血DCs形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白念珠菌可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和小鼠骨髓源DCs的成熟;在相同条件下,白念珠菌更易促进小鼠骨髓源DCs分化。  相似文献   

2.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的感染率逐年升高,但念珠菌病在诊断、防治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念珠菌的致病规律及念珠菌病的诊断防治进行了较多研究,简述如下.一、念珠菌的菌种与致病关系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主要寄居于人体、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土壤中少见且可能仅是粪便污染.念珠菌的其它菌种则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可从人的皮肤、趾间、甲下等分离出来,也存在于许多动物、蔬菜及水果中.因此白念珠菌主要是通过内源的途径感染,其它菌种则感染途径广泛.  相似文献   

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影响着大多数妇女的健康,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白念珠菌,多种因素与念珠菌病的发病及复发有关。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比较困难,本文就其微生物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93例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菌种分布及药敏。方法:收集93例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分泌物,采用Sabouraud琼脂培养基进行菌落培养,血清芽管试验及CHROMagar显色培养基进行菌株的筛选,DL-96 FUNGUS念珠菌鉴定系统进行念珠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菌种构成分布依次为白念珠菌81株(87.10%),光滑念珠菌8株(8.60%),都柏林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各1株(1.08%)。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100.00%,其它依次为伏立康唑(93.83%)、氟康唑(85.19%)和伊曲康唑(62.96%)。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100.00%,其它依次为伏立康唑(87.50%)、氟康唑(62.50%)和伊曲康唑(25.00%)。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念珠菌主要菌种是白念珠菌,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为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5.
念珠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过去几年中非白念珠菌感染率上升,且以热带念珠菌(热念)为最高,占肿瘤患者念珠菌感染的1/4。因而该文对不同临床表现患者的标本中热念分离率作一分析。 方法:回顾沙特阿拉伯King Khalid大学医院1991年1月1日~1995年12月31日热念分离率。无论患者的免疫状况如何,均取标本作培养。常规法鉴定白念珠菌后,按碳源同化谱以API20C系统鉴定热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验证抗白念珠菌芽管单克隆抗体MAb03.2C1-C2(MAb)的特异性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白念珠菌标准株,重庆、九江两地不同地域中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非白念念珠菌、常见的酵母菌和实验室保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做抗原包被,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ⅡF)方法,对单抗MAb03.2C1-C2特异性进行分析。取临床口腔及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真菌涂片菌丝阳性的标本,MAb03.2C1-C2作为I抗,用ⅡF方法检测。结果200例被检临床病例中,84例口腔念珠菌病和51例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ⅡF试验阳性的标本中,最终鉴定均为白念珠菌。38例口腔念珠菌病和27例阴道念珠菌病中标本最终鉴定为非白念念珠菌或新型隐球菌。MAb03.2C1-C2仅与白念珠菌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白念珠菌的孢子及其他念珠菌种的假菌丝和孢子均不发生结合,也不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反应。61例标本8种临床分离的非白念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特异性地与单抗结合;分离的4例新型隐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均不能与该单抗相结合。结论进一步证实了M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芽管高度专一的特异性,并可用于口腔念珠菌病及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中白念珠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ⅡF法对319份念珠菌带菌者口腔内念珠菌对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及增殖状态进行了研究。实验显示,正常人及无念珠菌病发病倾向者,口腔内念珠菌多呈单个芽孢粘附于上皮细胞。有念珠菌病发病倾向者,念珠菌多有不同程度增殖。念珠菌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呈不均等粘附,其菌丝常穿入上皮细胞。ⅡF法检测念珠菌不仅敏感、快速、特异,且能直接反映其在体内的增殖致病状态。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角膜真菌感染日渐增多.近来认为白念珠菌所分泌的酸性蛋白酶可能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且各菌株产生蛋白酶的能力不同,与菌的侵入组织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本文报告兔眼接种酵母后,白念珠菌蛋白酶具有持续损伤角膜的作用.作者应用2株能产生蛋白酶活力的白念珠菌NUM961S和IFO1385;2株无产生蛋白酶活力的菌株,NUM961VGR4(为NUM961S的突变株)和NUM678.分别于兔双眼接种,每眼接种2×10~5细胞.观察比较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组织病理变化.另以啤酒酵母x2180作为对照.病理活检结果,2株产蛋白酶的白念珠菌接种24小时后角膜组织中未出现炎症反应,但已有许多芽管形成.第2和3天始见大量菌丝产生,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  相似文献   

