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结核10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约占50%左右,远较四肢关节结核发病率为高,脊柱结核中的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占99%以上,附件结核仅占1%以下,椎体结核发病率如此之高是由脊柱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的:(1)整个脊柱有23个可动椎体,椎体数目多;(2)脊柱是人躯体的中轴,椎体负重大,劳损多。椎体上肌肉附着少,松质骨成分多;由于结核菌易于在血流缓慢、劳损多的部位存留、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原因,以期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我院收治的210例椎体结核中11例经术后证实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均被误诊,均行抗结核及手术治疗,术后半年内死亡4例,随诊7例良好。结论 椎体结核在骨结核病中发病率较高,现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具有越来越不典型表现,应提高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245例临床分析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宁810001)赵希唐,谭欣林,薛茂堂,慕小瑜,杨杰山我院自1980~1990年共收治脊柱结核245例,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性别和年龄分布:245例中,男133例,女11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1...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29例延误诊原因分析邱永荣,候尚峰脊柱结核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延误诊断均使患者增加痛苦,甚或压迫脊髓神经瘫痪而致长期病废。1982~1992年,10年间本科共收治经手术病检证实脊柱结核58例,其中并不全瘫痪25例,占43%,高于文献报告8...  相似文献   

5.
脊柱肿瘤误诊脊柱结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例图1 X线正、侧位片显示L4~5骨质破坏,但间隙正常,软组织浓密影像为肿瘤组织反应;图2、3 CT检查明确显示L4~5椎体破坏,大部分椎体边缘存在,椎间隙正常;图4 MRI显示L4~5椎体信号改变,椎体间隙仍正常,周围均为肿瘤组织侵犯,无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3种影响像学表现均符合脊柱肿瘤的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腰骶段脊柱结核手术治疗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首位,腰骶段脊柱结核较少见,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漏诊,故临床往往发现较晚。1998年以来,本院收治腰骶段脊柱结核14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轻型脊柱结核药物治疗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为完善轻型脊柱结核诊断标准及制定抗结核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早期诊断为轻型脊柱结核的14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L)方案(6HREZL/6HREZ)抗结核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并完成2年随访。治疗期间每个月监测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治疗开始每隔3个月行影像学检查。随访期间根据临床治愈标准评价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病变愈合、ESR、CRP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像学检查变化。结果 138例经药物治疗获得临床治愈,11例在3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2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疼痛缓解,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无神经功能障碍,骨质愈合,椎旁脓肿吸收;ESR及CRP恢复正常;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6HREZL/6HREZ方案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疗效显著,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其起病隐匿,发病年龄较早,症状较轻,早期诊断不易, 临床上发现较晚.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外也是如此[1].为了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注意,能对此类病人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现将我科自1995年1月-2001年6月共手术治疗4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合并截瘫再手术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in SB  Dong WJ  Fan J  Lan TL  Guan BQ  Xu SZ  Guan 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7-123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既往手术治疗失败的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32例(占同期患者的19%),由前路开胸减压手术17例,肋骨横突切除侧后方减压15例;术后22例给予抗结核治疗。结果23例选择前路开胸病灶清除减压术、植骨治疗,有9例行钛板内固定;5例行侧后方经胸廓胸膜外减压术;2例复发病灶清除术;2例行单纯瘘管搔刮病灶清除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其中26例截瘫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再次手术时行开胸病灶清除术解除脊髓压迫效果仍佳,而对于体质或肺功能状态差者可行经胸廓胸膜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方法 10例脊柱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4例行病灶前路清除植骨融合术,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0例均用三联抗痨治疗至术后9~12个月。结果 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及伤口不愈,随访2年后Frankel评分为D级2例,E级8例。后期脊柱后凸畸形2例。结论 及时正确的手术干预及规范化的抗痨治疗是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效果的关键。彻底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并一期内固定术可以有效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往往需要数周到数月,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不典型者容易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的脊柱结核相混淆而造成误诊。现对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8年12月共7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误诊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7月~2008年2月收治的637例脊柱结核(腰椎为主)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术后复发率占7%,无死亡病例,发生脊柱后凸畸形者11例,平均治疗时间6~18个月.根据改良PROLO功能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93%.VAS评分显示,术前平均7.8分,术后平均2.9分,术后比术前有显著降低.结论 早期诊断、手术与规律性全程抗结核是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延误诊断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并影响愈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09年2月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脊柱结核的74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首诊时即考虑脊柱结核并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证实者28例,占37.8%。行X线片检查后诊断为脊柱结核者51例,占68.9%,行CT及MRI检查后诊断为脊柱结核者73例,占98.6%。临床、影像资料齐全,术前仍误诊为脊柱转移瘤1例,占1.4%。[结论]早期的脊柱结核或不典型脊柱结核很难根据临床表现在首诊时即诊断为脊柱结核,影像学检查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CT及MRI对于脊柱结核的确诊具有重要价值。极少数诊断困难的病例,可以作介入穿刺检查或者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脊柱结核常见误诊误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50%左右,临床上误诊误治现象十分常见.本文收集本科1998年5月~2008年5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249例,对其误诊误治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5.
