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2组化疗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或≥20×10^8/L但有出血倾向时,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小板;观察组血小板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于化疗结束后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停用。观察2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恢复至100×10^9/L时间、化疗期间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输注量以及2组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IL-11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程中高白细胞血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白细胞数的高低对ATRA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多少,将其分为白细胞数〈30×10^9/L单用ATRA诱导治疗组、白细胞〉30×10^9/L单用ATRA治疗组及白细胞〉30×10^9/L用ATRA和化疗相结合治疗组,以观察疗效。结果表明:39例APL病人在用ATRA治疗过程中23例出现高白细胞血症,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为58.97%。单用ATRA及ATRA+化疗的总缓解率为91.3%。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30×10^9/L而单用ATRA治疗组缓解率为100%,血白细胞数〉30×10^9/L而单用ATRA治疗组缓解率为87.5%,血白细胞数〉30×10^9/L而用ATRA+化疗组的组缓解率为90.9%。结论:ATRA与化疗相结合,可有效控制ATRA治疗期间出现的高白细胞血症,降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末梢血与静脉血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有无差别。方法采集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血液科层流病房96名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用XT-2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WBC)检测结果为:1.106±0.684×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为:0.918±0.780×10^9/L,末梢血白细胞检测值高于静脉血结果,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中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分别为:69.875±15.437g/L,70.646±20.737×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分别为:70.177±15.225g/L,70.583±20.625×10^9/L,两组血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准确的判断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血常规检测应以静脉血为佳,而不能采用末梢血检测以代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化疗前粒细胞减少处理方法。方法: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1.5×10^9/L;或WBC≥3.0×10^9/L,N≥1.8×10^9/L,继续原方案化疗(化疗组14例),2d后复查血象;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200mg,5h后复查血象(观察组10例)。结果:22例能顺利完成化疗,2例无明显变化,暂缓化疗,需G—CSF治疗。结论:采集血液成分来自循环池,并不能如实反映粒细胞贮备功能,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帮助判断粒细胞贮备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常规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白细胞波动规律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肿瘤外科采用多西他赛常规剂量化疗后白细胞低于1.0×10^9/L的28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8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波动呈现“U”型变化,在化疗后5~8d出现低谷,化疗后6—8d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中性粒细胞计数低谷抑制持续时间为1~4d。结论化疗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波动呈“U”型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加强无菌观念,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应基础护理,联合抗感染、升白细胞药物治疗,是患者安全、快速地度过骨髓抑制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临床分为四度。其中最严重的是第Ⅳ度,指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低于1.0&;#215;10^9/L,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215;10^9/L并继发感染,2004年7月,我院收治一名Ⅳ度骨髓抑制并发感觉性休克的患者,经积极抢救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预激方案CAG与IA方案对常规方案1疗程诱导失败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比较,寻求AML甚至难治性AML治疗的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常规化疗1疗程诱导失败AML患者,给予CAG方案(CAG组14例),同期化疗类似病例予IA方案作为对照(IA组11例)。评价两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骨髓抑制时间,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CAG组完全缓解率为64.3%,总有效率78.6%,高于IA组的45.5%、63.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G组白细胞数低于1×10^9/L持续时间及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血小板低于20×10^9/L持续时间均少于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2.87、2.69,P均〈0.05)。CAG组轻度胃肠道不适4例;IA组轻度胃肠反应6例,明显恶心、呕吐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组骨髓抑制时间较IA组短,不良反应较IA方案小,可作为1疗程诱导失败AML甚至难治性AML患者较理想的化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白细胞减少者大多数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中粒细胞绝对数低于2.0×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如粒细胞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  相似文献   

9.
李小龙  周少文 《临床荟萃》2010,25(13):1129-1129
患者,男,68岁,因头晕、乏力、纳差2月余,于2005年6月17日入院。入院后血液检查:红细胞1.2×10^9/L,白细胞1.8×10^9/L,血红蛋白55g/L,血小板(80~100)×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红系细胞40%,增生明显,原始细胞〈4%。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型。  相似文献   

10.
对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摘要如下。1利奎唑胺男,77岁。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给予利奎唑胺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用药前查PLT141×10^9/L,用药33d后查血常规,PLT54×10^9/L,停药8d后,复查血常规,PLT136×10^9/L。本品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与免疫介导有关,而非骨髓抑制,提示这是一种可逆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停药观察。  相似文献   

