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29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合并有冠脉损害和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冠脉损害组患儿出现皮疹的比例为40.48%,出现嘴唇皲裂的比例为46.83%,均显著低于无冠脉损害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月龄为(27.63±20.97)个月,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32.05±21.74)个月(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入院前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前的发热天数均显著多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为50.86%,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P<0.05);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年龄低于1岁的比例为23.73%,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天数超过10d的比例为40.68%,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9/L的比例(66.10%)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88.97±74.88)mg/L则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结论年龄小、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发热时间长是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小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要重视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以及时确诊并早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e disease,I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分析其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符合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28例I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同期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NT-proBN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按冠脉损伤与否进一步将IKD患儿分为冠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比较两组NT-proBNP值.结果 IKD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IKD组恢复期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急性期显著降低(P <0.001).冠脉病变组与无冠脉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重要指标,对IKD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泌尿系统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川崎病患儿50例。按川崎病诊断标准,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5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2组,冠状动脉正常组28例,冠状动脉受累组2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正常儿童26例为对照组。将血胱抑素C、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尿素氮、肌酐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血胱抑素C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受累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检测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能在早期诊断川崎病泌尿系统损害中为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川崎病患儿37例作为患者组,并细分为冠脉损害组(n=15)和无冠脉损害组(n=22),另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均给予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检测,观察检查结果,分析TNF-α、sTNFR与冠脉损害相关性。结果:患者组、冠脉损害组、无冠脉损害组TNF-α、sTNFR均高于对照组,且冠脉损害组高于无冠脉损害组;川崎病患儿TNF-α、sTNFR均与冠状动脉损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风险可依据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预测,二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NA-145和VEGF在儿童川崎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共纳入27例急性期川崎病的患儿,并依据心脏超声结果分为: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12例,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15例。同期匹配1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法方法监测血浆中miRNA-145和VEGF在川崎病患儿CAL组、NCAL组及正常儿童血浆中的表达水平。结果:RT-PCR结果提示,三组miRNA-1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3,P<0.01),CAL组患儿相对表达量低于NCAL组及正常对照组,NCAL组介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LLISA法提示三组间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7,P<0.01),其中CAL组患儿表达量明显高于NCAL组与正常对照组,NCAL组介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 miRNA-145和VEGF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707,P<0.01)。结论:miRNA-145可能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参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且与冠脉损伤的发生相关,miRNA-145和VEGF可作为川崎病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韦茹 《广东医学》2008,29(1):66-6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鄄9)在川崎病不同时期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冠状动脉(冠脉)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患儿27例(无冠脉损伤组10例,冠脉损伤组17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以年龄相仿的10例败血症患儿、1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应用明胶酶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鄄9的活性和蛋白浓度,半定量RT鄄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MMP鄄9mRNA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MMP鄄9活性和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到亚急性期、恢复期则依次明显降低(P<0.01)。与无冠脉损伤组比较,冠脉损伤组患儿急性期MMP鄄9活性和蛋白浓度升高更明显(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MMP鄄9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血清MMP鄄9蛋白浓度与循环白细胞总数正相关(r=0.480,P<0.05)。结论:MMP鄄9在川崎病急性期尤其伴冠脉损伤时表达明显升高;MMP鄄9可能参与了川崎病血管炎尤其是冠脉扩张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小板反应蛋白 1(thrombospondin 1,TSP 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川崎病患儿53例,按心脏超声检查显示的冠状动脉内径,分成冠状动脉损伤(CAL)组32例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1例,均于急性期及恢复期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SP 1、PAF含量。另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SP 1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均<0.05),而恢复期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含量在川崎病组急性期、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CAL组PAF含量显著高于NCAL组(P<0.05)。 结论: 川畸病患儿血浆TSP 1和PAF含量与急性期炎症反应相关,PAF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早期损伤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川崎病患儿40例(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16例,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4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PAF的含量.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PA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PAF含量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PAF含量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PAF含量与冠脉扩张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PAF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ncRNA RP11-86H7.1在川崎病(K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筛选KD特异相关的循环lncRNA,分KD治疗前患儿组、KD治疗后患儿组、普通发热患儿组及健康儿童组,采用qPCR检测各组血清lncRNA RP11-86H7.1相对表达。