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MPS)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上消化道病变65例行MPS检查。结果:MPS诊断准确率95.4%(62/65);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84.6%(33/39),纵隔受侵诊断准确率52.9%(9/17),对纵隔内远处转移的淋巴结匀未探及。结论:MPS能分辨消化道壁层次结构,对了解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及肿瘤浸润消化道壁深度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但对一些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纵隔转移等的诊断仍需结合活检及CT、MRI。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的误诊原因。方法63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经随访证实。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评价CT对这些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63例患者中,肾癌42例,肾孟癌3例,肾转移癌1例;肾囊肿7例,肾错构瘤5例,肾脓肿3例,肾血肿2例。CT对肾脏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4.8%(39/46),其中肾癌误诊5例,肾盂癌误诊1例,肾脏转移瘤误诊1例。CT对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6.5%(13/17),其中肾脓肿误诊2例,肾脏慢性血肿误诊2例。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2.5%(52/63)。CT共误诊11例,误诊的原因有:病变体积较小误诊3例,CT表现不典型误诊4例,两者均有2例,过分强调CT征象,未密切结合病史误诊2例。结论CT可用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病变体积较小,病变强化特征不典型、未密切结合病史是CT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方法 对37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盆腔轴位T1WI、T2WI及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2WI-fs扫描,对宫颈癌MRI的特点及周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37例病灶均表现为宫颈肿块,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不均.27例伴有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 低场MRI可直接显示肿瘤信息且分期准确率高,为宫颈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磁共振(MRI)水成像技术对直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对本院34例临床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应用磁共振(MRI)水成像技术检查。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4例直肠癌患者均能显示原发病灶。34倒手术病理诊断T1、T2、T3、T4期肿瘤中。MRI水成像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67%(2/3),77%(10/13),87%(13/15),100%(3/3),总准确率为82%(28/34)。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9%(18/26)、63%(5/8)、68%(23/34),对邻近组织脏器浸润、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32/34)、97%(33/34)。结论:MRI水成像对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有较大价值,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肿瘤在肠壁的浸润深度及盆腔内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部占位性病变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及对周围各组织解剖结构的压迫,侵犯情况对于病变组织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判断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占位病变进行影像分析,19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IP多平面重建,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分别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程度、位置、与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的关系等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结果:咽旁间隙向内受压,移位7例,其中6例为腮腺混合瘤,1例为咽旁间隙内淋巴瘤。颈动脉鞘受压,变窄伴咽旁间隙向反方向受压或移位5例。其中1例副神经节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颈动脉鞘不规则扩大变形,颈动脉分叉扩大1例,为颈动脉体瘤。咽旁间隙受侵,变形,向外移位伴鼻咽腔受侵7例,3例为鼻咽癌,4例为淋巴结转移。结论:颈深部占位性病变,除自身大小、密度、形态、位置等因素外,通过观察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的相应变化情况,可对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诊断,尤其在肿块位置较深,较大的情况下,结合多平面重建和MRI的矢冠状位扫描,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5%左右。依据病变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强化程度等情况可进行鉴别诊断,甚至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MRI资料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前列腺癌对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的MRI征象。结果32例中,MRI显示包膜侵犯19例,神经血管束(NVB)侵犯20例;精囊侵犯23例;周围脂肪受侵8例;侵及周边静脉丛10例;侵及闭孔内肌、提肛肌5例;侵及膀胱、后尿道及直肠前壁10例;淋巴结转移21例;骨转移19例。表明MRI是评价前列腺癌对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的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和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年女性盆腔内囊性为主占位病变(main cystic occupying lesions, MCOLs)的3.0T DCE-MRI误诊原因及不同影像特征。方法 连续收集我院成人女性盆腔内MCOLs中MRI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不符患者45例。磁共振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产3.0T MRI Verio,行磁共振平扫(T1WI横断位,T2WI及压脂T2WI横断位、T2WI冠状位,DWI)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对照,分析盆腔内MCOLs的MRI误诊原因及影像特征和可能的鉴别点。结果 45例DCE-MRI误诊病例中,因定位错误引起的误诊占15.6%(7/45);定位准确,但对病变MRI征象认识不足引起的MRI误诊占84.4%(38/45)。其中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误诊26例(57.8%),良恶性定性误诊8例(17.8%)。本组误诊病例病变体积多较大,平均(8.3±3.3)cm,与卵巢及附件区关系密切。MRI误诊的主要影响的因素包括病变的大小、病变的信号变化、囊内分隔、囊壁及壁结节的形态及强化特点、病变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等。 结论 DCE-MRI误诊女性盆腔内MCOLs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正确认识MCOLs的MRI影像特征及周围结构变化有助于提高磁共振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对胆总管下段梗阻的MRI检查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 选择经手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病理学确诊的胆总管下段梗阻患者246例,均行常规序列、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良、恶性病变分为两组,良性病变组177例和恶性病变组69例。对其中51例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良性梗阻MRI诊断准确率80.8%(143例),误漏诊率19.2%(34例),误诊为其他良性病变27例,误诊为其他恶性病变3例,漏诊4例;恶性梗阻MRI诊断准确率75.4%(52例),误漏诊率24.6%(17例),误诊为其他恶性病变11例,误诊为其他良性病变5例,漏诊1例。总误漏诊51例。结论 MRI对胆总管下段梗阻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良性组稍高于恶性组,误漏诊原因与病变过小、各种因素干扰、影像特征分析不到位、罕少见病例认识不足、忽略合并的其他病变、缺乏典型征象等相关。诊断医师需总结经验、与临床紧密结合,部分结果仍需依赖手术、ERCP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肿大淋巴结的血流充盈状况,旨在获得反应型、恶性肿瘤转移侵润型以及恶性淋巴瘤(含霍奇金与非霍奇金)之淋巴结不同的血流充盈特征。方法记录374个淋巴结血流充盈方式,分为5种形式的血流充盈区域(结门区、中央区、结周边区、结周边+门区、结周边+中央区),血流充盈量,即以彩色血流显示多少分为0~Ⅲ级;以及血流频谱PI,RI的特点,进行列表分析和样本均数分析。结果可显示血流充盈为反应性淋巴结106/121(87.6%),转移侵润损害147/201(73.1%),恶性淋巴瘤42/52(80.8%),前者以Ⅰ~Ⅲ级淋巴门充盈为主(92.4%),而后两者以淋巴中央充盈、周边充盈和混合充盈(分别为93.2%和97.0%)为主。PW显示转移侵润损害淋巴结PI〈1,RI〈0.60。结论在区别肿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淋巴结的血流充盈分类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王振军 《中国热带医学》2006,6(5):824-824,769
目的分析甲状腺占位痛变的CT表现,探讨甲状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方法42例甲状腺良、恶性占位病变均经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甲状腺腺瘤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倒,甲状腺癌18例。结果甲状腺腺瘤平扫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18例中13例显示瘤内强化结节及周边强化环,周围脂肪间隙清晰;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痛灶局限,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甲状腺癌平扫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56%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痛变中8例出现囊性变伴有囊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甲状腺癌出现细颗粒状钙化(39%)明显高于良性痛变(8%)。结论CT对甲状腺占住痛变的臣、恶性鉴别诊断,应从痛变边缘、密度、有无颈淋巴结肿大、周围组织是否受侵及瘤内钙化等5个方面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