9.
真菌病     
20 0 30 0 73 念珠菌生物膜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孙秋宁 (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 2 0 0 2 ,2 4 (4 ) .- 385~ 388建立一种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 ,并观察其生长动力学、超微结构特点、唾液及血清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的影响及白念珠菌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采用 96孔微量培养皿制成体外念珠菌生物膜模型 ,用甲基四氮盐 (XTT)减低法测定其念珠菌活性及唾液和血清对念珠菌生物膜活性的影响 ,并评价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念珠菌生物膜超…  相似文献   

10.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阴道念珠菌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及菌种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外阴阴道念珠菌进行培养,根据菌落形态,进行了菌种鉴定。结果: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检出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少数非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有待商榷人: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阴道分泌物病原快速诊断、菌种鉴定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岛及周边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特征。 方法 采用常规念珠菌培养方法鉴定菌种,包括沙氏培养基,血清芽管实验,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结果 2011年5 ~ 11月共收集362例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病原学分析显示,念珠菌阳性例数为313例,总感染率为86.46%,菌种构成分布为白念珠菌275株,光滑念珠菌13株,近平滑念珠菌8株,热带念珠菌7株,克柔念珠菌5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都柏林念珠菌1株,粘质红酵母菌1株,奥默毕赤酵母菌1株,粘性丝孢酵母菌1株。结论 白念珠菌仍是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常见致病菌,非白念以光滑念珠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身体不同部位的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扩增白念珠菌包含Ⅰ类内含子的编码rRNA的25SrDNA区,根据扩增条带大小进行基因分型:A型(~450bp),B型(~840bp),C型(~450bp和~840bp)。结果 6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中,54例由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其中表现为非复发性感染者39例,复发性感染者15例;同时从2个或2个以上部位分离到白念珠菌的病例共32例(32/54),其中非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9例(19/39),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3例(13/15)。从54例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肛门、口腔部位共分离到92株白念珠菌,其中A型80株,B型8株,C型4株。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基因型相同者24例(24/32),不同者8例(8/32)。结论 在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中,主要以A型白念珠菌为主,B型、C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多分离自非阴道部位。在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中,身体其他部位念珠菌的定植率高于非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肠道菌库理论在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反复发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的菌种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初发型、复发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健康带菌者阴道分离的念珠菌菌种及菌株基因型与初发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分别来自健康带菌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首先经菌种鉴定,然后用RAPD技术对来自3组人群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临床分离株菌种鉴定结果为白念珠菌83株,非白念珠菌共14株。从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2条引物(引物4和引物7)对初发组、复发组及健康带菌组分离株的扩增带型多数未表现出与菌株来源的联系,但少数菌株依来源不同表现出了一定区别。引物4和引物7可将来源于不同临床分型的97株菌及2株标准菌株分成19型和21型。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培养基中白念珠菌耐药株及标准株生物膜法尼醇分泌量的差异,了解生物膜各时相法尼醇分泌变化趋势,探讨耐药株法尼醇产生的特点。方法 用氟康唑诱导形成白念珠菌耐药株。将白念珠菌标准株及耐药株分别接种到RPMI 1640、酵母浸出粉蛋白胨葡萄糖(YPD)、无氨基酵母氮源(YNB) + 0.5%葡萄糖(Glu)和RPMI 1640 + 10%胎牛血清(FCS)4种培养基中培养,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24 h时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检测培养1.5、3、6、12、24、36、48 h法尼醇分泌量。结果 在相同培养基中,耐药株及标准株生物膜形态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态各不相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白念珠菌生物膜法尼醇的分泌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F = 70.628,P < 0.001),耐药株和标准株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法尼醇分泌量在RPMI 1640、YPD及YNB + 0.5% Glu培养基中均先逐渐增加,在生物膜形成后期至成熟期达到高峰值,随后降低。两种菌株在各培养基中法尼醇浓度达到高峰时间不同。两种菌株分泌法尼醇浓度在RPMI 1640 + 10% FCS培养基中均在12 ~ 48 h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培养基不同会影响法尼醇的分泌(F = 176.665,P < 0.001),标准株及耐药株生物膜法尼醇分泌量在YNB + 0.5% Glu培养基中较高。此外,在RPMI 1640培养基(36 h:1.157 ± 0.064比0.250 ± 0.075,P < 0.05)及YPD培养基(6 h:0.262 ± 0.036比0.055 ± 0.062;12 h:0.730 ± 0.030比0.482 ± 0.024;均P < 0.05)中耐药株生物膜法尼醇分泌量显著高于标准株,但在YNB + 0.5% Glu培养基中(36 h)标准株法尼醇分泌量显著高于耐药株(2.950 ± 0.677比0.523 ± 0.266,P = 0.020)。结论 培养基不同可影响白念珠菌生物膜法尼醇的分泌,且耐药株与标准株之间法尼醇分泌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科室同期住院患者口腔分离的念珠菌菌株242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测定临床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9.20%、10.34%、5.75%及0%,非白念珠菌组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39.70%、11.76%、7.35%,1株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一定的耐药性,无两性霉素B耐药;非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耐药比例高于白念珠菌,尤其是对氟康唑,少数非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6例顽固性口腔念珠菌病(病期超过1年并且对局部抗真菌治疗无效)患者进行全面的免疫测定,并以3例弥漫性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及患家族性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的一父一女作对比。与念珠菌有关的免疫功能特异性试验包括用念珠菌作为抗原的淋巴细胞转化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生成试验、念珠菌皮试、抗念珠菌IgG定量  相似文献   

