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高血压与心脏”的问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高血压病人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结果因心脏收鳍期负荷过重引起心肌单位的增大及数量增多,最终导致左室肥厚(LVH)。超声心动图发现50%以上的轻中型高血压病人在心脏结构上存在LVH。新近研究认为,利用超声心动图(UCG)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判断LVH的准确性.特异性可达98%。然而,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心电图(ECG)仍是诊断LVH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按照贯用的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  相似文献   

2.
郭红 《山东医药》2004,44(4):45-46
左室肥厚(LVH)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预报因子已被大家公认,但有关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左房内径关系的报道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20lO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测量血压、身高、体重,采取禁食12h后检测血尿酸及其它生化指标,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UA与LVM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元回归分析示,患者血尿酸水平(标准偏回归系数=0.247.P〈0,01)及最高收缩压水平(标准偏同归系数=0.305.P〈0.01)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升高时发生左室肥厚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心电图TV1≥TV5现象的临床意义,我们对214例冠心病、120例糖尿病患者及1065例健康者的TV1≥TV5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冠心病组214例,糖尿病组(除外合并冠心病者)12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糖尿病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对339例高血压住院患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脉压(≤60mmHg,61~80mmHg,81~100mmHg,>100mmHg)4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脉压(PP)的增加,各种心律失常(除房早、房扑外)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0.001);(2)Logist回归分析:脉压与左室肥厚关系最密切(OR=1.058,P<0.001)。Spearman’s相关分析发现脉压与Rv_5相关性最佳(r=0.409,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脉压与Rv_5具有显著回归效果(OR=1.050,P<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6.
何卫华 《山东医药》2004,44(19):53-53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测定的肱动脉脉压与高血压晚期器官损害诸如动脉壁变化、左室肥厚及心肌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脉压增大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脉压增大是否会引起心电图的异常情况增加,国内外少有报道。2002年5月至2003年5月,我们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脉压测量及心电图的检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原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21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年龄、性别、24h平均血压和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左室肥厚组的24h收缩压变异性(16.8±1.9VS14.3±2.3),白昼(14.9±2.5VS13.8±2.4)和夜间(10.8±3.7VS9.7±2.9)收缩压变异性均显著大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斥患者收缩斥波动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可能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8.
左室肥厚心电图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查7年来以习用的单项标准诊断左室肥厚心电图868例和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心电图1100例。与改良计分法比较,两组标准阳性符合率69.8%,阴性符合率99.1%。改良计分法标准为综合标准,包括ST-T变化,假阳性少,假阴性更少。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两者标准的依据,初步认为改良计分法比较科学,可以继续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人心电图异常和心电图左心室肥厚与脉压的关系。方法 在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南方人群 1993~ 1994年随访复查资料中 ,选择血压和心电图资料齐全的高血压患者 114 3(男 6 2 6 ,女5 17)例进行分析。血压采用国际标准化测压方法测定 ,收缩压与舒张压取 3次测压平均值 ,心电图描记和编码使用明尼苏达编码方法。以平均动脉压的中位数 (10 9mmHg)为界值分为两组 ,再以脉压的四分位数法按≤ 4 8mmHg、4 9~5 8mmHg、5 9~ 6 8mmHg、>6 8mmHg分为 4个亚组 ,分析在不同的平均动脉压和脉压组心电图主要异常码、次要异常码和左心室肥厚编码率的变化。数据分析使用SAS软件。结果 ①随着脉压增加 ,心电图异常、左心室肥厚均逐渐增加 ,P <0 0 5。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 ,脉压增大会使心电图异常和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增加 (P <0 0 0 1)。②BMI与心电图异常、左心室肥厚无关 ,P >0 0 5。舒张压与心电图异常码的发生率无相关关系。结论 脉压与心电图异常、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关系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 ,应缩小增大的脉压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ECG)证实的左束支阻滞(LBBB)常伴有左室肥厚(LVH),某些研究证实其他方面正常者LBBB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损害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目前尚不明确ECG证实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左室几何模式和功能是否与LBBB有关。本文通过对氯沙坦减少高血压终点事件试验(LIFE研究)完成超声心动图(UCG)亚组研究患者的分析,对这一领域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脉压(P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动态血压,根据血压检测结果按24h平均脉压(ABPP)分为≥60mm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内径(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射血分数(EF)、左室重量(LVM)及重量指数(LVMI),并将两组年龄、性别及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在年龄、性别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2)ABPP≥60mmHg组的LVMI及影响LVMI的3大因素EDd、IVST、LVPWT的值高于ABPP<60mmHg组,EF则低于<60mmHg组(P<0.01)。(3)对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例数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24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脉压(P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动态血压,根据血压检测结果按24 h平均脉压(AB-PP)分为≥60 mm Hg组和<60 mm 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内径(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射血分数(EF)、左室重量(LVM)及重量指数(LVMI),并将两组年龄、性别及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在年龄、性别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2)ABPP≥60 mm Hg组的LVMI及影响LVMI的3大因素Edd、IVST、LVPWT的值高于ABPP<60 mm Hg组,EF则低于<60 mm Hg组(P<0.01).(3)对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例数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老年人24 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纯夜间高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在浙江省景宁县14个村的居民中,记录24 h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结果 647例受检者中单纯夜间高血压[平均血压≥120/70mm Hg(1 mm Hg=0.133 kPa)]有72例(11.1%).夜间和白天的收缩压或舒张压都是左室肥厚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但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患病率(23.6%)与正常血压者(17.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 在本横断面研究中,单纯夜间高血压与用心电图诊断的左室肥厚没有显著独立关联.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226例(老年组139例,非老年组87例)和8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律失常。结果示总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高血压老年组为97%和77%,非老年高血压组为85%和53%,对照组为89%和59%;其中阵发房速、房颤和Lown's分级≥3的室性心律失常在高血压老年组达47%和40%,非老年组21%和22%,对照组30%和11%(P<0.05~0.001)。在高血压老年组中62例伴左室肥厚(LVH),其总室住心律失常发生率和town's分级≥3者达92%和57%,均高于无LVH者的65%和27%(P<0.001)。提示其发生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顺序入选104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男7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9.15±7.68岁.104例病人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常规进行空腹血糖(GLU)、三酸甘油酯(TG)、总胆固醇(TC)、12导心电图(ECG)以及超声心动图(UCG)等检查,其中59例病人做了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ST).统计学处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LVH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Spearman法显示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CAG狭窄病变的支数间均有显著等级相关性(r分别为0.25,0.21和0.24;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EST阳性、GLU、性别(Sex)、TC、LVPWT以及LVMI与CAG呈显著相关性(F分别为7.41,8.16,7.36,6.55,5.55和6.36;P分别为0.0021,0.0028,0.0277,0.0403,0.0057和0.0098).结论提示高血压患者除Sex、TC、GLU 、TEST结果阳性与冠脉狭窄病变间有显著相关性外,IVST、LVPWT以及LVMI与冠脉狭窄病变的支数间有明显的等级正相关,即左室壁越厚、LVMI越大者,冠脉狭窄累及的支数越多.  相似文献   

