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焦点激光原位屈光性角膜磨镶术(多焦点LASIK)治疗老视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4年10月起于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多焦点LASIK的老视患者分为近视组和远视组,近视组包括近视合并老视患者10例20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75--7.75(-4.9±2.3)D,近调节附加为+1.5-+2.75(+2.1±0.4)D,远视力为0.1-0.2(0.1±0.1),近视力为0.1-1.0(0.4±0.3)。远视组包括远视合并老视患者6例12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25-+3.25(+2.1±0.8)D,近调节附加为+2-+2.5(+2.3±0.3)D,远视力为0.3-0.7(0.4±0.1),近视力为0.1-0.3(0.1±0.1)。所有眼均行多焦点LASIK手术,使用的设备为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并使用模拟调节角膜(PAC)软件计算激光切削形态。结果:术后6-12个月复查,近视组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为-2.5--0.5(-1.0±0.7)D,远视力为0.3-1.2(0.8±0.3),近视力为0.4-1.0(0.8±0.2)。远视组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25-+0.5(-0.7±0.7)D,远视力为0.6-1.0(0.8±0.2),近视力为0.3-0.8(0.6±0.2),1眼损失1行最佳矫正视力。结论:使用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和PAC软件施行多焦点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老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将56例(112眼)根据个人自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施行LASIK手术。手术屈光度设计:试验组26例(52眼)采用主导眼全矫、非主导眼低矫-1.00D±0.25D方法;对照组30例(60眼)常规方法双眼全矫。术后随访远、近视力、屈光度等。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近视力〉0.5的比率试验组为92.31%,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眼屈光参差两组分别为1.50D±0.37D和0.25D±0.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非主导眼低矫)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老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38眼)有老视症状者,平均年龄(50.4±4.2)岁,应用LASIK远视切削模式,通过术后形成Monovision方式矫治老视,即主视眼完全矫正至正视,非主视眼过矫形成近视.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眼压、泪膜等.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双眼裸眼远、近视力均获得明显提高,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的双眼裸眼远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17);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的双眼裸眼近视力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4.602,P<0.01);术后6个月89%的患者双眼裸眼远视力达0.8,近视力达0.33(J4)或更好,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个月,14/19(74%)的术眼与目标屈光度相差±0.50 D.术眼的屈光度和目标屈光度的差值术后1个月时为(0.19±0.50)D,6个月时为(0.47±0.54)D,术后各时间点的屈光度和目标屈光度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41,P=0.079).角膜中央3 mm直径平均屈光力术前为(43.82±1.60)D,术后6个月为(44.80±1.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术后1个月91%的患者对疗效比较满意.结论 LASIK治疗伴远视的老视效果肯定,术后近视力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李洋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9(1):96-96,98
LASIK作为一种新型的屈光矫正手术近些年来已在国内开展 ,它与传统的屈光手术比较 ,具有预测性好、精密度高、稳定性强、治疗范围广等特点。为了帮助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 ,减少术后并发症 ,恢复较好的矫正视力 ,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将护理配合措施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4 4例 ,男 30例 ,女 14例 ,年龄 18~ 36a ,平均 2 2a ,眼表麻下行LASIK。术后定期复查 3个月以上。视力恢复达 1.2以上者 10例次 (2 0只眼 ) ,1.0以上者 2 1例次 (42只眼 ) ,视力恢复达 0 .8以上者 9例次 (18只眼 )。无 1例发生感染。无 1…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稳定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578-258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稳定性和屈光回退的原因。方法将426例(847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455眼(-1.00--6.00D)、B组254眼(-6.25-10.00 D)和C组138眼(-10.25-18.00 D),行LASIK矫正近视,随访8年,对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8年三组屈光度数分别为(-0.47±0.27)D、(-0.86±0.64)D、(-1.24±1.15)D;平均裸眼视力为(1.07±0.15)、(1.01±0.23)、(0.83±0.37);屈光回退〉-0.5 D患者为10.76%、14.96%和38.41%。术前角膜校薄、术中激光切削直径较小、术中切削深度越深、术后曲率与预期相差越大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回退。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1.00--18.00 D的近视,高度近视、角膜厚度偏薄和激光切削直径较小、切削深度深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4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797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屈光度(球镜等量)分为三组:A组:456只眼,-1.00 ̄-6.00D(平均-4.25D±1.23D);B组:309只眼,-6.25 ̄-12.00D(平均-7.86D±1.45D);C组:32只眼,-12.25 ̄-24.75(平均-15.82D±3.05D)。