11.
张蕾  李智  李泳  汪嘉  李晶华 《检验医学》2008,23(6):563-566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低值血小板检测的准确度。方法将ABBOTF CELL—DYN3700血液分析仪检测出的102例血小板小于50×10^9/L的血常规标本同时用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和手工计数法进行比对,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观察血液分析仪对其检测的准确度。结果血液分析仪对102例低值血小板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简称Area)为0.893,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Area0.846;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Area0.746;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Area0.650。102例手工计数的血小板ROC Area0.759,当血小板数在30×10^9/L-50×10^9/L时,ROC Area 0.702,当血小板数在10×10^9/L~30×10^9/L时,ROC Area 0.780;当血小板数在0×10^9/L~10×10^9/L时,Area为0.56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CD-3700对低值血小板(〈50×10^9/L)的检测准确度较好(Area0.893),但随着血小板数值的降低,其准确度明显下降。当血小板数值低于10×10^9/L时,分析仪已无法保证检测准确性,而传统的手工计数准确性较差,差异较大,无法起到良好的复核作用。建议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此类标本进行复检。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慢性消耗性的恶性疾病,手术切除实体瘤至今仍然为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化疗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全身性治疗,在预防及消灭肿瘤远处转移方面,优于手术与放疗。但患者经多疗程化疗后,造血及免疫系统均不同程度受抑制,当骨髓严重抑制时,白细胞降至4.0×10^9/L以下,甚至在1.0×10^9/L以下,这就需对患者采取保护措施,预防感染。我科在2005年共收治化疗患者53例,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和护理,患者均安全度过化疗危险期。因此,化疗致患者白细胞减少后,保护隔离患者,做好各方面护理非常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巨和粒(rhI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采取自身对照,即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20例,定期复查血常规使之自然恢复≥80×10^9/L,作为自身对照(第一周期),在下一疗程化疗结束后24h给予巨和粒25μg/kg^-1·d^-1皮下注射,连用4~14d(平均8d),观察15d(第二周期)。同一患者前后化疗方案及剂量强度相同。结果第二周期(化疗+rhIL—11)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第一周期,分别为(86.25±31.27)×10^9/L和(26.91±10.42)×10^9/L,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等,以Ⅰ~Ⅱ度为主。结论巨和粒对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3岁,于2002年4月就诊,无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查血常规:WBC 273×10^9/L,Hb81g/L,PLT 432×10^9/L。查体:脾肋下5cm,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自血病,给予羟基脲及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1].骨髓抑制即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109/L或血小板低于100×109/L或血红蛋白低于110 g/L.  相似文献   

16.
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96-96,F0003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其外科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化疗效果也得到明显改善,但化疗带来的副反应依然存在,如骨髓抑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tosis)。当粒细胞缺乏症时间持续1周时有19%的肿瘤患者发生重度感染,这是肿瘤患者不能继续化疗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围绕消除或减轻感染这一粒细胞缺乏症之并发症是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科2006年11月-2007年7月收治了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伴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患者均脱离危险期顺利进入康复阶段的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小檗胺片、利血生等药物,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化疗后第5天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5 mg/d,连续3 d。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采用简明疲乏量表( BFI)、食欲视觉类比量表( VAS)比较两组疲乏及食欲情况。结果化疗后7 d研究组血常规WBC、NE、HB指标分别为(4.73±2.11)×10^9/L,(2.13±0.61)×10^9/L,(112.20±5.76)g/L,均优于对照组的(3.21±0.85)×10^9/L,(1.66±0.42)×10^9/L,(107.90±5.7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212,4.026,3.349;P<0.01);研究组WBC计数在化疗后7 d呈上升趋势,后缓慢下降,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两组发展趋势存在差异(F=53.19,P<0.05);研究组在化疗后7 d疲乏程度和骨髓抑制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分别为-2.795,-3.307;P<0.01);两组患者化疗后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化疗后疲乏与骨髓抑制程度变化存在正相关( r分别为0.656,0.682;P<0.05);患者骨髓抑制程度≥Ⅲ度时,研究组有6例、对照组有15例给予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0,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能减轻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因此而造成的疲乏症状,从而提高乳腺癌化疗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7岁,已婚,2007年6月确诊左侧乳腺浸润性癌,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及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监测疾病处于稳定状态;于2013年4月22日我院门诊常规查血象发现血象异常:白细胞49×10^9/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48×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93%,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高危型)”。  相似文献   

19.
王彩霞  张新莲 《临床荟萃》2010,25(17):1550-1551
患者,女,69岁,反复皮肤紫癜4年。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紫癜,以双下肢为主,在当地查血常规,血小板(PLT)(30~40)×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Hb)正常,末行相关诊治。2009年6月初,皮肤紫癜加重,在当地县医院查Hb102g/L,PLT30×10^9/L,就诊于我院门诊,检查白细胞(WBC)、Hb正常,PLT23×10^9/L,行骨髓穿刺术检查示:骨髓涂片无小粒,增生减低,巨核细胞不少,考虑骨髓有稀释,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计数血小板的结果,探讨低水平血小板准确计数能否减少临床血小板输注。方法采用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同时计数血小板。以免疫血小板计数值(×10^9/L)将标本分为4组:≤5、6~10、11~20及〉20,对三种方法的计数结果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计算并比较以三种方法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5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手工计数法,远低于仪器计数法;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为6~10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仪器计数法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10^9/L的标本,三者计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有所增加。结论应使用免疫血小板计数法准确计数低水平血小板,尤其是低于10×10^9/L的标本;以5×10^9/L为输注阈值,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可增加血小板输注例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