分析血清lncRNA RP11-86H7.1相对表达与KD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RP11-86H7.1表达水平对KD的诊断效能。结果:KD急性患儿组血清lncRNA RP11-86H7.1相对表达量高于各对照组(P<0.05);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低表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PCR发现lncRNA RP11-86H7.1在KD急性期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KD恢复期、健康儿童及发热儿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ncRNA RP11-86H7.1在KD患者中表达上调,其可作为KD早期诊断和评估预后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 )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川崎病(KD)组(n=4 8)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30 )患儿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D二聚体浓度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 KD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 5 ) ;KD组治疗3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 .0 5 ) ;CAL组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均高于无CAL组,(P<0 .0 5 )。结论 D二聚体浓度对KD患儿急性期CAL有诊断价值;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改善KD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减少KD患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P选择素(CD62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评价其在KD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以36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17例非KD发热儿童为非KD发热组,17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同时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评定标准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6例)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组(30例)。KD患儿在应用阿斯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后的CD62P水平均较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P〈0.05和〈0.01),VEGF水平显著高于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VEGF和CD62P在冠状动脉扩张组与未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治疗前VEGF和CD62P成正相关(r=0.49,P〈0.01)。结论 CD62P和VEGF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KD患儿中CD62P和VEGF成正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KD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探讨不完全KD早期诊断手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不完全KD组(n=20)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n=30)儿童比较.结果 不完全K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组治疗2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CAD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P<0.05).结论 D-二聚体在不完全KD急性期即升高,可协助早期诊断;D-二聚体对不完全KD患儿CAD发生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廖先华  许玉霞  王建军 《西部医学》2010,22(9):1652-1653,165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钾、血钠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产Beckman Coulter Synchron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2例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钾和血钠水平,设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川崎病患儿在治疗前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前,川崎病患儿血钾、血钠均降低,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低血钾和低血钠的发生率较NCA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CAL组血钾、血钠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血钠已升高(P〈0.01),而血钾在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尤其有冠状动脉损伤时可出现血钾、血钠水平降低;低血钾、低血钠可能增加或加重冠状动脉的损伤,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确诊为川崎病患儿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人.治疗对照组(C组)使用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球治疗,药物干预组(D组)在C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6及叶酸口服,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RP水平变化及治疗后Hcy水平变化.结果 (1)血CRP水平变化:治疗前C组及D组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D组CRP水平(mg/L)较C组明显降低(7.56±2.94 vs 12.23±4.16,P<0.05).(2)血浆Hcy变化:D组血浆Hcy水平(μmol/L)较C组明显降低(4.56±1.14 vs 7.79±1.79,P<0.05).(3)相关分析:治疗后Hcy与CR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97,P<0.01).结论 降低Hcy可使川崎病患儿血CRP降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crRNA-21(miR-21)在川崎病(K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33例KD患者以及1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以 cel-miR-39为外参基因,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血清miR-21的表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作为KD疾病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miR-21在KD急性期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血清(P<0.05),恢复期则降低至正常水平。ROC曲线显示,以miR-21诊断K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95%CI:0.531~0.941),当临界值(诊断阈值)取1.09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6和0.714。血清miR-21表达与KD临床特征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小板水平血清中miR-21表达更高。结论:KD患者血清miR-21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KD诊断的潜在血清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与心肌损伤的影响情况。方法根据筛选标准,自2005年选取60例确诊为KD的患儿为研究组,同时选取60例正常同龄儿童为对照组。于入院治疗时、恢复期分别检测研究组患儿WBC、CRP、cTnI、BNP及测量冠状动脉内径。对照组患儿仅健康体检时检测1次。结果急性治疗期,研究组KD患儿WBC、CRP、BNP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恢复期,研究组WBC、BNP水平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KD患儿的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无论从扩张百分比及冠脉内径厚度而言均低于不完全KD患儿(P〈0.01.P〈0.05)。结论BNP水平升高不仅作为KD的诊断标志物,也为临床预测冠状动脉及心肌损伤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清中抵抗素水平及抵抗素基因启动子-420C/G 多态性在川崎病的表达水平,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60 例川崎病(KD)患儿为KD组,另设60 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儿童血清抵抗素水平,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不同组别患儿抵抗素基因-420C/G 位点多态性的差异,同时检测统计其血液学相关指标,包括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D 患儿外周血液中WBC、RBC、Hb及Hct 表达水平均降低(p <0.05),而血小板计数(PLT)表达水平升高(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抵抗素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D患儿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试剂盒BpiⅠ检测血清抵抗素基因启动子-420C/G 多态性,与对照组相比,KD 组患儿较基因频率较低(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KD 患儿血浆抵抗素水平与WBC、RBC、Hb 及Hct呈负相关(p <0.05),而与PLT 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 <0.05);KD 患儿组的GG 基因型的WBC、RBC、PLT、Hct 及血清抵抗素比CG 基因型高,GG、CC 基因型均高于CC 基因型。结论在川崎病患儿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提示血清抵抗素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川崎病诊断的潜在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