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夏玉  李恒  贺学林  程军  范永升  陈江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899-1900,193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按CAN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及慢性肾脏病(CKD)分期标准,选择CAN及CKDⅡ~Ⅴ期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CAN患者肺肾气虚证分期以Ⅱ~Ⅲ期为主,脾肾阳虚证82.1%的患者为CKDⅣ~Ⅴ期,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CKD分期以Ⅲ~Ⅳ期为主。CAN患者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肺肾气虚证,eGFR水平显著低于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SC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其他3型,eGF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型。78.6%(66例)患者兼血瘀证,CKDⅡ、Ⅲ、Ⅳ、Ⅴ期患者中兼血瘀证分别为50%、70%、88%及90.5%。85.7%(72例)患者兼湿阻证,水湿证患者CKD分期以Ⅱ~Ⅲ期为主;湿热证患者以CKDⅢ~Ⅴ期为主,湿浊证患者以CKDⅣ~Ⅴ期为主。结论 CAN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移植肾功能损伤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蓝芳  史伟  宋丹  梁黎黎 《河南中医》2011,31(10):1127-1130
目的:观察320例广西地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型间关系。方法:对320例长期居住广西并经肾活检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肾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32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多,其次是IgA肾病;主证以脾肾气虚证型最多见,其中有240例有兼证,从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证、水湿浸渍、湿浊中阻、外感、湿热壅盛;中医主证与病理分型间具有关联性(P〈0.05),辨证为肺肾气虚、脾肾气虚的患者多见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医兼证与病理类型间存在关联性(P〈0.05)。血瘀证在IgA肾病中最多见;中医辨证各组尿素氮、肌酐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方面比较有差异。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临床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推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与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以了解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施治。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6例。观察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主证、标证)、24 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统计采用SPSS17,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结果患者主证以脾肾阳虚证多见;标证以血瘀证最为多见。脾肾阳虚组24h尿蛋白定量值较其它4组高(P0.05);而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血清总蛋白水平与其他四组相比低(P0.05);脾肾阳虚证的血清白蛋白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气虚证的总胆固醇水平与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发病率最高,而标证中以血瘀证高发,故脾肾阳虚为PN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脾肾阳虚证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较其他组高,而血清总蛋白平均水平最低。温肾补脾、活血化瘀法对其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韩佳瑞  左振魁  张琪 《光明中医》2011,26(8):1570-1571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CRF)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钙、磷水平的关系,进行辨证的客观化研究.方法 对61例CRF进行辨证分型,并测定钙磷水平.结果 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钙磷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阴阳两虚证血钙磷代谢紊乱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血钙磷代谢紊乱程度较低.结论CRF患者各...  相似文献   

6.
黎创  谢羿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19-1621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脏病理改变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对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肾穿活检,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历共144例进行病理与中医辨证的相关分析。结果:脾肾阳虚组病理表现最严重;气阴两虚组硬化较脾肾阳虚组轻但总体病变重于脾肾气虚组;兼见湿热内蕴证肾病理变化常见炎症浸润及组织增生,其程度较水湿内阻证明显;瘀血内阻型的肾组织增生及病理活动性均较水湿浸渍证明显;兼证中湿热内蕴证患者肾病理出现浸润的情况最为常见,瘀血内阻证的病理活动性最强。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转化过程中,病理浸润与硬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不同的证型之间肾病理改变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肾穿刺活检术患者共74例,并于行。肾穿刺活检术前后24h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从而观察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之间联系。结果:脾肾亏虚证22例(29.8%),脾肾阳性证11例(14.8%),心肾气虚证3例(4.0%),肝肾阴虚证2例(2.7%),阴阳两虚证1例(1.3%),与之相对应的肾脏病理类型较重:水湿浸渍证12例(16.2%),湿热蕴结证10例(13.5%),脾肾气虚证6例(8.1%),痰湿内蕴证4例(5.4%),浊瘀内阻证2例(2.7%),风水相搏证1例(1.3%),与之相对应的肾脏病理类型相对较轻。结论:病理类型较重者以脾肾亏虚兼痰湿浊瘀证多见,而病理类型轻者以单纯的水湿浸渍证及湿热内蕴证多见,西医肾脏病理的对推断中医证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血瘀证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最小,除脾肾阳虚证外,显著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直径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证各组门脉直径(P<0.05),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血流量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肾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以A级为主,且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0.05),而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硬化者C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总蛋白(STP)水平显著高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肝硬化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研究,为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客观化的参考指标;为调节免疫紊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及参考指标。