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灸感与红外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热敏态进行检测对比研究,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原发性痛经患者71例,比较灸感法与红外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区发生热敏化时,其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低温特征,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76.6%,特异性(真阴性率)为70.1%,准确性为74.6%;艾灸热敏态关元穴区后,产生明显纵向或横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78.7%,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3.3%,准确性为80.3%。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如扩热、传热),除了被受试者主观感觉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的红外辐射特征。方法采用TSI-21型TTM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分析5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体表热敏穴的红外辐射特征,并设立热敏穴上、下、左、右各旁开3 cm的4个对照点和背部对照区,观察指标采用绝对红外辐射强度(温度)和相对红外辐射强度(检测点与整体辐射强度的差值),比较热敏穴与对照点/区的红外辐射强度差异。结果 5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穴的平均温度为31.15℃,热敏穴与整体辐射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穴与对照点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穴与背部对照区平均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穴具有高红外辐射强度的特点,并形成以热敏穴为中心的一定范围高红外辐射强度区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改良长蛇灸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温和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长蛇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寒湿证候积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寒湿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长蛇灸能有效改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和寒湿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疗效优于温和灸。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热敏灸联合脐灸护理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4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热敏灸联合脐灸护理,对照组采用局部热敏灸护理,隔日1次,护理8次,分别调查患者满意度、依从性,比较患者护理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和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整体依从性尚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总积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主症和兼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22/24),高于对照组的87.50%(21/24)(P<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脐灸护理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安全、舒适、无毒副作用;脐灸简便廉验,效果可靠,是一种较好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化态及其艾灸反应的红外辐射特征,探讨腧穴热敏化红外成像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SI-21型热扫描成像系统检测与比较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化态及其艾灸后红外辐射差异.结果: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化态时,其局部的红外辐射有其特征性改变,显示以高温区为主,而非热敏化态时内关穴红外辐射显示以常温区为主;心气虚患者内关穴区的热敏化态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结论:艾灸热敏化态腧穴产生的特征性艾灸反应(如扩热、传热)有其红外辐射的特征性改变,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并非仅仅是受试者的主观感觉.  相似文献   

6.
热敏点灸与穴位注射并用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热敏点灸与穴位注射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VD患者随机分为3组,热敏点灸组90例,常规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热敏点灸组采用热敏点灸与穴位注射治疗。常规针刺组予常规针刺,取穴与穴位注射治疗。西药组予西药与穴位注射治疗。同时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3组中医证候分型分布以肾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两型发病率较高。热敏点灸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热敏点灸组治疗前后MMSE、HD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常规针刺组、西药组治疗前后3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热敏点灸组治疗后MMSE、HDS、ADL评分分别与常规针刺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治疗后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热敏点灸与穴位注射并用治疗VD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新中医》2023,55(18):164-168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证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 例寒湿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2 组均采用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常规治疗,观 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非热敏穴悬灸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 中医证候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并综合评价2 组临床 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2.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前,2 组腰腿冷痛、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加重、肢体发凉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 照组(P<0.05)。治疗前,2 组ODI 指数及腰、腿痛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2 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 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能够显著改善腰椎功能,减轻腰、腿疼痛症状,近期疗效优于非热敏穴悬灸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以传统穴位灸法和热敏灸介入药物治疗功能性腹泻,评价热敏点灸的临床疗效及其发生规律;方法:43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灸组,均在口服药物培菲康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不同灸法,治疗结束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腹泻次数减少有显著差异性(P〈0.05),热敏灸组有效率高于传统灸疗组(P〈0.05);灸疗不同热敏感传发生率比较,扩热感传现象发生率最高,透热感传次之,非热觉感传现象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两组证候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数据中心(CRDC-TCM)确诊为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患者,比较两组证候的人口学特征与病情特点。结果:共纳入659例RA确诊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463例、寒湿痹阻证196例。两组RA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寒湿痹阻证RA患者(P<0.01),但在RF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关节肿胀数总体水平较寒湿痹阻证多(P<0.05),但在关节压痛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DAS-28(CRP)等级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RA患者以高度活动较多、寒湿痹阻证RA患者以中度活动较多。结论: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上差异不明显;病情特点方面,在RF、关节压痛数上差异不明显,在ESR、CRP、关节肿胀数与疾病活动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不同灸量热敏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10min热敏灸(A组),20min热敏灸(B组),30min热敏灸(C组)。观察治疗前后3组WOMAC各项目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血清ADAMTS-4、MMPs-3含量变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得分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WOMAC各项目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血清ADAMTS-4、MMPs-3含量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组治疗后,WOMAC各项目评分及血清ADAMTS-4、MMPs-3含量均降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改善程度最大;A组总有效率为73.33%,B组总有效率为96.67%,C组总有效率为80%,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同证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证型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其中阳虚寒凝型积分差值变化最大。结论:热敏灸能明显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活动度等症状,其中20min热敏灸疗效最佳,且阳虚寒凝型患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热敏点”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3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热敏点”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热敏点”灸治疗,对照组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连续治疗20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和50%,差异有显著性(P〈O.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局部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热敏点”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热敏灸、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用针刺、热敏灸、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型。结果: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93%,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CRP、ESR、RF均较治疗前低(P〈0.05)。结论:针刺、热敏灸、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型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灸感法与红外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热敏态进行检测对比研究,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2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TTM)拍摄腰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接受灸感法热敏检测(艾条悬灸命门穴10分钟).悬灸结束后记录命门穴产生扩热、透热的例数,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测量,记录艾灸后腰部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区发生热敏化时,其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69.2%,特异性(真阴性率)为73.9%,准确性为71.0%;艾灸热敏态命门穴区后,产生明显的沿腰部正中纵向扩散(督脉)或横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8.1%,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0.0%,准确性为85.5%.结论:(1)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 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如扩热、传热),除了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14.
