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86例,所有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接受较低初始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105例(56%)患者初始剂量为每次50mg,2次/d;72例(39%)患者初始剂量为每次25mg,2次/d;9例(5%)患者初始剂量为12.5mg,2次/d,治疗(183±85)d。分析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住院次数、左心室重构、血压、心率、肾功能、血钾的变化。结果随访(32±24)d,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显著降低(平均下降0.68,P<0.01)。在相同时间段内(142±97)d,因心力衰竭住院次数较用药前明显减少[治疗前(0.84±0.55)次,治疗后(0.41±0.64)次,P<0.01]。随访中位数196d,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0.36±0.08)比(0.40±0.09),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缩小[(63±7)mm比(61±8)mm,P<0.01;(52±7)mm比(49±9)mm,P<0.05]。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患者血压、心率、肾功能和血钾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安全的,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心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改善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菏泽市立医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87例,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同时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100 mg,2次/d),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 mg,1次/d),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再入院率、总死亡率。结果87例患者中,男性51例(58.6%),女性36例(41.4%),年龄(67.4±4.0)岁。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LVDd较对照组低[(47.86±3.86)mm比(50.73±4.39)mm,P<0.05];实验组LVEF较对照组高[(53.74±4.08)%比(44.42±7.41)%,P<0.05];实验组NT-proBNP较对照组低[(793.43±335.43)ng/L比(1068.44±344.46)ng/L,P<0.05];再住院率实验组较对照组低[5例(11.9%)比15例(33.3%),P<0.05],但两组的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4.8%)比3例(6.7%),P=0.703]。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较缬沙坦能减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的左心功能,减少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在真实世界临床实际中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情况、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注册观察性研究。连续性纳入85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患者,首先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进行常规治疗,再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6h,改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口服,50mg/次,2次/d,根据患者的血压及耐受情况,逐步调整剂量为400mg/d或至最大耐受量,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真实世界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剂量、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压、心脏结构和功能、血常规和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沙库巴曲缬沙坦平均使用剂量为136.18mg/d,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5.84%,P=0.00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3.05mm,P=0.000)、收缩压(△■=-9.01mmHg,1mmHg=0.133kPa,P=0.000)、血红蛋白(△■=-8.14g/L,P=0.026)均明显降低。治疗对患者肝肾功能及血脂无明显影响。结论:在真实世界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使用剂量偏低,但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使用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患者血压,还需要关注血红蛋白的下降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82例,根据第6个月患者LVEF增长量分为改善组(LVEF从<40%升高到>50%)237例及未改善组45例(LVEF持续<40%或稳定在40%~49%)。分析2组一般资料以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白细胞介素1β(IL-1β)、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改善组sST2、IL-1β、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未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1±4.12)ng/L vs(61.78±5.15)ng/L,(41.39±8.21)μg/L vs(58.21±11.98)μg/L,(5564.14±1267.34)ng/L vs(6473.61±2097.97)ng/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T2、NT-proBNP以及IL-1β是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在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 mg、2次/d治疗,对照组加用缬沙坦片80 mg、1次/d治疗,12 w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2 w后研究组N-端B型利钠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94±107)pg/ml vs(785±104)pg/ml,t=3.857,P0.001],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40.1±7.6)%vs(35.8±6.4)%,t=2.737,P=0.008],但两组间心功能改善情况、心脏结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方面的临床效果优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6.
张?  孙冬冬  范延红 《心脏杂志》2022,34(2):183-186
目的 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低收缩压(90~100) mmHg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耐受剂量、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的心衰患者116例,患者收缩压(90~100)mmH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缬沙坦,起始剂量20 mg,1次/d;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起始剂量25 mg,2次/d;接受过ACEI或ARB治疗的患者需停药36 h进行药物洗脱,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后每周电话随访血压情况,密切检测不良反应,治疗6个月后评估相关指标。 结果 治疗6个月后,沙库巴曲缬沙坦显著改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MHFQL)等指标(均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收缩压(90~100)mmHg的心衰患者持续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滴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且改善程度优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HFrEF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100 mg,2次/d),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1次/d)。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GLS)、径向和圆周应变(GCS)。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记录6 min步行试验(6MWT)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2组连续治疗观察随访12个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LVEF、LVEDV、LVES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LVEF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后GLS、GCS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GLS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T-proBNP、sST2和6MWT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988.8±492.9)ng/L vs(2773.5±692.0)ng/L,(0.3±0.1)μg/L vs(0.4±0.1)μg/L,(354.5±62.3)m vs(300.6±55.1)m,P0.05]。