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正如《证治准绳》引朱丹溪的话说:“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惊而成者,有脾虚而成者,有嗜酒而成者”。可见痰的生成是一个多因素的病理变化过程。责之脏腑又与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肝火灼肺、肾阳不足等有关。所以治痰除理气、温化之外,更应把生痰之源,调理脏腑功能作为重点。笔者在总结前人治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痰证的特点,把治痰之法归纳为燥湿化痰、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宣肺化痰、化痰熄风六种方法,兹简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俗云:“百病皆由痰而生,”考《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至《金匱》始有“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盖痰之来源不一,有因气而生,有因风而生,有因寒而生,有因暑而生,有因湿而生,有因热而生,有因惊而生等等。其中或由于多食而成、或伤冷物而成、或嗜烟酒而成;其主要病机则为脾虚所致。王肯堂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  相似文献   

3.
1 追根求源 肝硬化腹水发病原因先贤论述甚多。《沈氏尊生》中说“同属臌胀,有因六气而成者,有因七情而成者,有因饮食所伤而成者。”六淫之中以湿热引起者为多。如湿热之邪侵袭,郁久不去,脾为湿困,中气方耗,升降失职,则水湿停滞而成。《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则血脉凝滞,寒入肠胃易生(月真)胀,说明寒邪也能导致积聚(肝脾肿大)和腹部胀满等证。七情内伤,暴  相似文献   

4.
二、痰的治疗从古至今对痰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千秋。《内经》中对痰饮的论述不甚明确,先谈到湿,后谈到饮,治疗亦较简单。直到《金匮》一书,不仅论述痰和饮,还提出了痰饮的治疗方法,即“病谈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肯堂曰:“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痰、精、髓与衰老关系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痰浊与衰老痰与痰证理论始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积饮”的记载。如《素问·六元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蓄饮否鬲”,又说:“太阴所至为蓄满”。从《内经》所载治疗“有病怒狂者”的生铁落饮及“目不瞑者”的半夏秫米汤二方来看,皆为豁痰开窍之方。由此推知,《内经》之“积饮”、“水饮”亦有痰证之意。《内经》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痰浊生成的病理基础。一是由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水谷津液聚而生痰浊,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或郁阻于脏腑肢节,而致衰生病。《灵枢·厥病…  相似文献   

6.
痰饮病中据痰饮所在不同部位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之分。在胃肠者 ,笔者则冠以胃饮病 ,自拟建中逐饮汤治疗 ,每多效验 ,兹介绍如下 :1 病理机制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太阴所至 ,为积饮丕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 :“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太阴之胜……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 ,历来医家著作中有“积饮不散 ,亦能变痰”、“停水则生湿”之论。本病实由后天之本虚损 ,水湿寒滞阳明胃土 ,脾失健运 ,肾不温煦 ,聚湿生痰所致。胃饮的主要特征为胃脘胀痛、…  相似文献   

7.
虚痰论     
陈杰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8):372-372
世医但见痰证,便谓祛痰、化痰,习用宋代《和剂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实痰,不能治虚痰,即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饮一证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而在《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此《内经》之不重痰证可知。后世所谓怪病多痰,痰为百病之母,似乎痰之关系重大。何也?盖人体内本无痰,因风,因火,因虚,因实而生痰,痰阻经络、气机,而他病丛生。故二说皆不可废,唯着眼点不同,一在本,一在标。治病必求其本,治痰必求其因。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指出:“凡将治痰者不可不先察虚实”,又谓:“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  相似文献   

8.
失眠的发生多因脾胃为患。《素问·逆调论》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 ,“阳明者 ,胃脉也 ,胃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不得卧》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原因 :“脉数滑有力不眠者 ,中有宿食痰火 ,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胃不和者 ,多因痰阻中焦。起因多端 ,或因饮食不节 ,食滞中焦 ;或因中土失运 ,积湿生痰 ;或情志郁结 ,气郁生痰 ;痰郁生热 ,痰热中阻。失眠主要病变在心 ,心主藏神 ,心神被扰则神不安宁而致不眠。因足阳明胃经通过足太阴牌经而交接于心 ,又有足阳明经别属胃 ,散之脾 ,…  相似文献   

