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脉病变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 67例AMI并发房颤患者(房颤组)通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Holter检查、心电监护、心肌酶谱检测、心功能分级、冠脉造影检测,结果与67例非房颤组比较.结果 房颤组多支冠脉病变、严重合并症、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而LVEF低于非房颤组,P〈0.05.结论 AMI并房颤患者多支冠脉病变,严重合并症发生率、住院病死率高,LVEF减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疾病将其分为治疗组(合并高血压疾病)和对照组(没有合并高血压疾病),各为46例,对两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诊断,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收缩压下降值及血压下降发生率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舒张压下降值同对照组患者间没有一定差异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其出现并发症较多且近期预后不佳,极易出现冠心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将42例无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另将伴有高血压的4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临床特征和血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现典型胸痛者占比67.4%,对照组中则为83.3%;就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和病死率等指标看,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要较对照组高,两组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对于高血压伴AMI的患者,首先应当对其血压加以控制,尝试逆转左心室肥厚,以此改善后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屈露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3):75-75,7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7例AMI合并高血压(A组)与79例AMI无高血压(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有吸烟史、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及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史的比例高于B组(P<0.05),且女性比例高于B组(P<0.05),A组餐后诱发及无典型胸痛者较B组高(P<0.05),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等并发症均高于B组(P<0.05)。结论:AMI合并高血压者具有较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病程中易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等严重并发症,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前有无高血压分成高血压组32例和非高血压组30例,对二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血压变化、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率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高血压组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发急性心肌梗死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发生率、收缩压下降值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病变血管总数、双支及3支以上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高血压组患者分叉病变发生率、病变血管弯曲数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严重程度、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比非高血压组患者高,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范围广、交叉病变和血管弯曲多。  相似文献   

6.
1例72岁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经治疗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肾癌肺转移,口服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0.4 g,每天2次。用药2 d后,患者出现头痛,BP 170/120 mm Hg。给予贝那普利及吲达帕胺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继续使用索拉非尼治疗,4 d后患者突发下壁心肌梗死,出现心律不齐,室颤。给予升压、扩容、抗凝、气管插管辅助呼吸、除颤等综合抢救治疗,终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7.
蔡斌 《河北医药》2012,34(17):2613-26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8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56例和对照组31例,比较2组患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2组临床症状、收缩压下降值、舒张压下降值、血压下降率、心功能分级构成、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重大,弥漫性病变及小血管病变多见.结论 高血压是AMI的危险因素,早期积极控制血压对AM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并发症之一为充血性心衰,它对AMI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就我院近年收治的AMI并发心衰的32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 1性别及年龄: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8~84岁。<40岁1例(占3 % ) ,41~60岁10例(占31 % ) ,61~70岁12例(占38 % ) ,>70岁9例(占28 % )。1 2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4例,前间壁4例,下壁12例,前壁加下壁2例。1 3临床表现:咯泡沫样痰30例,肺部湿罗音27例,呼吸困难32例,心率大于100次/分31例,心律失常30例,其中伴室早LownⅢ级以上24例,心源性休克5例。1 4心衰出现时间:AMI后6小时内出现心衰占64 %…  相似文献   

9.
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提示;首次发生的心肌梗死,既往无心绞痛病史,梗死范围大,透壁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龄均为室壁瘤形成的影响因素。室壁瘤的主要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建议梗死期间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防治室壁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回顾性分析2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高血压组AMI和无高血压组AMI的不同表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院1996年10月~2002年10月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血压的诊断符合1993年WHO标准。AMI患者的临床症状、ECG、心肌酶学改变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王红霞  陈勇  包建军 《河北医药》2006,28(4):292-293
目的探讨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38例,同时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52例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52.63%,病死率为13.16%.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比非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靳桂琴 《天津医药》2000,28(4):241-242
急性脑血管病由于脑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引起心脏活动的改变,并且影响到脑血管病的疗程,有可能成为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临床上称为脑心综合征。现将我院收治的18例心电图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演变过程的脑心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象为我院1995~1999年住院患者。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7~79岁,平均59.5岁。其中脑出血并发AMI13例,占同期356例脑出血病人的3.6%;脑梗死并发AMI5例,占同期708例脑梗死病人的0.7%。两种脑血管病发生AMI的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36.P<0.01)。脑出血包括丘脑出血3例,壳核出血8例,脑干出血2例;破入脑室者8例。出血量计算公式采用  相似文献   

13.
邹克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53-54,5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合并肺炎53例,以无肺炎的49例为对照组,对多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与年龄、绝对卧床≥7d、应用镇静剂≥5d、心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好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诱因较多,积极预防、控制肺炎对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近期预后.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00例不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7.6%,对照组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32.0%,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病死率为36.4%,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1.0%,观察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对该亚组患者应更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压骤然升高会造成粥样斑块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高血压的AMI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急性期病死率高[1].可见高血压不仅是AMI发病因素,也是AMI急性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重视AMI患者的既往史和现病史,提高护士对伴高血压史AMI护理的认识,增强护理工作的预见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急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预后差,故早期认识该病对其治疗意义重大,为提高对AMI后心脏破裂的认识,现将我科近2年来的8例AMI心脏破裂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压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压变化和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AMI患者,分A组(伴高血压史)、B组(无高血压史).通过观察AMI前后血压变化、LVH情况、AMI后2周内UCG测定LVEF、E/A比值、泵功能、血清心肌酶峰CPK、CK-MB测定、血浆AngⅡ、β-EP和CGRP水平的测定,及梗死后心脏事件等.结果A组血压下降明显,并与基础血压、LVH、泵功能有关;A组发生AMⅠ后AngⅡ、β-EP、CGRP及CPK、CK-MB水平均高于B组;血压下降者EF及E/A显著低于血压未下降组,A组泵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B组,心脏事件及死亡率也高于B组.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生AMI后70%血压下降,这与心功能恶化、LVH、梗死面积大以及血浆AngⅡ、β-EP、CGRP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及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持续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OC分析确定房颤持续时间对预后影响的时间点。在298例AMI并发AF的患者中,对比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130例与AF≥7小时168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患者特点是高龄、严重的心衰。且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患者(P<0.05)。结论AF持续时间≥7小时可能是AMI并发A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鸣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216-2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类型和相应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患者按照发病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其中再分别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结果 7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47例(59.49%),有效25例(31.64%),无效死亡7例(8.86%),总有效率91.1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是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内科重病,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快速心律失常发生在24h以内,缓慢心律失常发生在1~2周内。合理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方法对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3月发病24 h内的AMI患者50例,入院后动态记录心电图心肌梗死部位;记录有无溶栓及溶栓药物及其他所用药物;实验室监测血糖、血脂;在发病48 h内及2周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1次测HRV各指标值。结果:AMI合并高血压患者与无高血压患者在极早期HRV各指标无明显差异,在稳定期,AMI合并高血压患者除PNN50、HF外HRV各指标均明显减低。结论:在稳定期AMI合并高血压患者HRV各指标更加明显减低,提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