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胸腺素α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玉英 《上海医药》2003,24(5):211-216
胸腺素α1(Tα1)是从牛胸腺第五组分(TF5)中提取并纯化具有生物活性的酸性多肽,其分子量为3108,等电点为4.2。Tα1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生物调节因子,能促使T细胞的分化及成熟,提高T细胞前体的比率,使白介素—2(IL—2)的生成及高亲和力受体表达增加,提高Th细胞的功能,使机体有效地发挥免疫防护功能。Tα1又能拮抗地塞米松诱导的胸腺细胞亚群的凋亡。临床应用方面,Tα1增强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以及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调节作用。Tα1与化疗联合应用能大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本文对Tα1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重组人胸腺肽α1(rh-Tα1)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采用^125I标记rh—Tα1同位素法,观察单次皮下注射后的体内过程。^125I—rh—Tα1单次皮下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消除半衰期(t1/2ke)为5.42~7.07h,绝对生物利用度91.28%。^125I-rh—Tα1在大鼠体内组织器官中分布广泛并能较快地消除,其在肾、胃、肺和卵巢等组织器官中有较高的积聚,而脑中则较小。^125I-rh.Tα1主要经肾由尿排泄,给药后120h内,药物的82.4%由尿排出,7.6%由粪排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胸腺肽α1(PEG Tα1)和胸腺肽α1(Tα1)对免疫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观察Tα1经PEG修饰后药效学特征是否改变。方法:大鼠连续iv卡介苗(BCG)11 d后,第12天iv脂多糖(LPS),造成大鼠免疫肝损伤,自造模之日起分别每隔3 d sc PEG Tα11次(第1、4、7、11天)和每天sc Tα1,LPS注射16 h后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L-2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γ水平,并解剖动物,计算肝、脾指数,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血液学、免疫学及病理学指标统计结果都表明PEG Tα1和Tα1对肝损伤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两者的抗损伤活性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差异。结论:PEG Tα1与Tα1相比,在保持抗损伤活性的同时,给药频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Maio  M  Mackiewicz  A  Testori  A  曹琦 《中国处方药》2010,(4):53-53
胸腺肽α1(Tα1)为一种免疫调节多肽,可增强效应T细胞反应。此项大型随机试验主要评价了Tα1与达卡巴嗪(DTIC)和干扰素α(IFN—α)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转胸腺素α1基因聚球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室已在蓝藻聚球藻中高效表达了人源胸腺素α1(thymosinα1,Tα1)基因,为研究转Tα1基因聚球藻口服后的生物活性,本研究给小鼠灌服转Tα1基因聚球藻14d,研究其对小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胸腺素α1基因聚球藻可显著提高小鼠心、肝与肾中GSH-Px活力(P<0.01);明显提高心脏Cat活性(P<0.01);显著降低肝脏中MDA的含量(P<0.01);但对SOD活力无明显作用。提示转胸腺素α1基因聚球藻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参附注射液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附注射液组,对照组为自由对照,参附组则于转机前给予参附注射液1mg.kg%-1,分别于CPB前(T1)CPB后30min(T2)CPB结束时(T3)以及CPB后2h(T4)和24h(T5)抽血,分别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了-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L-8),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结果:与术前T1比较,两组TNF-α,IL-6,IL-8均明显升高,而参附组T2-T5,TNF-α,IL-6,IL-8浓度均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浓度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而参附组是显升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诱发的心肌损伤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外在80年代初建立了胸腺肽α1(Tα1)的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1],随后又建立了多种ELISA检测方法,国内尚无报道.