9.
生痰之源非独脾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生痰之源”,但凡学中医者莫不耳熟能详。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能“灌溉四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若是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这便是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丹溪心法》云:“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汪昂曰:“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张介宾亦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张氏所谓的“中虚”主要是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升降失调。《读医随笔》上…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不论痰,论水饮、积饮。仲景创“痰饮”证治,列为四饮之一而偏于治饮。巢元方分痰饮侯、痰候、饮候立论,有冷痰候、热痰候之别。宋代因《金匮》重新面世流传,医家遂多痰治之论,临床经验日渐丰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门荟萃当时名医治痰之方,形成治痰为主的趋势,痰证论治开始脱离“痰饮”一病范围而拓展到中风等多病种的论治之中。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关于水湿病的论述 ,内容丰富 ,理法方药完备 ,颇具临床指导意义。现就书中所论 ,撮其要者简述之。《金匮要略》论湿有三 :一曰“湿” ,二曰“水” ,三曰“痰”。愚意湿、水、痰三者 ,异名而同类 ,正如热之与火然。湿为水之渐 ,水为湿之聚 ,痰为水之凝。湿犹雾露 ,弥漫浮游 ;雾聚而成水 ,可向一定方向流动 ;水寒凝结为冰 ,常固定于一处。雾也 ,冰也 ,水化而成者也 ,形质不同而已矣。分之可三 ,合之则一。故治湿之方可以治水 (防己黄芪汤 ) ;治水之方亦可治痰 (苓桂术甘汤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  相似文献   

12.
考《内经供有积饮之说,并无痰饮之名。至《金匾要略》始有“痰饮”之称,前贤对痰饮病均有较详细的阐述,为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病因病机痰饮之证,有寒热虚实表里之分,不可执言痰属热,饮属寒。故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部位之分。阳盛阴虚,则水液凝而为稠油之痰;阴盛阳虚,则水液溢而为稀薄之饮,或蕴于里,或出于表,两者虽有区别,实出一源。而痰饮之生,或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或因火郁,或因食滞,或脾虚不能制水,或肾虚不能化湿,皆能导致痰铁。然痰饮之作,多由元气亏乏,阴盛阳衰而致。痰饮之形成与…  相似文献   

13.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14.
医案二则     
建中宫,治阴吹阴吹一症,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师曰:“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指出本证之成因,是由大便闭塞,胃气下泄所致。针对谷气实的病机,仲景提出用润燥导下之“猪膏发煎”治之,使大便通利,则阴吹自止。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其脉因证治日趋完善。如有因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主以十全大补汤加升麻、柴胡,升提以治之;而因水饮停积中焦所成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说:“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 ,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又有“怪病多痰”之说 ,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 ,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 ,每使后学眩目。余谓诸家之论 ,各有发挥 ,但必综合观之始全 ,现就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 :1 仲景之痰病观 :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一名 ,实始于《金匮要略》。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 (肾 )不能化气行水 ,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 ,停积而为痰饮主论 ,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 :“夫病人饮水多 ,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 ,水停心…  相似文献   

1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而且也是治疗一切水液停积之病的治疗原则。凡人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则产生水、饮、痰,此即古人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三者同源,水谷精微所化生;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由于停积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7.
常山有祛痰结之功,《本草纲目》云:“常山主治……胸中痰结吐逆。”《本草从新》曰:“饮有五,流于肺为支饮,于肝为悬饮、于心为伏饮……常山能吐之下之。”心律失常久治不愈者,多因痰湿内蕴。笔者采用以常山为主配合辨证施治三例有效。  相似文献   

18.
哮喘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支气管炎,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等。 1 病因“夙根”论的实质与“专主于痰”说 哮喘的“夙根”说肇自《证治要诀》:“或宿有此根”,而明确于《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夙根”究竟指什么?根据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上溯到《金匮》的“伏饮”,下涉后世多家之论,似指“伏痰”阻肺为患,如《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产物,既可因病而生,…  相似文献   

19.
<正> “见痰休治痰”见于《景岳全书·卷一·论治篇》。所谓“见痰休治痰”,并非痰病不治痰,而是治疗生痰之源,以“使之不生”(《景岳全书·卷三十一》)。生痰之因颇多,然总不离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变异。因而必须对痰这一病理产物探本求源,不治痰而痰除,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此就常用治痰十法略述于次,以期共讨。益气以治痰痰乃水液凝聚所化生,有“痰即人之津液”之说,水液的正常代谢输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如三脏气虚多产生虚痰、湿痰。常以气短懒言,周身乏力,大便稀薄,吐痰量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虚缓为症状特点。以肺气虚为主者,兼见咳嗽,  相似文献   

20.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