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艳  陶红 《护理学杂志》2009,24(9):91-9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2008年1~12月我科将橡皮擦用于56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以预防穿刺部位出血,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常采用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液动力学参数.由于动脉细,压力高,管壁厚,穿刺难度较大,穿刺失败后易导致动脉痉挛,形成血肿,增加再穿刺难度~([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建立血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血透病人184例,男120例,女82例,年龄28-76岁,经股动脉穿刺90例,桡动脉穿刺94例.患者分为:肥胖、非肥胖组;伴心衰、无心衰组,护士分为:<5年组,≥5年组,统计各组经股动脉、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及各组群间成功率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于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论:经桡动脉比经股动脉穿刺技术更易掌握,患者肥胖、心衰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是影响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较传统触诊盲穿法具有显著优势,可提高成年人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不同的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因操作技能问题可出现如穿透后壁、血肿、痉挛等风险。文章描述了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和相关并发症。超声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桡动脉穿刺体位保护装置应用于外科手术,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联合瓣膜病需在体外循环下行双瓣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两用桡动脉穿刺体位保护装置进行桡动脉穿刺和术中固定腕部,对照组使用500mL输液袋垫于手腕下进行桡动脉穿刺和固定后,直接将手臂裹进床单放置于体侧。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因监测效果不佳调整患者手臂位置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桡动脉穿刺相关不良反应相对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中使用桡动脉穿刺体位保护装置有助于穿刺成功,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颞浅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患者根据病情经常需要取动脉血检查血气分析,以便了解患儿的酸碱平衡、呼吸功能、电解质及血氧饱和度.传统的桡动脉穿刺采血常因桡动脉易滑动,采血点不易固定,患儿体质差异,血管深浅不一,易给患儿造成痛苦,特别是单独取血或患儿烦躁时成功率低,易形成皮下血肿.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我科采用颞浅动脉取血检查血气分析,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中的优缺点,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岁及以上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637例,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n=909)和股动脉组(n=728),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随访术后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桡动脉穿刺成功897例(897/909,98.68%),股动脉组股动脉穿刺成功722例(722/728,99.18%)。桡动脉组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长(P〈0.05)。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术后MACE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陆青梅 《护理学杂志》2006,21(13):16-17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桡动脉两种穿刺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例需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均分为颞浅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桡动脉组穿刺按十字法进行,颞浅动脉组穿刺按一般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换血前后血液生化指标、SpO2和换血后光疗时间.结果颞浅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糖、SpO2及换血后光疗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颞浅动脉与外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安全可靠,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患儿桡动脉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 方法 将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4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触摸定位法进行桡动脉穿刺,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桡动脉穿刺定位手腕带进行桡动脉定位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局部血肿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桡动脉穿刺定位手腕带用于不同年龄患儿桡动脉穿刺置管,可缩短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相关问题。方法选择27例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在0.035英寸超滑导丝引导下,用4F SimmonsⅢ型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27例患者中25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2.6%,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者改穿同侧肱动脉成功完成手术。1例因严重的动脉硬化而血管过于纡曲,导管未能进入主动脉弓。无手部缺血、桡动脉搏动消失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 36例患者中,28例经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经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应用小针头采集桡动脉血气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建芬 《护理学杂志》2007,22(18):60-60
危重患者需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表浅动脉频繁采血,易造成穿刺部位感染、局部出血及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为了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我科对45例患者采用小针头行桡动脉采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桡动脉穿刺手腕部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20例肝癌切除术中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本组7例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注入硝酸甘油100μg后,动脉痉挛缓解;4例因包扎过紧肢体肿胀明显,采用定时减压止血法,1d后肢体肿胀减轻;3例术后2h松绷带后有渗血、2例出现手腕部血液循环异常,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桡动脉穿刺适应征,严密观察围术期动脉搏动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手腕部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患者根据病情经常需要取动脉血检查血气分析,以便了解患儿的酸碱平衡、呼吸功能、电解质及血氧饱和度。传统的桡动脉穿刺采血常因桡动脉易滑动,采血点不易固定,患儿体质差异,血管深浅不一,易给患儿造成痛苦,特别是单独取血或患儿烦躁时成功率低,易形成皮下血肿。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我科采用颞浅动脉取血检查血气分析,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字定位法在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琳 《护理学杂志》2007,22(19):41-42
目的 探讨提高桡动脉穿刺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70例行桡动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组采用"一"字定位法.结果 观察组穿刺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疼痛程度显著减轻(P<0.01).结论 "一"字定位法穿刺定位准确,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6.
桡动脉穿刺采血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传统方法穿刺,如遇到周围循环不良或进针速度过快时,极易导致失败,经临床实践发现,应用负压原理能显著提高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其方法介绍如下:在穿刺之前,将注射器回抽0.4豪升的空气,这样注射器里就形成了一个相对负压,当头皮针进入桡动脉后,负压可使得血液在第一时间里回流出,此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掌上超声定位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拟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210例,男146例,女64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70例:触摸组(C组),使用传统触摸法定位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掌上超声组(U1组),使用GE Vscan掌上超声定位桡动脉短轴平面外法进行穿刺置管;普通超声组(U2组),使用普通便携式超声定位桡动脉短轴平面外法进行穿刺置管。所有患者穿刺前均行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桡动脉的直径及桡动脉前壁距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深度);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次数≤3次的例数、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桡动脉直径、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U1组和U2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次数≤3次的比例明显升高,穿刺次数明显减少,穿刺时间明显缩短,穿刺血肿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U1组与U2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是桡动脉穿刺置管中一种极有价值的辅助手段,同时掌上超声可作为普通超声的良好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徐秀芳 《护理学杂志》2008,23(21):37-37
桡动脉穿刺常用于急诊血液透析(下称血透)和过渡性血透建立暂时血管通路[1].因穿刺针较粗,穿刺点渗血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鉴此,笔者采用消毒棉签的棉头(带木芯)侧压穿刺点后再加棉球固定替代常规无菌棉球加压法,用于50例次血透渗血患者,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提升急诊科进修护士桡动脉穿刺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4名进修护士按照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34名,实验组33名。在统一理论教学后,对照组采用互动方式互相触摸桡动脉并讲解穿刺方法。实验组采用变频式桡动脉穿刺示教器进行穿刺练习。结果实验组进修护士动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变频式桡动脉穿刺示教器进行教学,可使进修护士多次进行模拟穿刺练习,提高其桡动脉穿刺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及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儿平卧在操作台上桡动脉穿刺采血,针头进入动脉后,血液可以靠动脉压自动流入注射器内;结果:动脉采血前应先熟悉掌握其解剖位置,准确找到穿刺点,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免反复穿刺引起局部淤血.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能通过接触准确定位,内侧为绕侧腕屈肌腱,外侧为肱动脉,没有血管、神经与之比邻,不易误入静脉或损伤深层神经,穿刺成功率高,贴近桡骨,压迫止血容易,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