治疗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5.0%vs 47.5%,P=0.036)。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改善老年HFrEF患者左心功能和左心室重构,减少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第3个月的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变化。方法: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173例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老年HFr EF患者,其中男性131例(75.7%),平均年龄为(69.5±7.2)岁。对纳入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主要观察终点是出院后第3个月的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包括LVEF、LVEDD、LVESD、LAD、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相比于入院时的心功能,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第3个月的LVEF明显提高(45.9%vs.37.5%,P<0.01),而LVEDD(56.5 vs.60.2mm,P<0.01)、LVESD(42.5vs.47.6mm,P<0.01)、LAD(49.1 vs.53.0mm,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111.3 vs.125.5g/m2,P<0.01)均明显降低。在亚组分析中,男性和NHY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钙离子拮抗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老年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氨氯地平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氨氯地平治疗)和联合治疗组(62例,在氨氯地平组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内皮素(ET)及血脂水平,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氨氯地平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143.57±3.14)mmHg比(131.73±3.42)mmHg]、舒张压[(82.17±3.26)mmHg比(76.51±3.27)mmHg]、CRP[(7.32±0.71)mg/L比(5.57±0.76)mg/L]、IL-6[(133.42±27.31)ng/L比(123.73±22.81)ng/L]、ET[(50.74±4.96)pg/L比(45.71±5.78)pg/L]、总胆固醇[(5.32±0.66)mmol/L比(4.12±0.52)mmol/L]、甘油三酯[(1.56±0.42)mmol/L比(1.21±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12±0.48)mmol/L比(2.43±0.43)mmol/L]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41±0.12)mmol/L比(1.55±0.17)mmol/L]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氨氯地平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77.4%比91.9%)显著升高,P=0.025。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钙离子拮抗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能有效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已经成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一线用药, 同时, 沙库巴曲缬沙坦也具有降压作用, 所以, 目前对于合并低血压的HFrEF(HFrEF-LSBP)患者能否从沙库巴曲缬沙坦中获益存在争议。该文对低血压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滴定的影响进行综述, 并提出了HFrEF-LSBP患者中滴定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策略,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容量状态变化及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84例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组48例和对照组36例。ARNI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接受单一的缬沙坦治疗。测量2组患者服药6个月后24小时尿量、利尿剂用量,检测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随访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变化,并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RNI组服药后与对照组比较,患者24小时尿量明显增多(P<0.01);NYHA分级明显改善(P=0.032)。ARNI组服药后与服药前比较,患者服用利尿剂剂量、BNP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24小时尿量明显增加(P<0.01)。(3)ARNI组服药后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环E峰与A峰比值(E/A)明显升高(P均<0.05),左房内径(LA)缩小(P<0.05);ARNI组服药后与服药前比较,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LA明显缩小(P均<0.01);SV、CO、E/A、LVEF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与单一使用缬沙坦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改善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慢性心衰患者的容量超负荷,优化容量管理措施,超声心动图证实了其对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同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相比,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否能够更好的改善射血分数保留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就诊的HFpEF患者42例,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心衰治疗指南推荐的最佳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100 mg,2/d。随访3月,观察患者NT-proBNP水平、纽约心功能分级及6 min步行试验改善情况,同时评估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随访3月,治疗组纽约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311.7±781.4)pg/ml vs.(6879.6±1033.5)pg/ml,P<0.001];治疗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显著优于对照组[(550.2±53.2)m vs.(394.2±62.8)m,P<0.001];治疗组共发生MACE事件3例,对照组共发生重点事件9例,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29)。其获益主要来源于因心衰再次住院率显著减少。结论同心衰治疗指南推荐的最佳药物治疗相比,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NT-proBNP水平,并显著减少患者因再次心衰住院的比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氢氯噻嗪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各种相关指示的变化.人选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试验各个阶段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结果在患者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三个时间点,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血压及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6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晨峰收缩压较缬沙坦+氢氯嚷嗪组明显降低[(22.6±8.8)mm Hg(1 mm Hg=0.133 kPa)比(26.3±13.7)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进行性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5±2.8)mm Hg比(10.2 ±2.2)mm Hg比(8.8±1.6)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2.5±2.5)mmHg比(10.7±2.2)mm Hg比(9.6±2.0)mm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白昼SBPV明显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2±3.0)mm Hg比(10.1±2.3)mm Hg比(8.4±1.9)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1.8±2.7)mm Hg比(10.4±1.9)mm Hg比(9.6±2.2)mm 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显著降低[(15.5±3.4)mm Hg比(13.0±3.5)mm Hg比(12.3±2.5)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 DBPV无显著性变化;缬沙坦+氨氯地平组第16周白昼S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8.4±1.9)mm Hg比(9.6 ±2.2)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第8周、第16周的24 h DBPV、白昼D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P <0.01~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27.3±13.6)μmol/L比(47.2±16.3)μmol/L比(69.5±18.9)μmol/L,P<0.01]、内皮素进行性降低[(45.3±8.0)ng/L比(37.4±3.9)ng/L比(34.2±4.4)ng/L,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33.5±13.9)μmol/L 比(49.7±21.9)μmol/L比(66.7 ±24.7)μmol/L,P<0.01]、内皮素显著降低[(46.6±10.4)ng/L比(37.0±5.4)ng/L比(36.1±8.2)ng/L,P<0.01].