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病)为网状内皮系统中异常网状细胞恶性增生的疾病。主要累及骨髓、肝、脾和淋巴结。临床上多见的症征为发烧,进行性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出现出血、黄疸等。病情凶险,预后不良。根据国内文献报导,恶网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黄河以南发病率较高。自1957年以来,各地陆续报导了300余例。除潘氏和郑氏报导共5例勒-雪氏病外,绝大  相似文献   

2.
<正>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以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热、消耗、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病情凶险的疾病。1939年Scott及Robb-Smith首先报告。。我国于1960年郁知非等亦有病例极导。1973年曾在福建三明市召开恶性网状细胞病座谈会。1974年武汉地  相似文献   

3.
本病乃是人体内网状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由于网状细胞分布广泛,病变可累及身体各组织脏器,临床表现较复杂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本院内科自1964年至1978年,共见到20例报导如下: 一、性别和年龄,20例小男性11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1.2∶1,男略多于女,年龄自17岁至54岁,平均年龄为34岁,以青壮年居多,与国内外报导资料一致。二、临床表现:20例的共有症状为发热,起病急,其中10例伴有寒战,其热型10例呈弛张型,体温波动于38°~41°之间,20例中仅有8例可找到感染灶,如表1所示,其余12例无明显感染灶存在,并曾作过相应的血清学、细菌学、狼疮细胞等检查均为阴  相似文献   

4.
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国内外相继有文献报告(1-10)。我科自1965年11月至1974年12月共收治本病31例,进行了临床、血液学方面的观察及治疗方案探讨,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有许多不同的命名,如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性髓性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等。1960年以来,国内有不少报道,1964年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订了诊断标准和统一名称,对本病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兹将我院1968~1980年住院的、经过临床详细观察、末梢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检查确诊的10例恶性网状细胞病进行讨论分析。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0岁以下4例,21~30岁1例,  相似文献   

6.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网状内皮系统增生的恶性疾病。国内于1957年田氏首先报告1例尸检类似Scott及Marshall所报告的病例。以后全国各地也相继作了不少报导,在临床上酷似白血病。本病临床的特征是发热、贫血、肝、脾与全身淋巴结肿大,末梢血常呈  相似文献   

7.
恶性网细胞病从1957年国内田氏首次报告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现将我们1966~1977年收治20例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15例,女5例,男女之比3:1。年龄最小1岁,最大74岁,平均35岁,15~45岁占75%(15/20)。职业:工人8例,农民7例,干部2例,学生1例,无职业2例,工农占75%。症状和体征:发热20例,衰竭15例,贫血 14例,皮肤粘膜出血7例,巩膜皮肤黄染5例,皮肤结节2例,消化道出血8例,消化道穿孔2例,皮肤溃疡1例。肝肿大1.5厘米以下5例,1.5~3厘米8例,3~6厘米2例,无肿大5例,肝肿大率75%。脾肿大1.5厘米以下6例,1.5~3厘米3例,3~6厘米2例,脾无肿大9例,脾肿大率55%。淋巴结局部肿大3例,全身淋巴结肿大6例,无肿大6  相似文献   

8.
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又称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此病已不是一种少见病,本文报告10例如下。病例资料: 1.男6例,女4例。年龄15~60岁。病程1个月  相似文献   