我们利用兔抗Tα1的多克隆抗血清建立了ELISA测定法,检测了健康成人,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浆Tα1水平,以了解体内Tα1水平与患者所处疾病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毕赤酵母胸腺肽α1-人血清白蛋白(Tα1-HSA)基因工程菌在30 L发酵罐中高密度发酵表达Tα1-HSA融合蛋白的发酵工艺及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两步发酵法进行重组毕赤酵母Tα1-HSA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发酵液经超滤浓缩,阴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凝胶过滤色谱等步骤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发酵结束后,菌体细胞湿重达到350 g/L,发酵液中蛋白产量达到2.0 g/L。发酵液经分离纯化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Tα1-HSA融合蛋白,HPLC分析纯度达97.5%。结论重组毕赤酵母Tα1-HSA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的成功及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为Tα1-HSA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胸腺素α1(thymosin alpha1,Tα1)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临床用途广泛。为了大量制备Tα1,按大肠杆菌惯用密码子用人工方法合成Tα1基因,克隆于pUC19的EcoRi和PstI位点,经测序证明序列正确后,串联为4串体(Tα1(4)),经再次确认后克隆入pThioHisA的EcoRI t PstI位点,转化大肠杆菌TOP10菌种,酶切鉴定证明正确后,经1mmol/L IPTG诱导4h,获得硫氧还蛋白与Tα1(4)的融合表达,并经Western blot分析证实,用离子交换柱层可纯化出硫氧还蛋白与Tα1(4)融合蛋白,利用3H-TdR掺入法证实,该融合蛋白具有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活性。α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重组人胸腺素α1(Tα1)工程菌的发酵工艺,在NBS—MICROS15L自动控制发酵罐中,利用分批培养和补料分批培养技术培养含融合表达载体/pGEX—Tαl的大肠杆菌DE3(lys)。采用分批培养,得到的最终菌体密度OD600为8,GST-Tαl融合蛋白的含量为0.1g/L(发酵液);通过限制性流加补料,促进体系溶解氧能使发酵菌体密度及融合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0D600可达32,融合蛋白的含量为0.7g/L(发酵液),且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为后续蛋白纯化工作提供了便利。本研究确定了周期短、产率高且稳定的发酵工艺,为工业化生产重组Tα1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胸腺肽αl ELISA测定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外在80年代初建立了胸腺肽αl(Tαl)的放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随后又建立了多种ELISA检测方法,国内尚无报道。我们利用兔抗Tαl的多克隆抗血清建立了ELISA测定法,检测了健康成人,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浆Tαl水平,以了解体内Tαl水平与患者所处疾病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类T细胞亲淋巴性病毒Ⅰ型(HTLV-I)是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病原体。有报道证实α-干扰素(IFN-α)和齐多夫定(ZVD)伍用对该病有快速持久的疗效。本文报道此疗法治疗5例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人的效果。例1为30岁患该病的急性女性病人,口服ZVD250mg,2次·d-1及IFN-α5×106U·d-1皮下注射,每周治疗5d,未发生该治疗的主要副作用。4个月后疾病完全缓解,共持续治疗8个月。停止治疗后4个月疾病复发,再以ZVD250mg,4次·d-1,IFN-α9×106U·d-1治疗1个月。病人于复发后4个月病情再次缓解,继续用ZVD与IFN…  相似文献   

13.