脊柱结核诊治不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诊治不当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0年来本院收治的125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资料,并对其诊治不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延误和误诊7例(占5.6%),规范抗痨治疗85例中结核复发3例(3.52%);不规范抗疲劳治疗40例中结核复发5例(12.5%)。手术方法不当5例,占手术例数13.1%(5/38),术后护理不当2例,占5.2%(2/38)。结论:脊柱结核容易引起误诊误治,手术及护理方法不当会影响治疗效果,应提高认识,及早诊治、加强规范的抗痨治疗方法,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加强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16.
脊柱结核早期误用激素治疗1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误用糖皮质激素对脊柱结核发展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7例早期误用糖皮质激素的脊柱结核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的结果及预后,并与同期收治的215例未用激素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比较。结果:脊柱结核患者早期误用激素可造成患者发热重、脓肿大,病变部位多发及骨破坏加重,需延长抗结核药用药时间、加大用药剂量,术后并发症多,治愈时间延长。结论:脊柱结核患者误用糖皮质激素会促使结核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非典型脊柱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柱结核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脊柱结核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受累区域疼痛,脊柱后凸畸形,一些病例表现为冷脓肿。X线片显示病变累及两个或更多的相邻椎体,正常的椎间隙结构破坏,椎旁软组织阴影增宽。这些特征对于诊断脊柱结核及指导治疗是有意义的。不具有前述典型的临床及X线表现的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典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不典型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15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3例行后路椎管探查、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迁延不愈,再次经前路彻底切除椎间盘、终板和病变骨质,并行椎弓根内固定及椎板植骨。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神经功能也明显恢复。不全瘫痪的11例Frankel分级:术前A级的1例恢复为E级;术前B级者,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术前C级者,2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术前D级的5例均恢复至E级。X线复查片示骨结核病灶已痊愈,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对有伴随症状的椎体破坏,应将脊柱结核作为主要的鉴别诊断,不能片面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征象。在病检未确诊以前,术前术后都应坚持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9.
关于脊柱结核治疗的讨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编者按]在旧社会骨关节结核是骨科常见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健康及卫生状况的根本好转,结核病的发生率曾大幅度下降.近年来随着免疫性疾病的增长,结核病死灰复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由于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以及结核病变的变异,也给骨关节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的困难.骨科医生对这一新的变化应给予充分认识和重视.目前我国骨关节结核病的现状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骨关节结核的治疗是否仍要遵循过去的治疗原则?关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特别是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以及微创外科在脊柱结核治疗的应用前景等问题,本期刊登了相关文章,并特邀请了有关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论述与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少儿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少年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归纳分析其首诊原因、病程、受累节段、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瘫痪情况,并分析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婴幼儿(0~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学龄儿童(7~12岁)、少年(13~17岁)四组并进行比较。将脊柱分为脊柱上段(颈段、颈胸段、胸段)和脊柱下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和骶段)并对其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根据脊髓神经功能将患者分为瘫痪组和非瘫痪组,比较两组的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根据后凸Cobb角,以30°为界分为两组,比较其瘫痪发生率。结果:少儿脊柱结核最常见首诊原因为疼痛,病程平均5.3±10.9个月(1.5~72个月),受累椎体数平均2.9±1.0个(1~6个),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后凸Cobb角平均15.7°±17.0°(0~90.5°),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病程之间有相关性(r为0.384~0.666,P0.05)。瘫痪组的Cobb角角度、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组(P0.05);Cobb角≥30°组发生瘫痪的比率(11/18,61.1%)明显高于Cobb角30°组(12/70,17.1%)。比较四个年龄组的患者,疼痛和瘫痪在首诊原因中所占的比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2.695,P0.05);瘫痪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婴幼儿组(8/19,42.1%)和学龄前儿童组(8/31,25.8%)发生瘫痪的比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组(4/39,10.3%)和少年组(3/23,13.0%)。四个年龄组患者的病程、脊柱上段和脊柱下段的发病率、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少儿脊柱结核以疼痛首诊和病变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其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之间具有相关性。少儿脊柱结核中瘫痪患者的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患者。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以及后凸Cobb角≥30°者发生瘫痪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