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甘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甘草最佳剂量,如甘草发挥益气补中功效时,常治疗干燥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脘痛、胃下垂),早泄、痛经、哮喘等疾病,为5~60 g;清热解毒时,常治疗血尿、低热、痈疮、痤疮、外感咳嗽,为5~30 g;缓急止痛时,常治疗胃痛、颈椎病、痛经、不安腿综合征、热痉挛、强中症,为6~6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中益气常配伍党参、黄芪、白术等;清热解毒常配伍桔梗、黄芩、生地黄;缓急止痛常配伍白芍。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常用作缓急止痛之良方。本方药仅二味,方中白芍入肝经,平肝抑阳,养阴敛阴,柔肝止痛。《本草正义》曰:“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甘草入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用  相似文献   

3.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效。而临床应用,却多取其调和诸药之性,其它功能常被忽视。读《伤寒论》可知,汉代医家张仲景亦常用甘草,且时时用之为君,或与它药配伍共为主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甘草的各种功效。简述如下。(一)用于辛散解表剂中寓安内攘外之意。柯  相似文献   

4.
真人养脏汤在方剂学里均列在固涩剂中,但对该方的论述,多数医家认为以补虚为主。《方剂学》二版教材认为:“方中参、术、甘草益气健脾,合肉桂、肉豆蔻温中止泻,为方中主要部分。”《方剂学》四版教材则明确指出:“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为主药。”《历代名医良方注釋》进一步说:“方中党参、白术、甘草为君。”……那么,本方到底应该以何药为君呢? 大家都知道,君药在方中的意义“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四版教材)这也就是  相似文献   

5.
<正>甘草甘平,临床习用,生则微寒,能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炙则微温,能益气生津,缓和药性,缓急定痛。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突出了“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理论,这是来源于炙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中甘草的作用,却是如此。笔者经多年应用于循环系统的血行障碍,效果确切。兹就体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和《二续名医类案》中选取以下利为主证且处方中使用葛根的医案,经分析整理,得到结论,葛根多用于湿热下利和脾虚下利,且以湿热下利更为多用;葛根最常与黄芩、甘草、黄连、白术等配伍使用;葛根便用剂量范围为1.5~22.2 g,常用量依次为11.1 g、7.4 g和3.7 g;煨葛根较常使用。  相似文献   

7.
黄芪与人参配伍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  贾波 《国医论坛》2004,19(3):19-20
黄芪、人参皆有补气健脾之功,临床上二者常配伍应用。对这组药对的认识,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述。《本经逢源》谓黄芪“同人参则益气”,《本草品汇精要》则谓黄芪“合人参、甘草,退劳役发热”。笔者从文献整理出发,对二者配伍应用时存在的某些问题作如下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甘草药用价值高,配伍应用广泛,在中药方剂配伍中使用频率最高,被称为“国老” “众药之主”,特征活性成分以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甘草查尔酮等为主,其基于传统和现代药理学理论,在不同的配伍应用中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相应的功效。该文首先基于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传统药理,应用本草考证的方法对其配伍应用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可通过“补” “和” “调”在配伍中发挥相应功效,如配伍人参、白术等补药用于补益五脏是基于其强大的补虚作用,配伍芍药、附子等用于多种急症和痛症是基于其缓和药力、药性的作用,配伍大黄、芒硝用于降其烈性是基于其调和药性及机体的特性等。应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其现代药理配伍的应用规律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现代临床方剂常配伍甘草用于抗炎、保护心脑血管及神经、抗病毒、抗肿瘤,配伍麻黄、黄芩用于抗炎,配伍竹茹、丹参、枳实用于保护心脑血管,配伍麦冬、川芎用于保护神经等,同时确定了其特征性成分发挥相关作用的重要靶点为蛋白激酶B(Akt)1、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其中发挥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的重要特征通路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通路、环磷酸鸟苷(cGMP)/PKG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特征通路为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通路等,以期为甘草的合理配伍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思路,同时为广大中药复方的配伍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我拜读《浅谈甘草的临床应用》(见本刊1982年第二期)一文后,颇有同感。甘草用途甚广,若配伍适当,效果良好。可是,近因国内外某些学者片面强调其毒副反应,致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谈谈在儿科临床时应用甘草的体会。一、取其“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痱毒和脓肿。1965年夏,在山西巡回医疗期间,治疗不少疖肿和痱毒患儿,初期用一般清热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甘草具有益气通阳、清热解毒、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之功,于《伤寒论》中使用高达70次。生、炙甘草于体内的走行方向不同,生甘草偏于向下,炙甘草则向中心聚集。于剂量之中也有巧妙的运用,汤剂最大量用至4两,小至6铢,散剂仅为方寸匕,以补益通阳、缓急止痛为君药用量最重,发汗为佐使者则剂量最小。在配伍上,仲景以辛温发散药与甘草配伍辛甘化阳,以芍药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急症、脏腑实证、痰热湿热互结者皆不用甘草,但病位于中焦或虚实夹杂证者除外。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谓 :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 ,金疮 ,解毒。”说明甘草具有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之功能。仲景十分重视甘草的药用作用 ,在其《伤寒论》113方中 ,甘草就出现 70次 ,除甘草汤和桔梗汤中甘草生用外 ,其余 6 8方中甘草均为炙用 ,足可以看出仲景使用甘草范围之广 ,配伍之灵活。仲景对甘草作用的认识 ,远远超出了《本经》对甘草的运用。笔者试探析《伤寒论》中甘草的作用。1 补中益气 ,尤宜气虚挟热之证甘草性平入十二经 ,益气和中 ,益人体阴阳、营血、脏腑之气 ,故可用于治疗多种虚损不足之证。其补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alin.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的干燥根和根茎,性甘味平,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临床应用广泛,但“是药三分毒”,对其使用应以辨证及药性理论为依据,注意配伍禁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甘草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品性味甘,平。入肺、脾、胃三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气虚引起的体倦乏力,心悸怔忡,脉结代,气喘咳嗽,痈疽疮疡,咽喉肿痛,胃脘剧烈疼痛等症。  相似文献   

