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7例符合UA诊断标准、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1)低分子肝素组(26例):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2)普通肝素组(21例):先予肝素5000U静脉推注,然后以1000U/h静脉滴注,调整剂量使APTT维持正常对照的1.5~2倍,持续48小时后改为5000U静脉滴注,每天2次,两药均连用7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最长持续时间;(2)硝酸甘油消耗量;(3)心电图改善程度;(4)不良反应等。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均较治疗前缓解,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8.5%:81.0%,P>0.05),低分子肝素组的出血并发症少于普通肝素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均有效,但低分子肝素出血并发症少,无需监测,使用更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43例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先静脉滴注普通肝素5000U,然后以1000U/h维持静脉滴注,调整肝素剂量使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至参考值的1.5~2倍,连续使用7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Q12h,连续使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凝血指标,出血情况等.结果 两组均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缺血负荷(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对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而对照组对凝血指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作用相似,但低分子肝素作用更为明显,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
张宇雷  欧阳龙 《内科》2007,2(4):556-55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红花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5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3例,对照组69例。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q12h,皮下注射,连用7d,合用红花注射液20ml,1次/d静滴,连用14d。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复查心电图(每周2次)。结果治疗组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未发现严重出血现象,有效率为95.1%。对照组3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率63.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绞痛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红花注射液,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或非Q波心肌梗死(NQ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4例符合入选条件的UAP或NQ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肝素组40例:予肝素5000IU静脉滴注,2次/日;低分子肝素组44例:予立迈青5000IU皮下注射,2次/日,两药均连用7日。所有病例合用阿司匹林150 mg/日,观察30日。主要观察终点:随防30日内发生的AMI、死亡和心绞痛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14天后,低分子肝素组的死亡率、AMI发生率和心绞痛复发率三项指标总和低于肝素组(15.8%:17.5%,P<0.05);观察至30天,这种差异更加显著(20.4%:35.0%,P<0.01)。低分子肝素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肝素组(6.8%:15.0%,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各种心血管事件更多,且出血并发症更少,应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国产低分子肝素与进口制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单盲试验。选择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并伴有心电图相应ST-T改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国产药物和进口药物两组,分别按体重给予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1次/12h,皮下注射,共5d。观察两种制剂减少心脏事件、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 患者50例,在30d随访中两组均无心肌梗死及死亡,两组缓解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应用期间两组均存在一定的肝功能损害。结论 在常规治疗同时,国产低分子肝素与进口制剂比较有机同的缓解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8例,采用常规治疗加尿激酶3&#215;10^3U/d静脉输注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对照组105例,采用常规治疗加普通肝素100mg/d静脉输注,疗程均为7d,观察心绞痛发生与心电图改变。结果心绞痛缓解显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82.2%vs67.7%,P〈0.05);心电图改善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3.0%vs71.4%,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减低出血并发症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疏血通、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抗凝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疏血通与低分于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抗凝疗效。方法:91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疏血通组和肝素组,于常规治疗的同时,疏血通组47例患者给予疏血通8 ml,1次/d,静点;低分子肝素组44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 U,2次/d,皮下注射。治疗10天后比较二者的疗效。结果:两组在心绞痛缓解率、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上均无明显差异,疏血通组纤维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和低分于肝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改善冠脉血供的同时,加用疏血通可达到与低分子肝素相同的抗凝作用,因还可降低纤维蛋白含量而有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管事件、出血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常规予以吸氧、卧床休息,肠溶阿司匹林75~150mg/d口服,根据病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控制血压、血糖,调脂药物等。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0.6ml/次(如体重<60kg为0.4m1),2次/d,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首先给予普通肝素5000U静脉推注,接着约1000U/h静脉滴入,维持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于60~85s或活化凝血时间(ACT)于250~300s,连续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24h缺血总时间、ST段下移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项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脏性猝死、轻度出血、服硝酸甘油情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明显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更少发生出血事件,应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103年6月该院心内科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依照传统方法再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除给予阿司匹林外,再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4100 UI/次、2次/d;连用7 d后观察结果。结果经治疗7 d后观察治疗组30例病人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其中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30例病人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5例。其中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疗效显著、稳定,且无严重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0.
