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预防性临床护理对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创伤骨科治疗的137例骨创伤患者观察护理效果,分为预防组、基础组,预防组70例,基础组67例,治疗基础组的67例骨创伤患者时仅提供基础护理,治疗预防组的70例患者时应用了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预防组的DVT发生率为11.43%,基础组为25.38%;应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之后,基础组的血流速度及护理评分显著低于预防组。结论应用预防性临床护理干预方案能改进骨创伤的护理质量,还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老年腹部创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进行DVT风险评估基础上对中、高风险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变化及血液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3.
魏崴  吴杰 《吉林医学》2008,29(23):2209-221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87例患者按发病至就诊时间分为3组,均采用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后进行对比。结果: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68.01,P〈0.01)。结论:发病至就诊时问在3d内疗效明显,不易发生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股骨颈骨折病人越来越多,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随之增高。近年来我们采用抗凝疗法,配合下肢机械运动,有效地预防了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英 《吉林医学》2009,30(18):2092-2093
目的:探讨骨创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0例骨创伤大手术前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传统护理组)97例,B组(强化护理组)103例,强化护理组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早期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等措施。观察两组病情变化,进行临床评估与随访,比较A、B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6—8周后,共计9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A组7例,B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创伤大手术后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 ,近几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血栓形成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 ,而其后遗症则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我科自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 97例 ,其中85例行静脉切开取栓术 ,同时进行下腔静脉滤过器置放术 ,结合抗凝、抗炎等综合治疗 ,实施整体有效的护理措施 ,9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达到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7例 ,男 4 1例 ,女 5 6例 ;年龄 2 3~ 78岁 ,平均 5 3岁。均拟“下肢肿胀”入院。其中有 89例是左下肢肿胀 ,5例是…  相似文献   

7.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较多见,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现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外伤性截瘫、下肢创伤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数逐渐增多。我科2003~2004年住院患者中发生DVT27例,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采取了适当的护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萍 《求医问药》2014,(3X):190-190
目的:探讨防止骨创伤大手术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行骨创伤大手术的患者80例,将这80例患者按照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及临床症状。结果 :观察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为2.5%,其中有疼痛症状的患者3例,有肿胀症状的患者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DVT17.5%的发生率。对照组中DVT的患者,有疼痛症状的患者5例,有肿胀症状的患者6例。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大手术的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其DVT的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该病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而致死[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探求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我们对2009年1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胃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以60例老年胃癌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P<0.05).观察组胸管留置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6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未进行风险评估,均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干预组进行DVT风险评估,低风险患者给予同对照组的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中、高风险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检测两组血液指标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并记录两组DVT及肢体肿胀、疼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血液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R、MA值均明显改善,Fbg、D-D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R值明显升高,MA明显降低(P0.05),Fbg、D-D水平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术后DVT、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发生率为8.33%、8.33%、1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25.00%、30.00%(P0.05)。结论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的老年腹部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显著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10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观察效果.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12.00%(6/50)(P<0.05).两组干预后社会视角、生理视角、心理视角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护理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以8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27.50%(11/40)(P<0.05).两组干预后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均缩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马萍 《中外医疗》2016,(16):162-164
目的:探究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脑梗塞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所用不同护理方法分成两组,将行常规护理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运动护理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股静脉血流及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和血流峰速度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68.86±23.80)分比对照组(38.80±22.70)分优,血流峰速度(25.98±4.50)m/s比对照组(23.82±4.20)m/s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77%﹑7.69%与1.92%均比对照组34.21%﹑39.47%与26.32%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股静脉血流,促进运动功能提高,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70岁以上老年卧床患者60例,分为血栓组(26例)和对照组(34例),记录60例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彩色血流图像及多普勒血流频谱等检查结果,并测量静脉管径及静脉血流最大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发病前股静脉、腘静脉管径均明显增宽,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血流速度明显减低(P<0.05或P<0.01)。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流速小于14cm/s的患者与大于14cm/s的患者相比,其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地测定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检测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以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P<0.05),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未见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及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DVT的效果较常规护理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128例老年住院患者采取加强心理护理,疏导患者情绪;经常更换体位,主动或被动活动肢体;进行呼吸及咳嗽练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给患者穿弹力袜,以利回流;给患者多饮水,输液纠正脱水,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不在同一处反复穿刺,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等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 128例老年住院患者中,通过积极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大大低于文献报道的10%~20%的发生率.结论 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抗凝治疗对高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形成(DVT)患者的疗效.方法 以80例高龄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