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中经络治法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取督脉、足太阴经、手厥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中脏腑闭证治法启闭开窍.取督脉、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并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脱证治法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不计壮数,至脉证回复;后遗症治法疏通经络,矫偏舒筋,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患侧,也有病程较久者,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推拿治疗中风,以中经络及中脏腑的恢复期为主.  相似文献   

2.
史静卉  蔡忠云  龚利 《中医学报》2016,(11):1819-1822
目的:观察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三位一体疗法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康复锻炼治疗(P0.05),而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步态周期、步速、患侧步长、健侧步长、双支撑相、健肢摆动相、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健侧踝关节等多项参数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及健肢摆动相3项参数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能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肌张力、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肩髃、臂臑、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等穴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肢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2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P0.05),且治疗组对上肢肌张力(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张力和改善患侧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透刺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透刺组采用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结果:透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透刺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0.26%,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透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Bobath疗法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双侧上肢都以阳明经穴为主,健侧下肢取穴仍以阳明经穴为主,患侧下肢则通过刺激拮抗肌上的穴位,治疗前后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疗效,但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康复训练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针结合埋线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单独体针治疗.方法:将5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体针组(23例)和体针结合埋线组(27例).单纯体针组仅在患侧进行电针治疗,体针结合埋线组在某些穴位上埋线余穴针刺.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改善上肢肌力方面的疗效.结果:体针结合埋线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单纯体针组为86.96%(P<0.05).结论:体针结合埋线在改善患者上肢肌力方面的疗效更为确切,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电针神经刺激点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神经刺激点治疗中风弛缓性瘫痪,对患肢弛缓麻痹程度、运动功能(包括关节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7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电针神经刺激点,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30次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上肢67.14%,下肢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上肢44.78%,下肢59.7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运动功能、起效时间的疗效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神经刺激点,能快速改善患肢弛缓麻痹程度,恢复其运动功能,比常规体针治疗取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经验穴是本人在临床上发现治疗偏瘫的两个有效穴位,即上瘫穴与下瘫穴。阴阳穴透刺是在针灸时取属阳经的穴位和属阴经的穴位透刺。笔者以其治疗中风后遗症50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该病时是以调整阴阳为旨要,意在使人体阴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因而具有取穴少,疗效高之优点。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本病,应根据病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用电针、温针、正治、反治、正反两治。从临床看,电针疗效较好。取穴与手法:正治取患侧太阳、丝竹空、四白、下关、地仓透颊车、医风;人中、承浆备用。反治取健侧太阳、丝竹空、四白、医风、下关、地仓透颊车;患侧合谷轻刺,健侧合谷重刺。正反两治取取双侧太阳、丝竹空、四白、下关、医风、地仓透颊车、合谷;健侧重刺,患侧轻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取偏瘫侧经穴行传统针刺治疗,试验组取双侧MS6、MS7行透穴治疗,1次/d,共3周.采用Berg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试验组:16.24±11.52 vs.33.61±14.10 (P<0.01);对照组:16.59±11.87 vs.26.32±15.20 (P<0.01)],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61±14.10 vs.26.32±15.20 (P<0.05)];治疗后2组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试验组:32.27±15.37 vs.62.88±22.43 (P<0.01);对照组:30.15±13.68 vs.51.62±22.35 (P<0.01)],而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2.88±22.43 vs.51.62±22.35 (P<0.05)].结论:中风早期头穴透刺在促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联院针灸科,用头针通电并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00例,治愈28例(7%),显效256例(64%,)好转116例(29%)。治疗方法:选百阳穴(百会至太阳)。刺法是从百会穴斜向太阳穴,沿骨膜用力深训。并酉己以经穴、郄穴(交替使用),一般  相似文献   

12.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眼针疗法治疗,取患侧的上、下焦区,眶外刺法,轻刮针柄,得气后留针30 min.对照组取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八风;面瘫取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5次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腰肌扭伤10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方法:令患者全身自然放松,上体略向前倾,小腹稍向内收,下肢微向下曲扶物而站,取其健侧后溪穴(患侧亦效),快速进针刺入1—1.5寸时,患者大多有较强的麻木酸胀等针感;再取其患侧手穴的腰腿点(健侧亦效),针尖呈倒八字形刺入0.2—0.3寸时,寻找较强局部放射的酸胀针感。医者随即取其双手(健侧后溪穴、患侧腰腿点)各穴,用重捻转、轻提插的强刺激手法行针,并让患者强力而自由的由慢到快地活动患部,由小到大范围地侧转腰部(可左旋转36次,再右旋转36次),每活动三分钟后稍休息片刻,然后再继续  相似文献   

14.
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腹针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6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体针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透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透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0例疗效观察徐永豪1王涛2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本文应用透刺法和传统法治疗该类患者40例,现就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血管意外,且有不同程度肌张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阴阳经穴对刺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阴阳经穴对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型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价两组评分。结果:观察组肢体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配合针刺缺盆穴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配合针刺缺盆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15次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为75.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镇痛时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刺络拔罐配合针刺缺盆穴能快速减轻疼痛,改善上肢循环,恢复上肢感觉,比常规体针治疗取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般资料5 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 :男4 1例 ,女 9例 ;年龄最小 30岁 ,最大 71岁 ,平均年龄4 9 5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2个月 ,平均病程2 74年 ;CT或MRI示 :出血性脑血管病 2 3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 2 7例 ;左侧偏瘫 30例 ,右侧偏瘫 2 0例。2 治疗方法2 .1 针刺取穴上肢瘫痪 :取颈椎及胸椎椎间穴 ,浅刺法 ,从第四颈椎开始向下 ,取椎间穴连刺 4~ 5针 ,进针 7分许。以上椎间穴轮流交替使用为主穴 ,配穴为患侧的肩骨禺、肩、曲池、合谷、少海。下肢瘫痪 :取腰椎 1~ 5节的夹脊穴 ,进针 7分深 ,取腰椎及骶椎关节…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以头穴、体穴并用,阴阳经同取,健瘫侧交替方法,观察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并进行机理研究。方法:选择脑梗死病程5天内,具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取患肢对侧头穴运动区中2/5、感觉区中2/5,健瘫侧肩髑、曲池、外关、合谷、极泉、尺泽、内关、大陵隔日交替针刺,加电针刺激,治疗1个月。结果:观察组Fugl-Meyer积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其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此针刺疗法在降低内皮素、调节血栓素A2与前列环素PGI2平衡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脑梗塞的病理环节,改善脑供血,保护脑细胞,从而较好地解决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王二争  夏清  董赟  谢宗亮  孙培养 《安徽医学》2009,30(12):1397-1399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督脉配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对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芒针透刺督脉配合生物刺激反馈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