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术出血平均80ml,18例获10~4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植骨全部融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除1例出现术后植骨块移位外,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经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适合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为后突的椎间盘及椎体后缘骨刺压迫脊髓,引起的临床症状。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2例,均采用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全部随访1年以上,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髓核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颈椎前路用环锯法摘出有病变的椎间盘骨心,在骨心间剔除病变的髓核,置入人工髓核,再将此已置入人工髓核的椎间盘骨心植回到椎体间外事孔内。本组自1989年到1999年共施行35例,67个椎间盘,通过2-9年随访,结果 35例中一例外伤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术后手功能有进步。其余34例是脊髓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术后症状缓解,均属优良。随访X片上人工髓核可以保持椎间盘高度,但三年后X线片上有50%左右椎体前有骨痂,此椎节失去运动度,但患者仍满意。结论 颈椎人工髓核置换的疗效和流行的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疗效一样,手术时不用取髂骨,少一个切口,减少了病人痛苦,手术时间至少缩短半小时,故此手术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引起周围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造成颈椎管狭窄,压迫颈脊髓,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该病复杂,起病缓慢,脊髓受损后往往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治疗难度大,效果较差。早期的正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显著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脊柱退变性疾患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软突出,非颈椎病混合突出物) ,分后侧型和中央型。前者如同神经根型颈椎病压迫颈神经症状,后者如同脊髓型颈椎病压迫脊髓。对后者,行前路手术减压,似无争议;对后侧型压迫神经根者,在2 0世纪6 0年代,经脊髓造影证实后,保守治疗不愈者,行后路开窗,去除突出物,缓解神经根受压症状。2 0世纪80~90年代,则根据MRI诊断大部采用前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不愈者) ,减压虽彻底,但该椎间隙大多被植骨融合。近年来,有作者提出对压迫神经根的颈椎间盘软突出,后侧型和近中央型应用后路开窗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2 0 0 1…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易误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豪 《中国骨伤》2005,18(1):57-59
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后所形成的内容广泛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钩椎关节病等,文献中的颈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ey|opathy)、颈神经根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alopathy)在我国均属颈椎病的范畴。简易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管压迫性),专科分型(期)分为颈椎间盘症期(颈椎病)、骨源性颈椎病期、脊髓变性期。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变最严重的一类疾患。它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本研究1994年8月~2005年6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52例,其中15例采用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24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3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52例均获得随访,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职业人员因工作繁忙而长时问低头伏案,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及年轻化趋势[1,2].颈椎病常分为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源,主要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后,椎体间松动,半脱位,椎体缘、钩椎关节增生,产生骨赘(骨刺或骨嵴)或椎间盘破裂脱出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壁水肿,血管狭窄痉挛,脑缺血缺氧而引起各种症状[3].一般保守治疗大多为中医手法治疗.高压氧疗法可以很快提高脑部供氧而缓解症状.我科自2009-2010年就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分别采用高压氧结合中医手法及中医手法治疗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前组效果显著与后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分析与颈椎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83%(40例);18个患者的20例减压完整标本中,以颈椎盘突出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者14个占70%,以椎体后缘骨赘压迫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的5个占25%。颈椎间盘后缘有炎细胞浸润的占55%,1例退变的非突出的的颈椎间盘也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有炎细胞浸润的患者,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无炎细胞浸润者重(神经功能评分,P<0.01)。结论 除了突出的颈椎间盘和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压迫,退变突出的颈椎间盘产生的炎症反应在颈椎病的发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供应脊髓血管的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因其极大的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常遗留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而受到广大骨科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对近十年来在我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与病程、脊髓是否变性及术后是否行内固定的关系,为临床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哲  林列  曹根洪  吴建民 《中国骨伤》2009,22(5):394-395
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需同时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骨赘、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等压迫物,才能使脊髓和神经根得到有效减压,达到治疗目的。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我们采用颈椎前路扩大式开槽减压加自体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CSM)指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后缘骨赘、甚至黄韧带钙化压迫脊髓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症状。笔者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应用AO公司Zero-p颈椎cage手术治疗颈椎外伤伴脊髓型颈椎病20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10年2月,158例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入及椎间隙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15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JOA评分13~16分,平均13.6分,其中优135例,良23例.植骨在3~6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全组病例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高热、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甲基强的松龙在压迫较重的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4 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平均年龄 5 7岁 ,累及椎间隙数 3个 ,一期完成单个椎间盘切除和单一椎体次全切除术。术后观察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畸形矫正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应用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 ,融合率高 ,较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并发症少 ,神经功能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结论 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 ,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 ,可以兼顾减压需要和尽可能多地保留颈椎结构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型颈椎病常合并有颈椎管狭窄。为使前路手术治疗以脊髓型为主混合型颈椎病,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减压更有效,作者设计了前路广泛减压技术。采用无震动技术于受累椎体前方“开窗”,切除其后方骨赘,突出的椎间盘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充分扩大狭窄的椎管;切除增生肥大的钩椎关节以扩大椎间孔,切除横突孔的前内侧壁和束缚椎动脉的纤维组织以松解椎动脉;同时,自体髂骨块嵌入植骨于手术骨窗中。1987年以来,手术治疗42例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X-Tube)行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颈椎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选择5例颈椎疾患行内窥镜下(X-Tube)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颈椎内固定手术,包括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结果5例患者均获良好固定及融合,手术时间1.5~2h,手术出血约100~200ml,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明显,未见并发症。结论内窥镜下(X-Tube)行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颈椎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切口微创美观,适于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份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Ye TW  Jia LS  Chen XS  Yuan W  Zhou XH  Song D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19-821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和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至2005年63例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患者的X线片和MRI表现,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及椎间不稳,早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早期手术治疗54例,早期颈托和(或)石膏颈围保守治疗9例。结果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1个月,平均16个月。8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2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39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31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保守治疗4~6周后存在颈椎不稳而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2例长期颈部疼痛,1例伤后3年出现脊髓压迫症而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论MRI检查是颈椎间盘和纵韧带损伤的最佳诊断手段,早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与纵韧带损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单个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单个间隙减压(选择性减压)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31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于影像学上压迫较重的节段选择单椎体次全切除及上下椎间盘切除,压迫较轻的节段行单间隙减压。结果31例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提高,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dom临床效果分级,优良率85%。结论选择性节段减压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术后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了融合,手术节段高度无明显丢失,恢复的颈椎生理曲度无丢失,恢复了颈椎稳定性,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满意.此手术是目前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8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首先俯卧位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钢板螺钉内固定,再改仰卧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6例患者四肢麻木症状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P<0.05);8例四肢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