治疗第8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变异性的降幅与一氧化氮的升幅有相关性(r =0.401,P=0.02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能更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76例CHF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分为:NYHAⅡ级组20例,NYHAⅢ级组30例,NYHAIV级组26例,另选择40例心脏功能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CRP水平,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功能NYHAII~Ⅳ级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2.46±1.26)mg/ml比(5.33±1.07)mg/ml比(12.11±0.31)mg/ml比(19.12±1.35)mg/m1],LVEF[(0.65±0.13)比(0.46±0.15)比(0.40±0.12)比(0.35±0.20)]明显降低(P均〈0.01);直线相关分析提示CRP水平与NYHA分级数呈正相关(r=0.817,P〈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与NYHA分级数呈正相关,能反映心功能恶化程度,是判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26例,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p受体阻断药、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小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大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3服阿托伐他汀40mg/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脂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2周之后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s.CR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大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4.42±0.62)mmol/L孤(4.95±0.67)mmol/L,P〈0.01]、三酰甘油[(1.02±0.19)mmol/L诋(1.13±O.23)mmol/L,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5±0.46)mmol/L/)S.(2.64±0.33)mmo|/L,P〈0.01]及hs.CRP[(9.66±1.48)mg/L眠(10.59±3.32)mg/L,P〈O.01]浓度降低幅度更大,与小剂量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性反应.降低血清hs-CRP浓度,并且治疗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溶性ST2(s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慢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179例(HF组),其中NYHA心功能Ⅱ级60例、Ⅲ级67例、Ⅳ级52例。另入选同期入院治疗的冠心病心功能Ⅰ级患者49例(非HF组)为对照。比较两组及HF组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血清sST2和Gal-3水平,分析血清sST2和Gal-3水平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的评估价值。结果:与非HF组比较,HF组血清sST2[(103.07±45.87)ng/ml比(152.33±48.84)ng/ml]和Gal-3[(84.56±40.54)ng/ml比(119.58±46.86)ng/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Ⅲ级和Ⅳ级组Gal-3水平[(103.74±36.75)ng/ml比(123.56±51.48)ng/ml、(132.72±49.64)ng/ml]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sST2水平在不同心功能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36)。经ROC分析,sST2及Gal-3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H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P=0.001)和0.722(P=0.001)。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清Gal-3水平随心功能恶化而显著升高,sST2和Gal-3具备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漂浮导管和猪尾导管测量肺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一致性.方法 入选2018年9月21日至2018年11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疑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64例,比较漂浮导管和猪尾导管先后测量肺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 漂浮导管测量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8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1例,常规护理)和运动康复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疗程均为8周,随访12个月。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同时测定6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代谢当量(METs),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表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记录12个月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8周时LVEF、LVEDd、NYHA分级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运动康复组LVEF[(54.7±6.2)%比(65.4±8.7)%]、LVEDd[(49.6±8.3)mm比(40.2±9.3)mm]、NYHA分级[(2.7±0.8)级比(1.9±0.9)级]改善更显著(P〈0.05);6MWD[(122.7±9.2)m比(175.6±8.7)m]和METs[(5.8±1.8)比(8.4±2.4)]也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43.4±9.8)pg/ml比(31.7±8.9)pg/ml]明显降低(P〈0.05);运动康复组康复训练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2个月时,运动康复组MLH-FQ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8.9±7.9)分比(45.65=8.2)分,P〈0.053,因心衰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9.5%比24.4%,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长期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对收缩功能中间型心力衰竭(HFmrEF)的疗效。方法:100例HFmrE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和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两组均治疗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HR)、血脂、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血钾(K+)、血浆脑钠肽(BNP)、NYHA分级、舒张功能分级和LVEF,治疗1年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SBP、DBP、HR、血浆TC、LDL-C、FBG、BNP水平、NYHA分级和舒张功能分级均显著降低,LVEF和螺内酯组K+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1年后螺内酯组HR[(67.6±6.9)次/min比(61.1±5.5)次/min]、血浆LDL-C[(3.5±0.8)mmol/L比(2.8±0.6)mmol/L]、BNP水平[(491.4±295.5)ng/L比(360.5±226.6)ng/L]、NYHA分级[(2.0±0.7)级比(1.4±0.5)级]和舒张功能分级[(2.2±0.7)级比(1.4±0.5)级]降低更显著,K+水平[(4.2±0.7)mmol/L比(4.9±1.4)mmol/L]和LVEF[(46.1±3.8)%比(47.9±4.1)%]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治疗1年后,螺内酯组MACE发生率(26.0%比86.0%)和心衰住院率(14.0%比66.0%)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0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施加小剂量螺内酯可显著提高HFmrE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心衰患者后期住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