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山西省儿童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入院的100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其中,冠状动脉病变2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78例,另随机选取4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血清APN、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AP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清APN水平低于恢复期(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高于恢复期(P<0.05)。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APN、NT-proBNP、cTnI水平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APN、NT-proBNP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APN和NT-proBNP有望作为识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早期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川崎病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人血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检查中的作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相关参数变化的意义;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25例,作为研究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6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并行心脏超声心动图了解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情况治疗。随机选取同期因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2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结果在研究组中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研究组中,与急性期相比,缓解期血清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伴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P0.05)。结论抗内皮细胞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能与川崎病血管炎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有关。急性期血清中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早期难以确诊的川崎病有参考价值,抗内皮细胞抗体含量的增高对冠状动脉损害有一定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小核糖核酸-145(miR-145)和心肌素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分为无损害组(40例)和损害组(32例),另选取同期在眉山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名为对照组。收集3组研究对象临床生化数据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iR-145和心肌素水平。结果冠状动脉损害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无损害组和对照组(P0.05),且冠状动脉无损害组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损害组患儿血清miR-145及心肌素水平低于冠状动脉无损害组和对照组(P0.05),且冠状动脉无损害组低于对照组(P0.05)。miR-145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与心肌素水平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的血清miR-145、心肌素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iR-145、心肌素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血清中低表达,低水平的血清miR-145、心肌素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卫气营血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川崎病39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小儿川崎病46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21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11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在儿童川崎病并冠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川崎病患儿外周血细胞的变化研究,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菊艳  王海成 《心脏杂志》2017,29(2):210-2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基因多态性、血清表达水平及对心脏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川崎病患儿,检测90例患儿的FGF-23基因内含子多态性及心脏病的发生情况,根据患儿FGF-23的不同基因型将其分成FGF-23基因多态性组和FGF-23基因野生型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FGF-23水平、血清相关指标及心脏病变易感性。结果 本研究90例川崎病患儿中,FGF-23基因野生性组患儿64例,所占比例为71%,FGF-23基因多态性组患儿26例,所占比例为29%;FGF-23基因多态性组男性比例及血清FGF-23水平〔92%,(41±15)ng/L〕显著高于对照组〔62%,(11±13) ng/L,P<0.05〕;FGF-23基因多态性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以及心脏受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FGF-23基因野生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清FGF-23水平与川崎病患儿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 FGF-23基因多态性的川崎病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增高,且冠状动脉异常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川崎病发生及冠状动脉损伤(CAL)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52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设32例同期住院的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发热对照组,并将川崎病组分为CAL亚组15例及non-CAL亚组37例,对各组患儿IGF-1及IGFBP-3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2例川崎病组血清IGF-1水平增高,与发热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FBP-3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亚组血清IGF-1水平较non-CAL亚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GFBP-3水平两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在川崎病急性期并发CAL时明显增高,对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7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s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结果:72例患儿中,检出26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21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川崎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川崎病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同时,检测血中脑利钠肽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9 vs15.8,P<0.01)。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比例显著高于急性期KD患儿(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水平与恢复期左冠状动脉内径(LCAID)、右冠状动脉内径(RCAID)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更有临床意义;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升高应警惕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多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分析;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编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 )患儿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及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 TIMP-1)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丹参酮ⅡA(TanⅡA)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1esion, CAL)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10 年4 月至2012 年9 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8例,包括无冠状动脉损害28例,有冠状动脉损害20例。随机分为TanⅡA加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组24例(无冠状动脉损害14例,有冠状动脉损害10例),并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MMP-9、TIMP-1变化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治疗前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MMP-9、TIM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且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血清MMP-9、TIMP-1、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no coronary artery 1esion, NCAL)川崎病患儿(P<0.05);治疗5~7 天后 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其中TanⅡA加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更明显(P<0.05),同时,在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中, TanⅡA加常规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相比,其血清MMP-9、TIMP-1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TanⅡA可以一定程度抑制川崎病患者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血管炎性损伤,减少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4.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理,P选择素及E选择素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部分检测分析,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声学密度定量研究,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283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管壁非扩张性病变及其功能改变的研究,非典型川崎病36例分析,慢性疲劳综合症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川崎病血清总胆汁酸(totol bile acids,TBA)变化以及与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的关系,本文对58例确衣川崎病患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急性期TBA明显升高(P〉0.01),24.14%的患儿TBA〉20μmol/L,恢复期降至正常(P〉0.05),5例TBA〉80μmol/L的患者中,有2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TBA与TB、ALT、C  相似文献   

16.
急性期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比较,川崎病患儿退热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与预后关系探讨,32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N末端脑利钠肽原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川崎病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早期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分析;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细胞免疫功能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核因子-κB与川崎病(综述);川崎病42例;大剂量维生素C对川崎病急性期肱动脉血流介导扩张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2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113例,收集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判断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根据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46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6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风险的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年龄、肌酐和射血分数(ACEF)评分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Nomogram预测模型,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风险与实际测定值有较高的一致性,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ACEF评分联合炎性因子构建的预测模型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效能。结论 基于ACEF评分联合炎性因子建立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冠状动脉损害并发的患儿,为采取积极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所有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24例,其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双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狭窄2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及其内的血流,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对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