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建立全反式维甲酸(ATRA)软胶囊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μBondapakC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同时检测人血清中全反式及 13 -顺式维甲酸浓度。方法 :色谱柱 :μBondapakC18(3 9mm× 30 0mm) ,流动相 :甲醇 -醋酸铵缓冲液 (85∶15 ) ,流速 :0 8mL·min-1,紫外检测波长 :340nm ,柱温 :2 2℃ ,血清样品经乙醚 2次提取 ,按内标法定量 ,内标物选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结果 :全反式及 13-顺式维甲酸的线性范围分别在 0 8~ 112 0 μg·L-1和 0 82~ 1312 μg·L-1,最低检测浓度均为 0 6μg·L-1。全反式维甲酸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 98 86 %~ 10 5 2 % ,日内、日间精密度RSD为 0 84%~ 5 5 % ,13-顺式维甲酸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 10 1 6 %~ 10 1 8% ,日内、日间精密度RSD为 1 4%~ 5 7%。结论 :本方法灵敏、准确 ,样品处理简便易行 ,适用于全反式维甲酸的临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全反式维甲酸立体稳定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蓉  朱家壁 《药学学报》2000,35(12):921-923
目的 制备全反式维甲酸(RA)的立体稳定脂质体,初步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质。方法 用DSC、1HNMR、激光粒径测定仪研究其微观结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并用TEM拍摄。结果 制备的普通和立体稳定脂质体粒径分别约为0.35和0.42 μm,电镜下可观察到脂质体的立体稳定结构。结论 立体稳定脂质体中磷脂极性头部被吐温-80的聚氧乙烯基所覆盖,吐温-80掺入脂质膜,伸出的亲水性聚氧乙烯基提供了RA立体稳定脂质体的立体位阻。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游离维甲酸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用正丁醇-乙腈-正庚烷-磷酸盐混合溶液提取大鼠血浆中的全反式维甲酸,用HPLC定量检测。色谱柱:Hypersil C18(100nlm×2.1mm,3μm);流动相:60mmol·L^-1醋酸铵(pH4.5)溶液,内含78%甲醇,用前经0.22μm滤膜(Millipore,USA)过滤;流速:0.20mL·min^-1;检测波长:350nm;柱温:40℃。结果:全反式维甲酸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1~100ng·mL^-1,相关系数大于0.998;平均回收率大于94.9%;日内和日间的RSD分别小于6.8%和11.3%;全反式维甲酸平均保留时间为(7.09±0.04)min,总分析时间少于8.2min。结论:本法所需样本量低,预处理步骤简便,适用于临床大批量样本的检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工作之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前体脂质体,并测定前体脂质体中磷脂的过氧化值(POV)。方法:采用山梨醇为固化载体,改良旋转蒸发-载体吸附法制备ATRA前体脂质体。水化后,采用微柱离心法测定全反式维甲酸脂质体的包封率。以丙二醛(MDA)法测定磷脂的过氧化值来表示在制备全反式维甲酸前体脂质体过程中磷脂的过氧化程度。结果:ATRA前体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4.98%。制备前后磷脂的过氧化值分别为0.080和0.08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适合实验室范围制备前体脂质体。且在制备前后,磷脂的过氧化值差为0.009,说明磷脂在制备过程中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全反式维甲酸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维甲酸前体脂质体,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乙醇注入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前体脂质体;微柱离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并进一步对其粒径、Zeta电位、血浆释放率及乙醇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所制备的前体脂质体包封率为95.2%,Zeta电位为-(28.4±17.5)mV,粒径为(170±29)nm,乙醇残留量为3.98%。结论:乙醇注入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的维甲酸前体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径均匀,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
周建中 《中国医药》2006,1(12):766-767
全反式维甲酸(ATRA)综合征简称为维甲酸综合征(retinoic acidsyndrome,RAS),是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时发生的最严重并发症。熟悉RAS的诊治及预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全反式维甲酸与全反式维甲酸微囊在体内的释放过程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标准曲线.结果 5只家兔在1次口服20mg的裸氏全反式维甲酸后,药物在血浆中达到高峰浓度时间(Tpeak)约为1 h,峰浓度(Cpmax)为0.081 μg/mL,血浆清除半衰期(t...  相似文献   