记录视力、眼压、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角膜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裸眼视力≥1.0:A组91.01%,B组76.05,C组15.63;χ2=129.00,P=0.00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残余屈光度≤±0.5D:A组75.22,B组63.43,C组18.75;χ2=49.82,P=0.00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LASIK治疗近视有较好效果,尤其是12.00D以下的近视术后视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白云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11):72-7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近视的治疗和护理对其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随访2年的病例98只眼的跟踪随访,了解其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护理对其恢复的影响。结果 通过跟踪观察及反馈,说明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近视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正确的护理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提高了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 72 3例 ( 1390只眼 )近视患者 ( - 1 5 0~ - 2 2 0 0D)行LASIK术后随访 12个月 ,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角膜瓣形成不全 5只眼 ( 0 36 % ) ,角膜瓣过薄 4只眼( 0 2 9% ) ,角膜瓣游离 6只眼 ( 0 4 3% ) ,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 12只眼 ( 0 86 % ) ,屈光回退 >1 0D者 2 0只眼 ( 1 4 4 % ) ,激素性高眼压 16只眼 ( 1 15 % ) ,眩光和夜驶困难 2 4只眼( 1 73%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 ,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必须引起重视 ,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在 90年代末作为近视治疗的手术方法之一 ,以其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费用较低而广为应用 ,但随着近视治疗技术的进展 ,PRK手术因其术后反应较重、矫治度数有限、并发症较多而逐渐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所取代 ,特别是对于高度近视 ,LASIK手术逐渐成为手术治疗近视的主要方法。我院引进美国雷赛公司LaserScan - 2 0 0 0型激光系统开展LASIK治疗近视 ,2 0 0 1年 10月— 2 0 0 3年 6月共行LASIK手术 2 4 0 9例( 4 818眼 )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 2 4 0 9例 (…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将100例共197眼术前分为3组:A组(-2.00~-6.00D),B组(-6.10~-10.00D),C组(-10.10~-22.50D)均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术后1~3月残存屈光度及裸眼视力趋于稳定,术后6月时3组残存屈光度分别为A(-0.28±0.49D),B(-0.47±0.64D),C(-0.8±1.03D)。3组术后裸眼视力达≥0.5者分别为100%,100%,88.7%。达≥1.0者分别为85.7%、54.9%、38.02%。表明:Lasik对高、中、低度近视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对手术技巧及激光程序的改进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对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变化以及与近视等效球镜相关性。方法 2009年6月-9月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治手术病人96例192眼,按近视屈光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周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测量角膜前后表面Q20、Q25、Q30、Q35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中度和高度近视角膜前后表面Q20、Q25、Q30、Q3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角膜前后表面的Q20、Q25、Q30、Q35值均向正值方向改变,且前表面的变化明显,等效屈光度数越大,术后Q值向正值变化越大。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等效屈光度与角膜前表面ΔQ20(r=0.29,P=0.004)、ΔQ25(r=0.30,P=0.003)、ΔQ30(r=0.31,P=0.002)显著相关,与ΔQ35相关(r=0.23,P=0.021);与角膜后表面ΔQ值无相关(r分别-0.115,-0.12,-0.135,-0.152,P〉0.05)。结论 LASIK手术后角膜前后表面Q20、Q25、Q30、Q35值均有变化。并且角膜前表面Q值与等效屈光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89例(177眼)常规LASIK术中制作角膜瓣后A超测量瓣下基质床厚度,计划预留角膜剩余基质床厚300μm,推算出激光可切削量,依此为依据调整激光光区切削范围,使实际角膜切削量小于可切削量来实时指导手术。结果角膜瓣厚平均为(118.01±18.03)μm,平均切削角膜厚度(77.62±22.65)μm,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21.28±13.28)μm。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1.02±0.23、1.0±0.22、1.04±0.20、1.18±0.24;117眼高于术前BSCVA一行以上,5眼下降一行以上,术后三个月残存屈光度为 0.75D~-1.25D,平均(-0.06±0.37)D。选择6.5 mm和8.0 mm切削光区的有111眼(62.71%),选择6.0 mm和8.0 mm的有59眼(33.5%),选择6.0 mm的有4眼(2.26%)。分区切削3眼(1.69%)。