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溶栓、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同时服用消栓通脉汤,30 d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观察TXB2、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对照组(33% vs10%,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XB2含量显著降低(P<0.01),6-keto-PGF1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消栓通脉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消栓通脉汤,对照组30例予通塞脉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76%,对照组治愈率34.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栓通脉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临床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颗粒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栓通脉颗粒剂高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中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低剂量组、通塞脉片对照组.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血栓模型,检测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大鼠下腔静脉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表达含量.结果:随着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明显增加,不同剂量的消栓通脉颗粒剂能明显抑制P-选择素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消栓通脉颗粒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与其抑制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清营1号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纤溶功能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清营1号方对兔颈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进行分期论治及分组对比观察,并对体内、体外血栓长度、干湿重量、血清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t-PA活性、PAI活性进行同期检测,结果表明本方能较显著的提高t-PA、降低PAI活性作用,以早期作用明显;同时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延长凝血酶时间,其作用从中、晚期逐渐加强,且当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时,凝血酶时间延长,两者具有一致性;在不同治疗分期内,随着功能的变化,其血栓长度、干湿重量随之改变。已知药对照组丹参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但对t-PA、PAI活性影响不明显。提示采用清营凉血法治疗DVT优于单纯活血化瘀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纤溶激活与管壁重塑变化,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病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股静脉血栓模型,检测术后1、2、4、8和12周管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规律;计算内弹力膜阳性率,中膜胶原纤维阳性率,中膜细胞核密度,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结果 术后2、4周tPA内膜阳性率高于中膜[(55.58±6.42)%比(37.66±5.73)%;(62.71±4.93)%比(41.26±8.25)%,P<0.05],而uPA阳性率则以中膜为主[(43.08±5.06)%比(59.26±4.08)%;(46.85±5.03)%比(59.17±4.00)%,P<0.05];术后4、8、12周内弹力膜阳性率和中膜细胞核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有显著性降低和升高(P<0.01),中膜胶原纤维阳性率无明显变化;术后12周血管周径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增高(P<0.01).结论 血栓形成后早期静脉壁内存在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tPA通过降解弹性纤维、uPA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共同参与了管壁重塑的调控,两者可能在PT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手术前后采用功能锻炼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功能锻炼同时口服中药消栓饮,治疗期间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下肢有无疼痛、肿胀,检测D-二聚体。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1d及术后7d疼痛、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近,安全性更好,同时可进一步改善血清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手术对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流变学、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因子等指标对27例大中型择期手术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作了研究。发现术后血小板对肾上腺素反应增强,但并未造成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血液流变学术前后无显著性改变;因子Ⅷ和Fbg术后显著增加,有血液高凝状态倾向存在,但ATⅢ无明显降低,使凝血和纤溶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本结果提示因子Ⅷ和Fbg对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是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GMP 140和TXB2含量的变化衡量血小板活化的程度.方法:通过结扎家兔股静脉的方法造成深静脉血栓的模型,分为5组:正常组、盐水组、双藤通脉颗粒低剂量组、双藤通脉颗粒高剂量组和丹王颗粒组,分别观察各组的GMP140和TXB2含量的变化.结果:双藤通脉颗粒高剂量组、双藤通脉颗粒低剂量组和丹王颗粒组的GMP140及TXB2的含量与盐水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双藤通脉颗粒低剂量组与丹王颗粒组无明显差异(P>0.05);双藤通脉颗粒高剂量组与丹王颗粒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双藤通脉颗粒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近28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候文献进行筛选,构建相关数据系统,对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证候要素为湿、热、血瘀、脾阳虚;常见证候要素靶位为脾,其中急性期的基本证候要素为湿、热,非急性期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湿和脾阳虚。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机变化是以血瘀为基础,受多因素影响、虚实错杂的复杂过程。证候研究中,简化成证候要素的形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13.
Geoffrey H. Westrich Raz Winiarsky Michael Betsy Lena Maun Thomas P. Sculco 《HSS journal》2006,2(2):148-153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operative extreme flexion and tibia-femoral dislocation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n the prevalence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Knee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he procedure according to normal protocol, which kept the knee in extreme flexion and maintained dislocation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exposure, whereas the variable group underwent the procedure modified to minimize the total amount of time the knee was hyperflexed and dislocated. Venograms were positive in 42% (39/92) of the control knees and 38% (30/79) of the modified group (p = 0.6).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ere found in 12% (11/92) of the control knees and in 16% (13/79) of the modified knees (p = 0.4).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techniques in regards to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淋巴回流障碍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方法:以超声诊断为主作为淋巴回流障碍的诊断标准,将1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合并淋巴回流障碍组及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淋巴回流障碍者61例(53%).临床特点为:女性患者较多,好发于左下肢,肿胀程度较重,在血栓形成范围较广泛的临床类型中常见.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较高的淋巴回流障碍并发率,根据临床特点及超声检查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何汉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6):593-595
目的:调查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4170例,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4170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03例(4.87%),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500μg/L、全身麻醉、手术时间〉3 h和术后5 d内没有下床活动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尿激酶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非手术常规疗法治疗53例,手术取栓(发病2d以内)12例,应用平均住院天数和临床治愈率指标回溯性比较疗效。结果: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疗法组和手术取栓组,P<0.05,前者临床治率率明显高于规疗法组(P<0.05),但与手术取栓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尿激酶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较单用非手术常规疗法及手术取栓疗程短,较非手术常规疗法临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张力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收缩因素ET-1和TXA2、舒张因素PGI2以及TXA2与PGI2的平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为防治措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36例DVT患者根据病程分为A、B、C、D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均采用放免的方法测定血浆ET-1、TXB2、6-keto-PGF1α浓度。结果:①DVT各组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组、B组和D组血浆TXB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C组血浆6-keto-PG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和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分别高于A组和C组(P<0.05).④CDVT各组TXB2与6-keto-PGF1α比值(T/P)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高于B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VT存在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失调,血管收缩强于血管舒张。血管收缩与舒张失调参与了DVT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