胸腺肽α1微球的制备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胸腺肽α1(Tα1)微球的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以聚乳酸-乙醇酸嵌段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法(w/o/w)制备Tα1长效注射微球,考察其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采用RP-HPLC法测定微球中Tα1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三氟乙酸(20∶80),流速1.0 mL/min,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50μL,检测波长210 nm。结果:Tα1微球球形圆整,包封率在80%以上。Tα1在5~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以Tα1的峰面积(A)对浓度(c)作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A=24 179c-10 967。结论:Tα1微球的制备工艺合理,评价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讨论胫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FP)与HIF-1α水平升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8月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53例,其中27例T2DM合并胫前动脉斑块患者(T2DM+ FP组),26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随机选取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HIF-1α浓度.结果 T2DM+ FP组和单纯T2DM组HI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2DM+FP组HIF-1α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P<0.01).血清HIF-1α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IF-1α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糖化血红蛋白.结论 2型糖尿病伴有胫前动脉斑块患者体内高水平的HIF-1α可能与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在糖尿病足的病变进展中发挥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胸腺素α原体外对IFN-γ,IFN-α及TNF-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体外观察重组人胸腺素α原(prothymosin α,Pro Tα)对几种重要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脾淋巴细胞、脾巨噬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以ELISA法检测Pro Tα对IFN-γ,IFN-α和TNF-α分泌的影响。结果1×10-7 mol·L-1 Pro Tα明显促进脾细胞分泌IFN-γ(P<0.05),该浓度的Pro Tα也明显刺激小鼠脾巨噬细胞分泌IFN-α(P<0.01);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Pro Tα能明显刺激IFN-α和TNF-α的分泌(P<0.01)。结论Pro Tα对细胞因子IFN-γ,IFN-α和TNF-α的分泌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α1胸腺肽是生物反应的修饰因子,临床上已被应用于慢性乙肝病人的治疗。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动物模型及相应条件,通过测定乙肝病毒的表面抗体的生成量来估价胸腺肽活性。证明了化学合成的α1胸腺肽恢复由5-Fu诱发的免疫抑制中T细胞中介的抗体产量。发现α1胸腺肽在30ug/kg的低剂量下显示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α1胸腺肽在此剂量加快胸腺细胞的成熟,是根据CD4^-CD8^-胸腺细胞上Hh信号的mo分子的表达确定的,-Smo是增生反应的潜在阴性调节者。本篇研究提供了在乙肝病毒感染中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恢复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17.
CD4+T细胞各亚群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1(Th1)/Th2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的失衡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产生的免疫损害,是导致RA慢性炎症的关键因素。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在RA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TNF-α有两个受体,TNF受体1(TNF receptor 1,TNFR1)在大多数细胞上表达,而TNFR2仅在T细胞等免疫细胞上表达,调节T细胞的存活、活化和增殖。反之,T细胞对TNF-α信号通路也有影响。该文就RA的发病机制中TNF-α及其信号通路和CD4+T细胞各亚群功能的关系加以综述,为RA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人胸腺素α1(Tα1)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研究了本实验室构建的pET39-Tα1重组质粒在E.coli BL21(DE3)宿主菌中的表达条件。经SDS-PAGE和凝胶成像系统GDS-8000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菌以LB为培养基,卡那霉素浓度为50mg/L,开始诱导时的菌体密度为(OD600=0.5,所加IPTG的浓度为0.5mmol/L,27.5℃摇床200r/min振荡诱导培养10h时,可在周至空间中获得高效表达的可溶的Tα1融合蛋白,占周质蛋白总量的64.7%,为下一步纯化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HES)130/0.4对脓毒症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HES组,患者入室后1h内按20mL.kg-1输入HES;Ⅱ组为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LRS)组,1h内输入等量LRS。分别于患者入室时(T0)、输完药品后(T1)、手术结束时(T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T0比较,Ⅰ组T1、T2时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Ⅱ组T0、T1、T2时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并不明显(P>0.05)。结论:6%HES130/0.4能抑制脓毒症患者血浆TNF-α、IL-1β、IL-6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丁振兴  王佑民  张泓 《安徽医药》2010,14(9):1007-1009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和TNF-α对3T3-L1细胞中perilipin(周脂素)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方法用吡格列酮(100μmol.L-1)和TNF-α(100μg.L-1)分别处理未分化、分化过程中和分化成熟后的3T3-L1细胞,RT-PCR检测不同干预时间perilip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未分化3T3-L1细胞中perilipin未见表达,分化过程中细胞perilipin mRNA的表达水平随时间递增。(2)在分化过程中和分化成熟的3T3-L1细胞中,吡格列酮都明显增加perilipin mRNA的表达,TNF-α则明显抑制perilipin mRNA的表达。(3)吡格列酮能抵抗TNF-α对成熟3T3-L1脂肪细胞perilipin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随着分化成熟,3T3-L1细胞perilipin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吡格列酮能明显增加3T3-L1细胞的perilipin mRNA表达,TNF-α则明显抑制其表达;吡格列酮能抵抗TNF-α对3T3-L1脂肪细胞perilipin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