14.
入药 紫苏叶 紫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苏”,列为中品,为著名的发散风寒药.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腹痛胎动等.凡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常与生姜、防风、羌活配伍;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桔梗等;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枳壳等;偏于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  相似文献   

15.
旋复代赭石汤为仲景方。《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该方由旋复花、代赭石、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胃反呕吐等证。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则清阳上升,胃气降则浊气下降,一升一降而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本方以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以助脾升;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逆和胃以助胃降,升降配合,气机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中益气汤原载于《脾胃论》,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用于气虚发热头痛恶寒,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疟久痢及一切清阳下陷诸证。本方由黄芪、甘草、党参、当归、广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等药物组成[1]。共起“损者益之”“寒者温之”的作用。随着临床应...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中甘草炙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在临床上分生品和炮制品入药 ,中医认为 ,甘草“生用性凉 ,大泻热火消肿解毒 ,炙之则温 ,能健脾胃补中” ,即甘草生用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和烈性。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脉结代等症。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之一“炙甘草汤” ,以炙甘草为君药 ,治疗气血虚弱、脉结代、心悸动病症。近些年来的文献报道 ,现代中医临床医生也多以炙甘草汤为基础 ,随症加减治疗心…  相似文献   

18.
浅谈甘草的功效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味甘,生用偏寒、炙用偏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补益心脾、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泻火解毒、润肺止咳。甘草味甘益脾,凡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面黄肌瘦、食少便溏等,多用甘草,配党参、茯苓、白术等药,如《和剂局方》四君汤。若气虚血少,心阳不振所致心动悸、脉结代等,则须重用炙甘草为君药,以益气补中,化生气血,资脉之本源,如《伤寒论》炙甘草汤。气血两虚的其他病症,甘草亦用于气血双补方中,如《济生方》归脾汤、《正体类要》八珍汤等。  相似文献   

19.
正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吴谦的《医宗金鉴》卷五十一,具有健脾平肝、化痰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慢惊风脾虚肝旺风痰甚者。方系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合方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重在健脾益气渗湿;柴胡、白芍配伍一散一收,重在疏肝柔肝,敛阴合营;陈皮、半夏配伍降逆和胃气,半夏性辛散温燥、入脾胃经、和胃降  相似文献   

20.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二经,有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安脾止痛等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二药相配,名“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所创之酸甘化阴法,功擅敛津液、养阴血、柔肝舒挛、缓急止痛。原治伤寒误表伤阴所致的烦躁、咽干、挛急等症。在《伤寒论》112方中,二药相配达25方之多。足见仲景对该法之重视。叶天士承先启后,师法仲景,范于法而不囿于法,采其方而不执其方,随证变化,斟酌加味,扩大了二药配伍的治疗范围。《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此配伍,共达160余案,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