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仁和辨治糖尿病医案病因、病机和病位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医案中医辨证要素的统计分析,总结吕仁和教授分期辨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方法 128例经吕仁和教授诊治的糖尿病医案,经过"解析和标引"的预处理之后,借助"中医医案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将医案按照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三期,分别对其病因、病机、病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劳心、郁火是脾瘅期主要病因,脾、胃、肝、肾是脾瘅期主要病位。过食厚味、怒伤是消渴期重要病因,肝、肾、胃、脾是消渴期主要病位,除肝肾阴虚外,湿热瘀阻、肝郁化热、肠胃积热、阴虚内热、心神不宁等病机在消渴期较突出。年老体衰是消瘅期的重要病因,血瘀阻络是消瘅期最重要的病机,其次为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痰瘀滞络、经脉痹阻,消瘅期病位统计显示此期五脏六腑、经脉均可受累。结论糖尿病三期医案的病因、病机、病位分析内在吻合度良好,且与吕仁和教授糖尿病中医分期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廖Kuo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14-14
针对现阶段痹证多数呈现慢性迁延性的发病现状,从该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的角度,提出与论证了内伤因素致痹、痹证入络多于在经、热性痹证多于寒性痹证的三大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中医文献中分析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检索 1981年至2012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有关中医艾滋病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的相关理论和临床研究文献资 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疫毒、湿、热、瘀血、痰饮是艾滋病的常见病因;正气虚弱,元气损伤,肺脾肾三脏亏虚为艾滋病的常见病 机;气虚、火热、湿、疫毒为常见的病理性质;艾滋病发病常侵袭五脏六腑,其中以肾、脾、肺最为多见。结论:艾滋病病因病机病 性病位尚未达成共识,有待统一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孙文垣医案》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对孙一奎治疗痹证的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的使用频数居首位,其次为薏苡仁、黄柏、当归、苍术、威灵仙、五加皮、红花、人参、茯苓等。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草、人参、薏苡仁、茯苓聚为一类,当归、红花、防风聚为一类,苍耳子、半夏、陈皮、苍术、五加皮聚为一类,牛膝、白芍、秦艽聚为一类,黄柏、黄芩聚为一类,威灵仙聚为一类。结论孙一奎力主从痰湿治疗痹证,以甘温药物健脾化湿,以苦寒药物辅佐,清化痰湿郁热。 相似文献
5.
病 因迄今病因尚未明确。根据发病的年龄、季节性、自限性、地区性分布和临床有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特点,提示本病可能与感染有关。有认为系某种感染因素引起免疫调节异常有关,可能的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及支原体等,其中链球菌、印病毒、逆转录病毒(Rota)等均有报道,国外近来认为本病与“犬痛综合征”类似。最近有学者提 相似文献
6.
Crohn病病因和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ohn病(CD)又名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此病于1932年由Crohn等最早描述,因而称Crohn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1病因1.1免疫异常:有认为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以及补体C2、C4的升高。应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发现抗原体复合物和补体C3。克隆病患者出现关节痛也与循环免疫复合体沉积于局部而引起的损害有关,组织培养时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上皮细胞,切除病变肠段细胞毒作用随之消失,白细胞移动… 相似文献
7.
8.
川崎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在日本和美国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并且可能为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重点对近年来有关KD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脾胃虚弱是痹证的病因之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湿免疫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的范畴。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脾的功能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通过临床观察和对古籍的研读,发现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由皮至骨,表现为腠理疏松,筋失濡养,血脉空虚,骨失髓养,加之正虚无以抵邪,内外湿合发为痹证。可见脾胃虚弱在痹证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风湿免疫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的范畴。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脾的功能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通过临床观察和对古籍的研读,发现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由皮至骨,表现为腠理疏松,筋失濡养,血脉空虚,骨失髓养,加之正虚无以抵邪,内外湿合发为痹证。可见脾胃虚弱在痹证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用药特点。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筛选出83首处方,共涉及中药125味,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为桂枝、茯苓、白术、当归、苦杏仁,功效类别以补虚药为主,性味以甘温最多,归经主要涉及肺、脾、肝、心、肾、胃;关联规则得到10对常见组合,高频中药聚为4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个核心组合。结论 叶氏常从络病角度治痹,或通、或补、或通补皆施,重视肺脾,注重调和气血营卫,擅长通补奇经治法。 相似文献
14.
15.
《中医学报》2019,(9):2013-2017
目的:分析中医古籍中阳痿病医案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计算机检索为主,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古代文献中完整阳痿病医案50例,对用药频数进行统计。结果:①共用药128种,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等,这10类药是治疗阳痿的主要药物;②用药频数共481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20种药物依次为茯苓、人参、白术、远志、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巴戟天、五味子、山药、山萸肉、肉桂、陈皮、酸枣仁、黄柏、茯神、杜仲、半夏、炙甘草。结论:①古代医家治疗阳痿以补虚为主,在益气的基础上温阳,重视安神,补泻兼施;②用药归脾肾居多,气血并补,温而不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医古籍中阳痿病医案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计算机检索为主,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古代文献中完整阳痿病医案50例,对用药频数进行统计。结果:①共用药128种,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等,这10类药是治疗阳痿的主要药物;②用药频数共481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20种药物依次为茯苓、人参、白术、远志、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巴戟天、五味子、山药、山萸肉、肉桂、陈皮、酸枣仁、黄柏、茯神、杜仲、半夏、炙甘草。结论:①古代医家治疗阳痿以补虚为主,在益气的基础上温阳,重视安神,补泻兼施;②用药归脾肾居多,气血并补,温而不燥。 相似文献
17.
叶进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2)
在系统的文献调查基础上,将历代医家对百合病的认识归纳为情志所伤、误治所成、房劳所致、遗毒所变、病后体虚及伤寒继发等6种,并认为外感热病是导致百合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袭入,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酸楚、麻木、重着、肿胀、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或累及脏腑等特征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中老年人中多发,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在认识和诊治痹证方面有着充分的优势,在临床上正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了解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型有助于痹证的预防和治疗。近年研究痹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感受外邪、肝肾亏虚、脾胃虚弱、肝气郁滞、血瘀、痰湿等方面;证型方面具有不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痹证是中医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其病程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反复发作性的特点,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中医对痹证的概念很广,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相对应,属于内科慢性疾病,但其造成的影响却很严重。痹证的概念从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提出,发展至明清时期,中医对痹证的阐述已非常完善,现通过相关文献系统分析,整理出明清时期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认识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为现代医家深入的认识此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主要对明清时期的重要书籍包括《金匮翼》《类证治裁》《临证指南医案》《医门补要》《杂病源流犀烛》《校注医醇滕义》《病因脉治》《症因脉治》等进行了讨论分析,整理出明清时期对痹证因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