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并分为六个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属实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属虚证,肝郁脾虚证属虚实夹杂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IL-6、IL-8的值。结果:1.180例U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依次为: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其中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占全部患者的28%。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各中医证型的IL-6、IL-8水平较正常值升高(P<0.001)。3.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IL-6、IL-8水平较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之间IL-6、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之间,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各证型之间IL-6、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实证占主导地位,在缓解期,虚证、虚实夹杂证占主导地位,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及缓解期IL-6、IL-8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其中,湿热内蕴证最多,阴血亏虚证最少。2.UC患者整个病程均存在免疫紊乱,促炎因子IL-6、IL-8水平较正常值高。3.UC患者实证IL-6、IL-8水平较虚证、虚实夹杂证高,故IL-6、IL-8可为中医辨证分型,尤其是在虚实辨证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4.UC患者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故IL-6、IL-8在UC分期方面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原发病、原发病病程、肾功能衰竭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血肌酐值)的相关性。结果:在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最多(37.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最少(5%)。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湿热证最高,脾肾阳虚湿热兼证出现率最低。肝肾阴虚证水停兼证出现率最低。瘀血兼证,以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分布最高。湿浊兼证在各正虚证候分布中以脾肾阳虚证最高,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同时,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水平最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延长,脾肾气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程年限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广西地区慢性肾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尿蛋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慢性肾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期、中医主证和标证型进行统计描述,检测患者的尿蛋白、肾功能(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并分析中医证型与这些实验检查指标的关系。结果 140例慢性肾炎患者本证中,中医证型分布和CKD分期有相关性(P0.001),Ⅰ期和Ⅱ期与脾肾气虚证相关;Ⅲ期与肝肾阴虚型相关,Ⅳ期与脾肾阳虚证相关。标证中,从Ⅰ期进展至Ⅳ期,外感证、湿浊证和瘀血证均逐渐增多,但湿热证则有减少的趋势。肝肾阴虚证和脾肾气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气虚证相比较,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炎证型演变规律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证和湿浊是最主要的指标。尿蛋白、BUN、SCr水平与脾肾阳虚证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上可能作为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搜集狼疮性肾炎患者120例,搜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分型,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20例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型最多,肾脏病理分型以Ⅳ型最多,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热毒炽盛型和脾肾阳虚型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高于气阴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型;脾肾阳虚型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脾肾气虚、风湿内扰型,脾肾阳虚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和胱抑素C(Cys-C)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型。结论: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分型、临床分型、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和实验室指标(FIB、ALB、BUN、CREA和Cys-C)可能有关,说明西医相关指标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RF)中医辨证分型与肌酐、尿素氮的关系,进行辨证的客观化研究。方法对61例CRF进行辨证分型,并测定肌酐、尿素氮水平。结果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BUN、Scr升高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其升高水平自高至低为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结论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与BUN、Scr水平存在一定关系,随着肾功能损害的加重,肌酐、尿素氮水平逐渐升高,出现气虚、气阴两虚,最终出现阴阳两虚之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病人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分期、中医症状积分,血生化指标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广东地区5家中医院前瞻性收集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病人的四诊及相关资料,由经过培训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对证候分型进行判断。结果:从CKD 3期到5期,脾肾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次均为最高,但脾肾阳虚和浊毒证所占比例分别在本虚证和标实证中呈递增趋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水肿症状在脾肾阳虚证表现最明显(P<0.05),口干症状在气阴两虚证表现最明显(P<0.05),口苦症状在肝肾阴虚证表现最明显(P<0.05)。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eGFR、血清白蛋白指标在阴阳两虚证或脾肾阳虚证病人中较差(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中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但多与其他标证兼杂。从CKD 3期到5期,随着病情的加重,脾肾阳虚证、浊毒内蕴证的临床表现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5.