9.
前言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的疾病,属于网状细胞增生症范畴。因此,在了解本病之前,先简单复习网状内皮系统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并介绍网状细胞增生症的分类。一、网状内皮系统的解剖:所谓网状内皮系统,是指由分布于身体各处,而具有吞噬机能的网状内皮细胞所构成的机体防御系统。这些网状内皮细胞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淋巴结;其次见于肾上腺、脑垂体、肠壁及肺间质内。二、网状内皮系统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全身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表现在网状内皮系统有大量异常网状细胞增生,甚至血液中亦往往出现异常网状细胞。由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分析该院均经临床、细胞学证实的22例恶性组织早期骨髓象变化,指出本病虽有恶性增殖的特征,但由于其增生部位分布不均,常为骨髓的灶性浸润和/或组织器官的局部浸润,造成恶组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化,致使早期诊断困难,并分析了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2.
恶性网状细胞疒(简称恶网)自1957年田鸿生等报告一例后,国内陆续有报道,并先后召开过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有关学术会议交流和总结了诊治恶网疒的经验,故有关恶网疒的材料已非凤毛麟角。本文拟结合我组一例恶网尸检材料,重点复习国内有关文献,对恶网疒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3.
某女 ,6岁 ,因左侧肢体疼痛 3月于 2 0 0 4年 2月 13日入院。患儿于去年 11月摔伤后出现左侧肩部、上肢、下肢疼痛伴肿胀 ,活动障碍 ,有发热咳嗽 ,体温在 37.5°~ 39.5°之间 ,以下午为甚。在当地医院拟诊“骨结核”予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 ,并出现面色苍白 ,精神差 ,于 5天前来我院骨科拟诊“化脓性关节炎”。 2天后拟有“骨结核”转肺科医院予抗结核治疗无效。患儿病情加重排除结核而转来我院。入院时查体 :体温 38.2° ,脉博 170次 /分 ,呼吸 4 0次/分 ,血压 11/ 8.5千帕。神志清楚 ,精神差 ,痛苦面容 ,重度贫血外观 ,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蚕…  相似文献   

14.
恶性网状细胞病2例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吴润晖恶性网状细胞病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一种广泛的、预后不良的、又难以逆转的异常网状细胞增生性疾病。现报告1993年见到的2例。病例1:患儿女,1岁,山东烟台人。主诉:弛张高热1月余,反复躯干部皮疹...  相似文献   

15.
恶性网状细胞病(下称恶网)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种恶性病。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集的1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最大者55岁,最小者10岁。起病急骤,多数持续高烧,少数不规则。肝肿大12例,占92.3%,  相似文献   

16.
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为网状内皮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国内资料屡有报道,但临床上仍比较少见,特别是基层医院。因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故易误诊。且本病来势凶险,预后恶劣,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恶网”一病的认识,兹将我院所遇一例报告如下,并学习有关资料,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青壮年罹患恶性网状细胞病较多,病情险恶,且易误诊。我院两年来共收治两例,其中一例在本院确诊,现报告于下。病历摘要:男,18岁,郊区农民,因持续高热、畏寒、头晕20余天,于1983年12月7日入院。患者于20天前发热,开始有咳嗽,鼻塞,后反复高热,畏寒,头晕,头痛,胸闷,全身不适,倦乏无力,鼻衄,日渐衰弱,食欲不振。曾在当地卫生院服过中药,肌注青霉素,内服红霉素等治疗无效。既往健康,最近未服过磺胺、氯霉索等药物;未使用过有机磷农药。体查:体温39℃,脉搏108次,呼吸24次,血压88/60。神清,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消瘦,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耳后、浅颈及腹  相似文献   

18.
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病,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最早的文献记载为1903年Borissowa 氏的报导,认为是早期的 Banti 氏综合症。1923年 Ewald 报告一例,称之为“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以后,各国续有相似病例的报导,但命名甚不一致。兹将五年半来在我院所见的23例加以分析和报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报导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为8个月至69岁,平均为37.2岁。除普通型外,有皮肤型及腹部包块型各2例。起病至死亡病程为28天—8年,半年以内者21例占84%。未经特异治疗的病程一年以上者四例,其中一例生存8年之久,提示慢性恶网确有存在,慢性恶网的发展及其早期诊断等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0.
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网)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的恶性疾病,自1939年Scatt和Robbsmith氏首先描述,国内自1957年田氏首先报告一例尸检类似Scatt所描述者及1960年郁氏报告工8例以来,各地陆续有不少报告,1964年秦光煜对27例网状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研究。故对此病目前认识较为产致。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我复习了1971~1981年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