张彦峰 《内科》2007,2(5):772-77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连续用7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所示心肌缺血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用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电图ST段下移恢复明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时间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更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可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病人 3 5例 ,随机分成两组 ,A组 15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B组 2 0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同时加低分子肝素钙 5 0 0 0AXaIU ,皮下注射 ,每 12h 1次 ,7d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 ,并于用药前后测定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结果 :A、B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分别为 5 3 %和 90 %(P <0 .0 1) ,B组TT、PT、APTT较治疗前延长 (P <0 .0 5 ) ,无明显出血的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对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 ,而且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00例不稳性型心绞痛病人分成两组,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B组给予尿激酶3×105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脉输注,连用3 d~5 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 d.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绞痛再发情况.结果两组心绞痛症状改善均在90%以上,心电图缺血ST-T有效率在70%以上,4周至6个月心绞痛再发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尿激酶及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普通肝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UA患者72例,随机分为:A组低剂量尿激酶1.4万IU/kg,总剂量不超过100万IU。B组普通肝素,先是静推5000IU,以后800IU-1000IU/h维持。C组小剂量尿激酶,尿激酶0.5万IU/kg,60分钟内滴完,连续3天。D组低分子肝素,静脉推注低分子肝素30mg然后按60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6天。A、C两组均合用低分子肝素。结果C组与A、B组比较,D组与B比较,ST恢复情况好,心脏事件、硝酸盐类用量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D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在UA患者尤其是自发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可充分达到抑制血小板和抗凝的效果,从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并与低分子肝素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 76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对照组常规服用阿斯匹林、硝酸盐类、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 ,5 %葡萄糖液 5 0 0ml加硝酸甘油 10mg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连用 14天。低分子肝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 (商品名 :法安明 ) 5 0 0 0u腹壁皮下注射 ,q12h ,连用 10天。 结果 两组病人用药后 ,心绞痛发作次数及ΣST均较用药前下降 ,低分子肝素组下降更明显 ,呈显著性差异 (P <0 0 5和 0 0 1) ,且无出血副作用。心脏事件在低分子肝素组亦较少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控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安全可靠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患不同分子量肝素治疗后体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6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随机分为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组(A组,依诺肝素组)33例和皮下普通肝素组(B组,肝素钙组)30例,疗程为5d,观察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后A、B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80%(P<0.05),出血发生率显性差异(P>0.05)。治疗5d后两组血浆抗因子Xa活性(anti-Xa)、抗因子IIa活性(anti-IIa)均明显升高(P<0.01),anti-Xa活性A组明显高于B组(P<0.01),而anti-IIa活性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A组无明显变化(P>0.05),B组明显下降(P<0.01)。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两组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B组均明显延长(P<0.01),第5天时B组APTT稍长于A组(P=0.05)。结论:治疗5d后,普通肝素以抗因子IIa为主,低分子量肝素以抗因子Xa为主;普通肝素导致血浆AT-Ⅲ活性明显下降,而低分子肝素则无此不良作用;低分子量肝素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组心绞痛的缓解率明显高于肝素钙组,与凝血系统的变化相符合,两组出血倾向差异无显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的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同一时期收住院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TIA患者随机分组,入院后在给予相同的改善脑循环、脑保护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基础上,A组(普通肝素组)给予肝素钠注射液700~1 000 U/h持续静脉泵入,每6 h测定APTT,据此调整剂量,使APTT较正常对照组延长1.5~2.5倍;B组(低分子肝素组)给予速碧林5 000 U经腹部皮下注射,1次/12 h;均连续应用7 d后,改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d维持治疗.观察并记录TIA发作频率的变化、药物不良反应、近期发生脑梗死情况,出院后随访3个月.设治疗1 w、3个月两个观察点.根据临床症状评价疗效.结果 1 w、3个月两个观察点均显示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对于治疗TIA的疗效无差异.结论 在减少TIA临床发作方面,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疗效无差别,出血副作用小,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30例住院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20mg/次,睡前口服,低分子肝素钙5000u/次,皮下注射,每12h1次、共7天。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心绞痛发作减轻,心电图明显改善。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PI)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PI组(40例)加用葛根素(PI)500mg,静滴,1/d,疗程14d,LMWH组(41例)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4100IU皮下注射,1次/12h,共用7d,PI LMWH组(41例),同时加用PI.LMWH,疗程同上.14d后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心电图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结果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电图疗效,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调脂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次12h1次,连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87.5%,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2.0%,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均为入院前后经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阿司匹林,调脂药)治疗1周以上,仍有明显心绞痛症状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加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2次/d, 连用7d。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所有患者仅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无一例出现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