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龚艳桥  戴天木 《光明中医》2008,23(7):921-922
《伤寒论》第38条、第39条同是讲大青龙汤证的条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瞒,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第38条中风乃伤寒之互词,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病机为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比较容易理解。而第39条主症与38条迥异,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等,似乎每个证候都不好解释,所以对39条的病机伤寒学者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2.
我对大青龙汤证身重的认识李永清,杨桂香大青龙汤证在《伤寒论》中共两条。一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之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就其方证而言,属外感风...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洪林  胡宸韶 《山西中医》2011,27(12):56-56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宋版)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喟,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为仲景辨治风寒束表,阳郁烦躁所设。笔者用该方辨治夏日空调病患者1例,效果显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的大、小青龙汤均是治疗太阳病的名方,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下面谈谈我对这两方的肤浅认识。一、对大青龙汤的认识《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合两条经文所述,施用大青  相似文献   

6.
正大青龙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1]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主要治疗有恶寒、身热、烦躁、身疼痛等外寒内热证,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肺炎、  相似文献   

7.
王明炯  王文华 《河南中医》2016,(10):1680-1682
《伤寒论》太阳病的本证,包括了伤寒、中风与温病三大类,一般认为伤寒的代表方是麻黄汤,中风则是桂枝汤,可是太阳温病却没有,以致后世一直忽视《伤寒论》中的温病内容。要想弄清楚《伤寒论》中涉及温病之证,首先必须从大青龙汤入手。笔者通过对大青龙汤与少阴证进行详细的鉴别后认为,大青龙汤证是四组症状体征相矛盾的集合体:1可能会出现脉浮紧也可能出现脉浮缓;2可能出现身疼痛也可能出现身重(不疼);3可能出现烦躁也有可能出现不烦躁(但欲寐);4可能汗出也可能无汗。仲景当年写大青龙汤证时只有也只能错笺、省文:一则警醒后世,二则开三纲鼎立之局。不然,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证和伤寒表实的麻黄汤证都将被推翻。大青龙汤证如此行文实乃仲景开辨证思维一大法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9.
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教学时必须要搞清的8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一是“病汗”与“药汗”不同;二是桂枝汤证脉“缓”非一般意义上的“缓脉”,是相对脉“紧”而显无力、势缓;三是脉浮缓、浮紧不可拘泥于中风、伤寒,因中风、伤寒只从虚实上分,风寒虽有偏颇,但难以分清,故中风也可脉浮紧,伤寒也可脉浮缓;四是不可拘泥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五是强调《伤寒论》治外感重在发表宣透,反对将“咽干咽痛”作为是风热的金标准之说;六是要讲清治表证的层次与表证相关的传变规律;七是强调不要拘泥于“表无补法”,要“随证治之”;八是不主张太阳病分经证、府证,提出桃核承气汤治在大肠.  相似文献   

10.
大青龙汤乃伤寒发汗峻剂,公认是用以治疗“不汗出而烦躁”的表寒里热证,如程门雪说:“大青龙汤合麻黄、桂枝、石膏于一方,而佐以姜枣,使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汗,一面仍用麻黄、桂枝,不致因石膏之寒而碍表,为外寒束其内热出一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这只是其适应证的一个方面,尚有两个方面,易被人们忽视,兹不揣浅陋,予以小议。 1.寒水困遏肌表、郁热于内《伤寒论》38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讨论了寒水困遏、热郁于内导致四肢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沉重或兼见疼痛的证治。由于寒困水滞,阳气被郁不得发越,则脉由紧变缓;热邪虽郁于内,但时时向外冲击寒水之邪,故身虽重,但乍有轻时。此时可用  相似文献   

