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观察是否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使用间歇导尿、训练、电刺激共性干预的同时,配合针刺、经穴推按、艾灸的综合性传统疗法,观察其反射性排尿及膀胱排空时间。结果: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缩短反射性排尿时间及膀胱排空时间,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P0.1)。结论:综合性传统康复疗法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观察中频电刺激会阴区、盆底肌训练联合腹部按摩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便秘型)的排便情况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便秘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训练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治疗组予以中频电刺激会阴区治疗,共治疗20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FIM评分、Bristol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会阴区能够明显改善神经源性肠道(便秘型)患者的排便功能,其疗效优于盆底肌训练联合腹部按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水计划、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对穴治疗。在治疗前一天以及治疗后第2、4和第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尿主观症状、尿流动力学及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穴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对穴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即骶神经起搏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骶神经起搏法治疗(八髎穴电针刺激法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指标及平均控尿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能较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葱白为引导中药脐疗伴中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探析治疗机制。方法:30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经过间歇导尿、控制饮水量、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葱白为引导中药脐疗伴中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组能够更有效降低患者的残余尿量,且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葱白为引导中药脐疗伴中频电刺激治疗能更有效降低患者的残余尿量,有效恢复患者膀胱排尿功能,且部分患者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肾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2例住院患者按住院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常规间歇导尿等。对照组16例低频电刺激,60Hz,60min/次,1次/d,5d/周。治疗组16例强肾灸(神阙、中极、关元、命门)交替穴位敷贴,1贴/d;并嘱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进行运动想象治疗,刻意想象排尿过程,强化逼尿肌对排尿的记忆,15min/次,5次/d。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每日排尿量及次数、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肾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等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改善膀胱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及单纯间歇导尿法三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连续7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外伤科脊髓损伤(SCI)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组2(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合间歇导尿)、对照组(单纯间歇导尿)。3组患者均以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及常规膀胱功能训练为基础治疗。分别记录治疗0,7,14,21及28d后的残余尿量,并计算出治疗7,14,21,及28d后残余尿量的下降幅度。结果:共有6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治疗组1为25例,治疗组2为23例,对照组为20例。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损伤节段、治疗方式、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数据经球形统计检验,拒绝球形检验(P0.0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3组间不考虑时间交互效应,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经LSD重复多重t检验表明,残余尿量在治疗组1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下降幅度则在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时间交互效应条件下,3组实验治疗前、治疗7,14,21及28d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的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对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的影响作用最明显,能有效地降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且临床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疗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治疗后,两组QOL评分、每次排尿量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均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排尿、贮尿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5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合腕踝针和体针疗法;治疗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康复锻炼。疗程1个月。观察患者膀胱功能、泌尿系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膀胱功能、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泌尿系感染情况改善明显,患者自主排尿时间也较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患者尿潴留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给予电刺激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脊髓损伤护理,比较治疗前后B超测定的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LUTS(下尿路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200.5±25.1mL)、膀胱容量(435.2±92.5m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残余尿量(65.3±8.2mL)、LUTS评分(15.2±8.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电、磁刺激及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高患者的排尿量及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缓解下尿路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残尿量、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有利于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B超检测残余尿量。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频脉;中电刺激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4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第一阶段(未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发生尿路感染的时间;第二阶段(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中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3d后尿路感染的治愈率。结果2组患者经第一阶段治疗,治疗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时间延长。2组患者经第二阶段治疗,尿路感染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能降低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对脊髓损伤后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无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使用掷硬币随机方法,将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内诊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患者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干预,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康复护理给予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临床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获得明显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