17.
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大多数是由念珠菌属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白念珠菌引起。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与白念珠菌毒力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生化特性、编码基因的表达及调控,与宿主的作用加以综述,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并寻找治疗念珠菌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体外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用于念珠菌DNA特异性鉴定方法很多,但所用引物序列和种级水平鉴定临床常见念珠菌的方法不同,加之防污措施的不足或欠缺,致使其特异性、稳定性、重复性受到影响而未能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选取真菌界高度保守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4做外引物及据此外引物设计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内引物序列;据ITS1-ITS3设计光滑念珠菌内引物序列,采用套式PCR及酶学防污措施进行念珠菌种间鉴定[1,2].旨在探索该套引物和酶学防污措施的临床实用价值,同时对5种临床常见念珠菌分离物进行PCR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连煎煮液是否有对2%硝酸咪康唑溶液抗白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外阴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并培养白念珠菌菌株15株、光滑念珠菌菌株15株,参照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并比较黄连煎煮液及2%硝酸咪康唑溶液单独及联合作用于15株白念珠菌和15株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计算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判断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溶液联合作用的效应。结果单用2%硝酸咪康唑溶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14.0±14.99)μ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为(14.88±25.15)μg/mL;单用黄连煎煮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8.18±7.38)m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为(9.38±4.09)mg/mL;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联用时,2%硝酸咪康唑溶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5.98±11.28)μ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为(7.71±7.28)μg/mL;黄连煎煮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1.43±2.63)m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1.80±1.71)mg/mL;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共同作用于白念珠菌的FICI值为0.53,二者共同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FICI值为0.70,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体外实验中,黄连煎煮液、2%硝酸咪康唑溶液二者均有稳定的抗白念珠菌、抗光滑念珠菌的作用;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溶液联用时,在抗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的方面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念珠菌作为人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普遍定植于皮肤黏膜,成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宿主免疫异常时致病,引起手足癣、甲癣、阴道念珠菌病等浅部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及念珠菌血症等深部念珠菌病。近年来,各种因素导致的免疫抑制、免疫受损患者数量增加,使白念珠菌感染为主的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上升,虽然新的唑类药物和针对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但念珠菌血症引起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临床上,仅部分个体最终发生真菌感染或多次复发,除菌株载量及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基础疾病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外,宿主遗传背景与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