11.
证之主脉《伤寒论》以经分证,每一经证,有一些代表症状,也有一代表脉——即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281),等。同时,每一经之属证,还因感邪之性质,个体正气之强弱,以及邪之在脏在腑等不同,主脉也不同。如“中风”与“伤寒”同为太阳病,但所中多于风邪者,是为太阳中风证,其脉除浮外,还兼有缓象;而多于寒邪者,是为太阳伤寒证,其脉又为浮紧。每一经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证候发生变化时,主症、主脉与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38、39两条是论述大青龙汤的脉因证治,历来医家对此众说纷纭.孙老从临床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这两条的体会,颇有独道之处.现简介如下:〔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刚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孙老认为本证成因是由于患者首先患太阳中风证,当其将出而尚未出于肌表的汗液,又被继袭之寒邪所郁闭.风为阳邪既然得不到随汗而外泄,势必入里而化热."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是复感寒邪之后,而出现的太阳表实证."脉浮紧"是太阳伤寒的脉象,因为后袭之寒邪,掩盖了先患太阳中风应见浮缓的脉象."烦躁"是因外邪郁而化热,邪热内扰所致.故此外寒内热而用大青龙汤内清外透.(原文后部分及对方药的解释,与众无异,故略)  相似文献   

13.
六、麻黄汤加减方大青龙即麻黄汤.再加石膏枣生姜.寒热身疼脉浮紧.无汗烦躁用此方.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八字,是大青龙证着眼处;有汗便不得用麻黄,无烦躁便不得用石膏.此较麻黄证尤剧,表邪紧束,郁热不宣,故用麻桂解表,石膏清里,其兼姜枣者,恐无汗用石膏,抑麻桂发散之力,又恐寒凉太过,转属太阴,故加姜枣以培中气而助宣发,使一汗而表里双解,其配合之苦心,微矣妙矣;此证用比方,不必问中风伤寒,伤营伤卫也.前人解此,繁而无当,多不足取,本方为解表兼清里诸法之祖,若外感引动伏气,外邪未解,伏热已动者,方虽不同,法实本此,银翘散即其例也.玩古人方,须先审其法,再究药昧,药虽因病而变动,法则百变不离其宗.能知制方法理,十得八九矣.又经方  相似文献   

14.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为主证,是治疗太阳病中伤寒表实证的主方。  相似文献   

15.
【溯源】太阳蓄水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病篇,霍乱篇中详细论述了本证的病因脉治。如太阳病篇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相似文献   

16.
一,试从药物组成、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等方面)c较麻黄汤方证、麻杏石甘汤方证、大青龙汤方证和小青龙汤方证的异同。答:麻黄汤证的主要证候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风寒外束、卫阳郁闭、肺气失宣所致。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所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证的主要证候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外邪化热入里,肺气失宣的见证。其有辛凉清宣与辛温发汗之别。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有脉浮紧(或浮缓)、发热恶寒、身疼痛(或身不疼、但重)、不汗出而烦躁等。  相似文献   

17.
裴正学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0-14
所谓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一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方的卓越疗效予以高度肯定。由此升华而出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述于后,不妥之处尚望同道们批评指正。1麻黄汤与桂枝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上述经文说明外感有伤寒,中风,温病三部分,伤寒是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是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  相似文献   

18.
夏季风寒湿三气同发一年四季当中,惟夏季气候最复杂,因而發病也很复杂。自春分以后,夏至以前,风寒湿三气同发的病很多,尤其农村更多,其症发热恶寒,身疼头痛,舌苔薄白,味淡,或渴、或渴不多饮,或有汗,或无汗;寒胜脉浮而紧,风胜脉浮而缓,湿胜脉浮而濡,大致病状类似伤寒,不必执定伤寒方为治,汗多者九味羌活汤,咳嗽者活人败毒散,两三剂可愈。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20.
论三阴中风     
<正> 《伤寒论》六经中都有中风证,太阳中风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阳明病是“若能食者名中风”,具体症状有“口苦咽干,腹满而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等;少阳中风是“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三阳病的中风,都有具体的症状,而三阴中风,除了太阴中风提出“四肢烦痛”这一症状,并有“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一脉象外,其余如“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厥阴中风,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