9.
全反式维甲酸在恶性肿瘤细胞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上世纪末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由于其对肿瘤细胞显著的诱导分化作用,激发了人们将其应用于实体瘤的兴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全反式维甲酸应用于除血液系统肿瘤外的其他实体瘤细胞的分化诱导治疗,本文就全反式维甲酸在恶性肿瘤细胞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张克琴  吴澄 《江苏医药》1999,25(1):54-54
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已应用多年,且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我院1993年至1997年应用ATRA治疗6例APL,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6例APL均为初治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3~13岁。临床表现:起病10~30天住院,6例病儿均有发热、面黄、出血,5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肝脾肿大,l例眼眶球结膜出血。实验室检查:红细胞1.47~2.90X10“几,白细胞1.8~49.IX10‘凡,中性0.1~046,淋巴0.02~0.6,原幼稚粒细胞0.41~0.76。骨髓像:表现粒系增生极度活跃,早幼粒细胞45%~83%,4例为…  相似文献   

12.
郭明  田桂英 《河北医药》1997,19(3):161-162
我院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主的药物治疗6例因服用乙双吗啉或乙亚胺而导致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报道如下。 1 病例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6例APL系我院于1991年1月~1996年11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全部病例经临床、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而确诊。包括M_(3u)4例,M_(3b)2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9~66岁,平均42.5岁,6例均有银屑病病史,自2~20年不等,平均7.5年。其间曾间断服用乙双吗啉或乙亚胺治疗。其中1例在2年中累积服用乙亚胺约30g,另外5例服用乙双吗啉者除1例服药总量不详外,4例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全反式维甲酸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反式维甲酸缓释制剂主要有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微球、聚L-丙交酯(PLLA)和聚乙二醇(PEG)-PLLA镶嵌共聚物(PLE)微球、微乳液、脂质体、混悬剂、环糊精包合物、核-壳型毫微粒、醇溶朊毫微粒等。结论:全面了解全反式维甲酸缓释制剂为有效降低耐药性、减少给药次数、减轻不良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陶文 《药学进展》1998,22(4):247-24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的临床规律、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59例初发APL患者行ATRA治疗过程中,发生与不发生白细胞增高与RAS的关系、临床特征及RAS的治疗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59例APL患者在ATRA治疗后,WBC>20.0×10  相似文献   

16.
口服全反式维甲酸引起肌肉疼痛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所引起的5例肌肉疼痛,其发生率为25%,在减量或加用强的松后症状逐渐消失,不必停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1992~2000年,在我院住院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7例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如何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降低治疗中的死亡率。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1992~2000年本院住院病例,经临床、实验室、骨髓形态学检查确诊为APL,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以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998年第2版为准。17例中初治16例,复治1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1-60岁,中位数年龄32岁。病程:初治16例2-3个月,复治1例5个月。1.2 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入院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头晕、乏力15例,发热10…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LD-ATRA)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4例,取得2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的疗效,认为该法是用量小,见效快,副作用轻,无产生高白细胞综合征之虑,LD-ATRA治疗PRCA的机理可能是促使停滞在原始红系祖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起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俊和  王明训 《天津医药》1995,23(5):279-281
通过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5例长期随访,发现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与化疗交替持续治疗者,1年存活率94%,2年存活率76.5%,3年为70.6%,30个月后呈平坦期,最长1生存期已超过6年,单用全反式维甲酸持续治疗者,1年存活率50%,2年存活率37.5%,认为维持治疗时间为3年为宜,复发者的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单用维甲酸效果不佳,同时认为重体力劳动和强烈精神刺激可能是导致复发的诱因  相似文献   

20.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参碱脂质体含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苦参碱脂质体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NH2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钠(82∶18),流速为1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15 nm.结果:在本色谱条件下苦参碱与辅料及溶剂峰分离良好,苦参碱在60~14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n=5),回收率在99.2%~100.8%之间,日内RSD及日间RSD均小于2%(n=5).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可用于苦参碱脂质体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