早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早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尿蛋白的相关性,为阐明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律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例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和尿蛋白等资料,进行中医证候与尿蛋白的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其中,尿蛋白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Upro)、尿白蛋白(U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β-半乳糖苷酶(UGAL)等。 结果 在早期CKD患者中,作为尿蛋白独立相关因素的中医证候包括“腰酸、食少纳呆、小溲黄赤、泛酸、夜尿多、浮肿、泡沫尿、咳嗽、畏寒肢冷”等;UAlb升高与脾肾气虚证素“腰酸、食少纳呆”相关;UNAG升高与“浮肿、泡沫尿、夜尿多、咳嗽”相关;UGAL升高与脾肾阳虚证素“腰酸、畏寒肢冷”相关;Uβ2 MG与“浮肿”相关;脾肾气虚证者UAlb、UNAG异常升高,与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者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早期CKD患者而言,出现尿蛋白的主要脏器与肾、脾有关,其基本病机是脾肾两虚;UAlb与脾肾气虚证相关,可以作为其微观证素之一;UNAG也与脾肾气虚证有一定关系;湿热证可能是独立证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患者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方法将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其分为5组,即脾肾气虚组20例、脾肾阳虚组20例、气阴两虚组20例、肝肾阴虚组20例、阴阳两虚组22例。比较5组患者的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结果脾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组、肝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的血磷、血钙、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钙磷代谢、尿素氮、血清肌酐以及肌酐清除率水平与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瘦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青  刘旭生  黄春林  邹川 《中医杂志》2005,46(12):928-93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与CRF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CRF组110例按中医辨证分成5个证型亚组,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浓度,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CRF组同时测定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血胰岛素,并计算营养风险指数(NRI).结果:CRF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CRF组中脾肾气(阳)虚证两亚组血清瘦素水平、营养客观指标水平与其他3个亚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高瘦素血症可能是导致CRF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脾肾气(阳)虚证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脾肾气(阳)虚证,推测血清瘦素可能是CRF脾肾气(阳)虚证的部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微炎症状态、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通道蛋白2(AQP2)的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CRF2、3期患者60例,按辨证标准分为脾肾阳虚证26例,气阴两虚证19例,湿热证1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血清HSP70、IL-6、尿AQP2含量,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①CRF患者NF-κB、IL-6、HSP70、AQP2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②3个证型组中,湿热证组NF-κB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或P<0.05);HSP70含量呈湿热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P<0.05或P<0.01);尿AQP2含量为脾肾阳虚证组>湿热证组>气阴两虚证组(P<0.05或P<0.01)。结论:①CRF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及水代谢紊乱,但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最明显,NF-κB、IL-6与CRF浊毒内盛有关;AQP2与CRF水湿相关。②CRF患者机体肾保护机制已启动,HSP70与CRF患者正气盛衰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在膜性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病理差异以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根据10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再由患者填写"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确立体质,收集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等资料,分析102例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型与病理资料和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02例患者共5种证型,其中肺肾气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例数(共4例)较少故未纳入比较,患者中未见气郁质、禀赋质和瘀血质。肾脏病理分期采用Glassock标准,Ⅱ期膜性肾病中气虚质脾肾气虚型占比最低,其次是平和质,夹湿体质(包含痰湿质和湿热质)脾肾气虚型最多(P0.05)。临床指标方面: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高于平和质与气虚质脾肾气虚型患者(P0.01)。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患者血肌酐最高,其次是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气虚质脾肾气虚型血肌酐最低(P0.05);阳虚质脾肾阳虚型血肌酐明显低于夹湿质脾肾气虚型患者(P0.05)。平和质脾肾气虚型甘油三酯显著高于阳虚质脾肾阳虚型(P0.01)。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阳虚质脾肾阳虚型(P0.05)和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患者(P0.05)。24 h尿蛋白检测显示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患者最高,其次是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气虚质脾肾气虚型和阳虚质脾肾阳虚型最低(P0.05)。免疫指标:阳虚质脾肾阳虚型免疫球蛋白G(Ig G)高于夹湿体质脾肾气虚型(P0.05),血沉(ESR)显著高于平和质脾肾气虚型(P0.01)。结论:体质与证型差异较大的患者临床病理结果相对较重,提示膜性肾病患者的体质、证型与病理积分及临床指标显著相关,即使辨证属证型较重的患者(脾肾阳虚型),因体质不同,临床和病理表现也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同一证型、不同体质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应该有所差异。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临床辨证对膜性肾脏病理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