结论LASIK术中实时监测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推算出可供激光切削角膜量,避免了制作角膜瓣的误差引起的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不足的问题,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术后角膜膨隆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从高级视功能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45例双眼屈光度参差≥2.25D的近视患者分别检查术前裸眼、戴框架眼镜及LASIK术后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视力≥0.8的眼占91.57%,患者双眼视力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手术前后的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手术前后除存在同时视功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431)外,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屈光参差的度数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就越大(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LASIK手术后近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矫正(P<0.05).结论 LASIK手术不仅可以提高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LASIK手术是一种矫正屈光参差、提高视觉质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手术前后主导眼变化情况,探讨发生主导眼转换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204例屈光不正患者LASIK手术前后的主导眼,分析发生主导眼转换的可能因素。结果 204例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后发生了主导眼转换25例(12.3%)。发生主导眼转换的25例患者,术前主导眼的眼别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P〈0.05)和近视程度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球镜度数高低、近视性质无关(P〉0.05)。结论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手术可能导致主导眼发生转换,术前主导眼的眼别可能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和近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在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不同时间泪膜及泪液分泌功能减弱的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82例(164眼)轻中度近视患者,54例(108眼)高度近视患者在行LASIK术后1周、1、3、6月作BUT及SchirmerⅠ泪液分泌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患者在行LASIK术后6个月内泪膜稳定性下降的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内泪液分泌功能减弱的发生率均较轻中度近视患者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的发生率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在LASIK术后泪膜稳定性及泪液分泌功能降低持续时间较长,但最终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的患者97人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Zyoptix组49人(98眼)采用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Planoscan组48人(96眼)采用传统LASIK治疗,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数据,比较两种手术对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mm区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RMS)、高阶像差RMS、三阶彗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观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柱镜度,瞳孔直径6mm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的RMS,Zyoptix组均小于Planosc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度、瞳孔直径6mm去四阶球差总体高阶像差和三阶彗差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降低波前像差效果要优于传统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7.
马鲁新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42(5):574-57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鄄in鄄situkeratomileusis熏LASIK)后的远视眼波前像差变化。方法:测量行远视LASIK术后1年以上的56例患者以及23例未做手术的远视对照组的波前像差和角膜地形图,分析4.2mm和6mm瞳孔直径下,全眼、角膜和眼内部的第3~6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和Zernike4阶球面像差的变化。结果:4.2mm和6mm瞳孔直径下,远视LASIK组,全眼、角膜和眼内部像差的高阶均方根值和球面像差与手术矫正的屈光度相关(4.2mm的内部球面像差除外)(P<0.05);对照组屈光度与上述各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在6mm瞳孔直径下,LASIK矫正3D的远视或远视散光,全眼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增加1倍;并且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性使其球面像差从正向变为负向。结论:远视LASIK增加了眼的波前像差熏降低了眼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和预测性。方法 :采用LASIK对6 0例 (110只眼 )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二组 :A组 (- 2 2 5~ - 3 0 0 )D ;B组 (- 3 2 5~ -6 0 0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A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 (- 2 5 1± 0 6 8)D下降为 (- 0 5 1± 0 2 5 )D。B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 (- 3 85± 0 4 6 )D下降为 (- 0 5 2± 0 2 2 )D。术后 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伴中高度散光 ,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