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中40例行单纯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溶栓组,40例行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联合组。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情况,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及预后状况,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预后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早期脑梗死TOAST分型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静海区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将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划分为LAA组、CE组、SAO组及SOE+SUE组共四组,所选患者均为发病时间在4.5 h内,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LAA组、CE组、SAO组、SOE+SUE组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SAO组低于LAA组、CE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A组、SAO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均可获益,且SAO型效果最佳;针对于CE患者应注意病情变化,降低其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病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EEG)非线性复杂度特征。方法对20例不同病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0例健康人各频段EEG信号进行样本熵特征提取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全频段EEG信号样本熵在大部分导联处显著小于健康人;不同病程卒中患者α频段样本熵在额叶、颞叶及枕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导联处α频段样本熵与卒中后时间显著线性负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异常神经元放电活动,利用样本熵探究脑卒中患者EEG复杂度异常改变初步可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畅 《医学信息》2018,(17):101-10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80例)与介入治疗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尿量、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管开通率。结果 治疗后,介入组尿量多于溶栓组,HR值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介入组LVEF值均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出院6个月后,LVEF值高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出院前后LVEF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血管开通率为93.33%,高于溶栓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尿量,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发生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发生组、未发生组患者各41例.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血糖、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溶栓后24 h收缩压、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影响因素为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  相似文献   

6.
王利平  孙贤义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1):59-61,I0002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胶囊对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方法: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2例)和水飞蓟宾治疗组(33例),随访1个月。采集患者入院后第1天、第7天血液样本,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氧化应激水平。实验末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月的治疗,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09%vs84.85%,P>0.05)。但水飞蓟宾治疗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同时入院后第7天血清NO、ET和氧化应激的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飞蓟宾胶囊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和原发性失眠患者线性脑电频谱与非线性复杂度的分析,对比两者脑皮层觉醒水平差异,初步探讨抑郁性伴发失眠可能的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52例本院睡眠门诊及住院原发性失眠与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52例,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相关标准分为DI组和PI组,比较两组患者多导睡眠监护脑电频谱及复杂度的差异。结果:DI组与pI组相比,脑电del协相对功率值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eta、Alpha、Sigma、Beta、Gamma相对功率值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I组脑电复杂度C(n)与PI组相比,脑电复杂度c(n)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组与PI组相比,脑电delta频段频谱出现升高,Theta、Alpha、Sigma、Beta、Gamma频段频谱出现下降.同时与PI组相比,脑电复杂度cOO出现下降,而DI患者脑皮质觉醒水平较PI患者低,脑电频谱分析和脑电复杂度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6例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溶栓试验(NINDS)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多模式CT检查,对符合溶栓标准的8例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0.9mg/kg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d、30d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NIHSS评分为(12.8±5.33),治疗后24h、7d、30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0.01±6.69)(6.77±3.56)、(4.12±3.09),治疗前和治疗后7d、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为(20.63±8.67),治疗后24h、7d、30dBarthel指数分别为(22.77±8.96)、(45.78±23.89)、(59.45±31.03),治疗前和治疗后7d、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因再梗塞死亡。结论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有助于减少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使更多的患者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入选者血管性痴呆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17例,占20.73%;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较高,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157例经溶栓治疗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6例发生脑出血,脑出血发生率为16.56%;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 h)、糖尿病(有)、心房颤动(有)、溶栓后收缩压(≤140 mmHg)、溶栓前NIHSS评分(≥16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糖尿病、心房颤动、溶栓后收缩压低于140 mmHg、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16分等,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对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t—PA)静脉溶栓后脑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给予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颅内大动脉狭窄组(30例)及无狭窄组(4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2h、24h、7d、14d、90d等6个时间点进行QEEG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计算EEG大脑对称指数(BSI)及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最后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与30例狭窄组比较,4例无狭窄组的BSI从治疗后2h、DTABR从治疗后24h及NIHSS评分从治疗后7d起各时间点均明显减低(改善)(P〈0.01);而狭窄组各项指标则相应分别从治疗后24h、2d、7d起减低(均P〈0.05)。