16.
104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59例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患者性别、血清胆固醇和葡萄糖水平、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以及运动试验阳性结果与冠脉狭窄病变间有显著相关性,左室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与冠脉狭窄支数间明显正相关,示冠脉狭窄病变范围与左室重量之间有量化关系。表  相似文献   

17.
694例高血压患者糖代谢障碍(GI)(包括糖尿病及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检出率及其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患者与正常人检出率分别为14.4%及3.1%。男、女高血压之总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14.5%:15.5%)。但高血压病人伴GI者LVH检出率明显高于无GI的高血压(24.2%:17.3%)。研究提示GI常与高血压并存,伴GI之高血压不论中老年均有更高之LVH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扩张性和顺应性下降是高血压大动脉损害的普遍特征〔1〕。本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老年人左室肥厚与脉压差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6月住院的高血压患者 136例 ,男 98例 ,女 37例 ,年龄 6 1~ 79岁。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并经临床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观察期间仍服用降压药 ,如钙拮抗剂 ,加用利尿剂或 /和转换酶抑制剂。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连续 3d,早 8:30 (安静 10 min)平卧位测量同一侧上肢血压 ,每次测量 2次 ,取平均值 ,并记录身高、体重和心电图 ,计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86例年龄≥75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左室结构的变化。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142例(76.34%),呈勺型者为44例(23.66%),非勺型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1)。非勺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0.05,<0.01)。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7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失常,且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原发性高血压 (EH)左室肥厚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观察了 1 1 0例 EH患者 2 4 h动态心电图 ,对比分析左室肥厚对E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收集我院门诊部 1 994年至今 1 1 0例 EH患者的临床资料。 EH的诊断和左室肥厚的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 1 993年 WHO标准。其中男 83例 ,女 2 7例 ,年龄 38~ 82 (58± 3.5)岁。全部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肝肾功能、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将患者分为两组 :左室肥厚组 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