付勇  章海凤  李芳  熊俊  张波  李林  陈日新 《中国针灸》2013,33(5):411-414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合格受试者5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拍摄面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进行灸感法热敏检测,即用艾条悬灸下关穴(患侧)10 min,悬灸结束后记录患者下关穴产生扩热、传热的例数.然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检测,记录艾灸前后面部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受试者下关穴(患侧)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艾灸前红外检测患者下关穴区(患侧)的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低温特征,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65.6%,特异性(真阴性率)为68.2%,准确性为66.7%.艾灸下关穴区(患侧)后,沿面颊部产生明显片状扩散的红外辐射增量区,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1.8%,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1.0%,准确性为81.5%.结论:(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下关穴(患侧)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不仅是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3)
目的 探究热敏灸结合中药透药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热敏灸组行单纯热敏灸治疗,药透组采用中药透药治疗,治疗组采用热敏灸结合中药透药治疗。对比3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热敏灸组及透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总评分高于热敏灸组及透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热敏灸结合中药透药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灸感法与红外法检测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心气虚患者7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TTM)拍摄双前臂内侧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接受灸感法热敏检测(艾条悬灸内关穴10min)。悬灸结束后记录患者内关穴产生扩热、透热的例数,然后再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测量,记录艾灸后前臂内侧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艾灸前患者内关穴区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与患者灸感比较,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6.9%,准确性为70.3%。艾灸内关穴区后,发生热敏化的内关穴区产生明显的沿前臂内侧纵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患者灸感比较,其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89.2%。结论:(1)心气虚患者内关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扩热、传热的热敏现象,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与红外成像有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原发性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12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原发性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随机方法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关元、中极、子宫、次髎、三阴交分别进行热敏灸与传统悬灸。观察比较两组的即时疗效。结果通过两组即时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敏灸治疗原发性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IBS-D患者和60例健康者,通过灸感探查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IBS-D的相关性。结果:(1)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2)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天枢、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IBS-D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热敏灸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方芳  龚燕 《中医药学刊》2014,(10):2323-2326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虚型便秘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虚型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30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针刺对照组和热敏灸治疗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便秘外,热敏灸治疗组采用艾灸热敏腧穴方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除外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及功能康复治疗。2疗程后观察患者便秘症候评分、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近期疗效及疗程结束第10天观察远期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虚型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5.22±2.68),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6.35±3.05)(P〈0.05);2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组治疗后26例患者的大便性状正常,优于针刺对照组(19例)(P〈0.05).32个疗程治疗后,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近期愈显率为63.33%,优于针刺组36.67%(P〈0.05);4疗程结束后第15天,热敏灸组与针刺组的好转率分别为66.67%与53.33%,均能改善中风后虚型便秘症状,两者疗效无差异(P〉0.05),但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远期愈显率(46.67%),优于针刺组(20.00%)(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法治疗卒中后虚型便秘疗效肯定,且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简弄根  龚光辉 《光明中医》2014,(5):1022-1023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配合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连续进入观察,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治疗组30例采用痛泻要方配合热敏灸治疗;B组对照组30例采用痛泻要方治疗;C组对照组30例采用热敏灸治疗。结果治疗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痛泻要方配合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