无狭窄组各时间点BSI、DTABR及7~90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QEEG能及时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功能的改善,而且这种改善明显要早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其中以BSI的敏感性更高。颅内大动脉无狭窄者溶栓治疗后QEEG提示脑功能好转改变早于狭窄者,但两者NIHSS评分的改善时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评价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 CT室收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资料。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0~75岁,均采用多层螺旋CTP指导静脉溶栓治疗。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80例中,常规头部CT平扫显示责任病灶35例,灵敏度43.75%(35/80);多层螺旋CTP显示72例有责任病灶,灵敏度90.00%(72/80);两种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25、21.818, P值均<0.01)。常规CT平扫在脑缺血24 h后才能显示出病灶区,采用常规CT平扫敏感性低。CTP的参数对比显示,治疗后rCBF(t=8.335, P<0.01)和rCBV(t=3.016, P<0.01)明显优于治疗前, MTT明显降低(t=5.226,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P技术能够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方法对 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 7日溶栓疗法 ,于溶栓前、溶栓后第 3~ 4d及第 7~ 8d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 .除HCT外 ,溶栓后第 3~ 4d及第 7~ 8d血液流变学其他指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0 .0 1) .结论尿激酶 7日溶栓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现象 .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早期溶栓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 :对 36例患者分别于溶栓开始前、溶栓治疗后 3h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异常。溶栓 3h后各项血液流变指标明显改善 ,尤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为著。结论 :重组链激酶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 ,对缩小梗死面积 ,恢复心肌灌注 ,减少并发症 ,防止梗死后心绞痛及再梗死的发生 ,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不同肝素抗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治疗后普通肝素(UFH)和国产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海普宁Hiparin)不同抗凝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名入院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UFH组和Hiparin组。UFH组溶栓治疗后每小时静脉滴注UFH 700~1000 U,持续滴注48h,维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对照的1.5~2.0倍,以后皮下注射UFH 7500 U,每12h一次,持续一周。Hiparin组予rt-PA溶栓后4h皮下注射Hiparin 5000 U,每12h一次,持续一周。终点事件: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出院后2月内)心绞痛、心肌再梗死及心源性死亡事件。副作用观察指标:观察住院期间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60d。结果联合终点事件在Hiparin组明显下降(17.1%vs38.2%,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UFH组(5.7%vs26.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后辅助抗凝治疗Hiparin组观察时间内较UFH组更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再发生及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288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厦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h以内溶栓者76例,6~24h溶栓者212例。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后预后情况。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24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闭塞72例;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2例、38例。治疗后90天恢复良好者180倒,恢复差者108例。溶栓后颅内出血2例;6h内组和6~24h组患者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和71.43%,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86%和59.26%,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min和73min。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7.
《Fibrinolysis》1993,7(6):401-407
Platelets are likely to play a role dur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ut their exact involvement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at present. The effects of thrombolytic agents on platelet function have mainly been studied using in vitro experiments and results are rather controversial; data from in vivo studies are rare. We studied 1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anistreplase. Use of aspirin or other anti-platelet drugs were not allowed.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sis, blood was collected for determining ex vivo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platelet factor 4, β-thromboglobulin and thromboxane-B2 in plasma. Immediately after anistreplase, the aggregation of platelets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decreased to 67±36% (mean±SD) of pretreatment (P<0.05), by arachidonic acid to 29±29% (P<0.005) and by collagen to 58±46% (P<0.05). The aggregation defect was transient; after 6–12h aggregation had returned to normal. Then, a significant stimulation of ADP-induced aggregation became apparent, lasting until 24–48h after thrombolysis; possibly this was mediated by heparin. The platelet proteins and thromboxane-B2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before thrombolysis and showed a steady decrease after anistreplase. In the first phase of anistreplase therapy, we found no indications of platelet activation. Additional in vitro studies confirmed these findings. Antibodies to streptokinase did not affect platelet function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用于发病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发病在3~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 t-PA静脉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9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仍具有显著效果,且并未明显增加出血性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