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70例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置管,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等.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  相似文献   

2.
万永慧  谭飞  陈芊  王庆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507-1508,1516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7-12月行PICC的120例患者按置管穿刺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98.33%、0和0,对照组分别为86.67%、13.46%和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上臂PICC置管的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低,尽管操作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型seldinger技术穿刺法在血液肿瘤患儿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例按照传统PICC置管评估无法满足穿刺要求的患儿行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型seldinger技术穿刺法置管。结果 20例患儿均获置管成功,无一例出现置管过程中并发症,20例患儿现均留置导管中,无一例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结论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型seldinger技术穿刺法行PICC置管在传统的PICC置管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扩大了PICC置管适应症,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有效减少了术后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导管并发症率,使更多的血液肿瘤患儿能在此项技术中受益。  相似文献   

4.
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永慧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72-187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越来越广泛用于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临床上由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对PICC的认识不足,错过最佳的置管时间,会遇到PICC置管困难。改良Seldinger技术(MST)可明显的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现将我院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的PICC置管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2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67例)和传统组(65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管,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结果:超声组和传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出血量、穿刺时间、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后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穿刺点渗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心包积液患者置管引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06月至2022年0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心包积液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心包积液患者置管引流中应用,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心包积液患者置管引流中应用。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情况、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误穿导致邻近脏器损伤;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移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刺点出血量<0.5mL者占96.67%,对照组患者刺点出血量<0.5mL者占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心包积液患者置管引流中应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留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穿刺点出血情况,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比较超声引导下和盲穿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贵要静脉置PICC导管,在乳腺癌患者(单侧)术后化疗中的效果与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140例单侧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贵要静脉后置PICC导管,对照组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肘上肱二头肌腱内侧盲穿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由PICC置管专科护士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跟踪观察,置管后第1周每日观察,第2周仅第14天观察。主要观察内容:置入PICC管后的导管头端位置、渗血、皮下瘀血、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将结果归纳分类并记录在自制的表格中。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68例,成功率97.14%;对照组穿刺成功59例,成功率84.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机械性静脉炎第7天与第14天的观察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皮下淤血第7天的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渗血、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两周内观察结果,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贵要静脉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在单侧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维护,以及调查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分析我科2010年9月~2011年6月对70例单侧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肘上肱二头肌腱内侧穿刺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相关并发症及对策。通过问卷、患者自我评分调查患者的舒适度。结果70例单侧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穿刺成功68例(97.14%),失败2例(2.86%);机械性静脉炎1例(1.43%),静脉血栓1例(1.43%),导管异位1例(1.43%),经正确处理后并发症均得到解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舒适度在7分以上者达82.35%。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肘上穿刺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是单侧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较安全可靠的给药途径,患者的舒适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万永慧  冯翎  陈三妹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70-1671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静脉置管困难病人应用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方法选择需长期静脉治疗的静脉置管困难者入组。入选标准:肘部血管无法触及的肥胖病人、长期化疗4~6周期以后、长期静脉治疗外周血管损伤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80岁以上,小儿患者7岁以下。对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静脉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患者的疼痛评分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静脉置管困难病人的应用中穿刺成功率为100%,大大减少了穿刺次数,缩短了穿刺时间,避免了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静脉置管困难病人的应用,将盲穿改为可视置管,具有准确的定位导针系统,易于掌握,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比较与护理效果.方法:将150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75例采用传统置管方法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在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血栓方面有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马容莉  马姗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93-1194
目的探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老年高龄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行PICC穿刺的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或盲穿法。结果两组患者的舒适度、一针穿刺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高龄患者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保证置管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成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NB多见于婴幼儿,且发生部位隐匿,又无特殊症状,故早期诊断较困难,确诊时约50%~60%已属晚期。该病治疗难度大,多以局部手术、放疗及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应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即采用8号头皮针替代塞丁格套件中的20 G套管针进行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728,P=0.010;χ2=5.939,P=0.031),而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4.240,P=0.000;χ2=5.252,P=0.042;χ2=8.207,P=0.008)。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临床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对肿瘤患者实施PICC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观察组107例肿瘤患者实施PICC综合干预措施:将护理再教育作为科室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在置管后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带导丝行X线辅助导管定位,最大化消毒屏障管理等;对照组129例肿瘤患者采取PICC常规干预方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异常情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PICC置管后异常情况6个指标总发生率分别为40.3%和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5,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实施PICC综合性干预措施能显著减少肿瘤患者置管后异常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导管破损、感染、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提高和并发症的减少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重庆市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方案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制定PICC专项技术培训方案,并对辖区内56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为期3周的全脱产规范化培训,通过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1)56名学员均通过了理论考核,模拟实训考核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临床实践考核均达到了优良;所有学员都获得了重庆市卫生局颁发的《重庆市PICC专项技术培训结业证书》。(2)56名学员对课程总评价、理论课程教师授课质量、实践课程教师授课质量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6.43%、98.22%、100%和92.86%。结论 (1)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受到参训护士的好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由卫生行政机构指导的PICC专项技术全脱产培训迫在眉睫,而培训过程应体现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并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安排等方面严格控制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杨江兰  汤晓丽 《护理学报》2010,17(17):54-57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监护室所有需肠外营养且放置PICC的20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8例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为(16.7&#177;10.3)d,所有患儿总的留置时间为3 474导管日;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者(理想位置)179例占86.1%。208例患儿中完成治疗且未发生导管不良事件者152例占73.1%;发生不良事件45例次,发生率为12.9/1 000导管日。PICC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导管堵塞、液体外渗、导管滑出、疑似感染、静脉炎、导管断(破)裂、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是本次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14例次,发病率为4.0/1 000导管日。其中38例次由于发生导管不良事件而拔管,7例次继续进行原位治疗(2例次静脉炎、2例次外渗、2例次穿刺点渗血、1例次疑似感染)。结论 PICC可以为早产儿肠外营养提供有效的静脉通路;导管堵塞、感染、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导管不良事件,降低导管堵塞、静脉炎的发生率是目前PICC维护工作的核心;原位治疗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肠外营养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mral catheter, PICC)的效果。方法分析48例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及常见护理问题的处理。结果患者导管留置3d至3个月,在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或出现严重置管并发症。结论P1CC置管简便易行,并发症轻微,可长期留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