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房颤动 (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严重的并发症在于容易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 ,导致体循环栓塞。近年的研究显示 :非瓣膜性Af(NVAf)发生脑卒中每年约 5 % ,比窦性心律者高5 .6倍。采取有效手段评估Af患者 (尤其是NVAf患者 )的栓塞危险性 ,从而区分高危人群以指导抗凝治疗 ,无论是对于减少栓塞事件还是对于减少抗凝剂引起的出血不良反应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血栓分子标志物以其敏感性高、检测方法简单灵活、费用少的特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 ,并逐渐应用于NVAf血栓栓塞危险性的评估。1 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分类1 .1…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相关性血栓栓塞与炎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发病因素除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成分异常有关外,还与炎症密切相关。文章就心房颤动相关性血栓栓塞的炎症表现以及炎症指标与血栓栓塞前的高凝状态、临床高危因素、超声心动图异常和有关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发病因素除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成分异常有关外,还与炎症密切相关。文章就心房颤动相关性血栓栓塞的炎症表现以及炎症指标与血栓栓塞前的高凝状态、临床高危因素、超声心动图异常和有关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非风湿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性及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风湿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性及抗凝治疗研究进展宁波市解放军113院陈振云综述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陈新审校目前已公认风心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伴发心房颤动(AF)时血栓栓塞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能预防栓塞并发症、降低危险性。但对非风湿性AF并发栓塞...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并且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的流行病学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血栓栓塞的血液学改变、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心房颤动(Af)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对连续收住院的438例Af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149例并发血栓栓塞(34.0%)。年龄≥60岁者40.0%并发栓塞,<60岁者则为19.5%(P<0.005);持续性Af者43.3%并发栓塞,阵发性Af者则为16.9%(P<0.005);f波为粗波者73.O%并发栓塞,细波者则为19.0%(P<0.005)。栓塞组平均左房内径(LAD)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分别为:4.44±0.52cm和4.38±0.78g/L;无栓塞组则分别为3.55±0.44cm和3.62±0.56g/L(P<0.01).Af并发栓塞组的基础心脏病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结果表明,年龄增大、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Af、f波振幅与LAD增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等6项指标是Af病人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预防心房颤动病人血栓栓塞的新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就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措施一联用抗血小板制剂、抗凝新药ximelagatran和经皮左心耳导管堵闭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及内皮功能改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血小板活化和内皮损伤,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慢性房颤患(35例)、无房颤组(19例)和正常对照组(17例)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lycoprotein Ⅱb/Ⅲa complex,GPⅡb/Ⅲa)和糖蛋白Ib(glycoproteinIb,GPIb)水平。房颤患又根据是否服阿司匹林分为二组:房颤1组(17例)为未服阿司匹林,房颤2组(18例)为服阿司匹林。此外,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结果:慢性房颤患血小板表面活化GPⅡb/Ⅲa水平显升高(P<0.05),GP Ib的水平显降低(P<0.05)。此外房颤患MPV及vWF水平也显高于心脏病无房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以上指标在房颤1组和房颤2组之间的差异无显性(P>0.05)。vWF水平高于正常的房颤患活化GPⅡb/Ⅲa水平更高(P<0.05)。结论:房颤患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加和内皮细胞受损,这些异常可能与记颤患心房内血栓形成相关。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血小板膜糖蛋白以及vWF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预防和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F的血栓栓塞(简称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AF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故栓塞的预防是AF治疗的重要目标。复律并维持窦律可消除由AF所致的栓塞,有条件者应积极争取复律。但仍有较大比率的患者无法复律或维持窦律,仅能以控制心室率的方法作为AF的长期维持治疗。AF时有效控制心室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症状,但并不能消除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据统计,AF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为0.55%~20%不等,概与观察人群、病因及年龄不同有关。通常趋势是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可达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f波特点在评估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5例非瓣膜性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无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描记心电图V1导联;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D-二聚体(DD)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①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事件组,f波振幅明显小于无事件组.事件组血浆GMP-140水平、DD及AT-Ⅲ活性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f波振幅与年龄呈负相关(r=-0.41,P<0.05),与f-f间期呈正相关(r=0.28,P<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波振幅是非瓣膜性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电图f波特点有助于评估持续性非瓣膜性Af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肽(BNP)、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及有明确外周动脉血栓栓塞(脑栓塞)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共22例为血栓组,经TEE检查未发现血栓且无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20例为房颤组,另选取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例为无房颤组。用ELISA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D-二聚体与BNP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NP与D-二聚体水平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BN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388,P<0.05)。结论:房颤患者BNP与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