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经络、针灸效应及原理的深入研究做点工作,我们查阅了有关中医“心”的研究及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的研究文献,兹综述如下:1 对中医“心”的研究(心气虚为例)经络现象是指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感觉传导、感觉异常现象以及各种可见的变经,其中最主要的是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各种方法(如脉冲电刺激、针刺、艾灸等)刺激穴位时,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而产生的感觉传导现象.循经感传过程伴有心电、肌电、脑  相似文献   

2.
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经络感传,元、明时代的许多针灸著作都强调针灸时要循经取穴,要气至病所,把掌握经络感传作为提高针刺疗效的积极手段。祖国医学认为:“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活”。这些论述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到证实。一致认为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感传好者镇痛效果良好。然而,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也是否如此呢?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多数单位认  相似文献   

3.
自1976年来我们在针灸临床和经络感传研究实践中发现另一种经络感传现象——隐型经络感传现象。这种感传现象指的是在“不敏感”的患者中,通过对井穴电脉冲刺激激发经气后,再叩击皮肤,可以发现在该井穴的经络路线上,患者有一种区别于其它非经部位的特殊的麻胀等传导感觉。  相似文献   

4.
循经感传是比较能够系统地反映人体经络的客观现象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其作了大量观察,已有较多的临床和实验资料给予肯定。当前,进一步地研究循经感传的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从而为揭示经络实质创造条件,应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内容。我们采用轻触、重压、艾灸及低频电脉冲等刺激,对循经感传显著者激发感传进行了比较观察,藉以为探讨循经感传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以来。我们在针灸门诊治疗中,通过循经取穴,采取不同的手法激发经气,出现经络感传现象,发现经络感传比较敏感者共20例,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循经感传现象即针刺某经穴,其针感沿中医古籍所记载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一种特殊现象。国内有关单位分别经过多年研究、观察,已证实此现象在我国病人和健康人群中是客观存在的。为观察坦桑尼亚黑种人是否也存在此种现象及其特征如何,笔者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莫辛比利医疗中心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同时,对104例门诊病人进行了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经络感传现象的普查和研究业已证明:经络敏感人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在人群中不仅存在着显性循经感传,而且还存在着一种隐性循经感传现象。那么不同类型或级别的经络感传在人群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呢?因此,作者以心包经为观察经进行了循经感传调查。  相似文献   

8.
7例面瘫患者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远端循经感传现象,我们以7例面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近10年来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针灸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位,按照经络的循行,选取了合谷、外关、内关、足三里、跗阳、阳交、太冲作为可能出现远端循经感传的穴位加以临床验证,结果出现了带有规律性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9.
经络感传现象的肌电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灵枢、海论第三十三》早就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明确阐述了人体存在一个经络系统。在经络研究中,循经感传是经穴接受刺激时所出现的人的主观感觉。到目前为止,尚难从形态学方面找出人们在推理中所认为的,类似管道的经络结构。故为经络感传寻求客观指标就是十分重要的了。它可以借助这些指标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现象,并为揭示经络的实质开辟途径。近年来,不少单位在探讨经络感传的客观指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肌电作为经络感传现象客观指标的研究是其中之一。我们亦试图以肌电作为针刺出现感传现象的指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起 早在一九七九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以孟昭威教授为首的安徽、福建、陕西、辽宁四省十四经感传图谱协作组,在他们的“十四经感传线路的研究”论文中,根据循经感传路线观察的结果,认为“古经络图可能是一个经络示意图,在四肢部分大致可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我们本着“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程序,先后观察了90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有些实验只在一部份受试者身上进行)和一部分针灸临床病人,着重探讨了循经感传的规律以及与针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与针灸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应用传统的针刺手法和现代针具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刺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体,国内外对循经感传的报道和循经感传与临床研究,论述了循经感传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诱发睡眠现象的存在,说明循经感传不同于一般的感觉过程,而与神经中枢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经络中枢可能存在于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内,循经感传属于一种古老的感觉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是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临床事实,推断循经感传过程中能量传输载体可能是人体内广泛分布的胶原蛋白分子。应用量子生物学方法,建立胶原分子的孤子激发模型,获知分子链上有波速为0~15.5m/S的孤立波,以对称孤立波和非对称孤立波两种运动形式行进。把胶原分子激发能的孤立波运动及其对神经感受器的作用对应于循经感传,系统地解释了循经感传的发生机理,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区别、感传的可阻滞性以及其他的循经感传现象。这种解释符合循经感传已知的临床事实和实验结果,也符合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辩认人的真皮内环层小体被囊中胶原分子类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张柳青 《中医学报》2016,(8):1117-1119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本是一家学说,即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发展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经脉学阶段,这个阶段从发现循经感传导现象到形成以经脉循感线为基本架构。第2阶段是穴位的确定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从经脉循感线起点,到灸疗部位,经过炊灼孔窍,最终确定和形成穴位。从循经感传线路到穴位的确定和形成标志着经络学说从现象观察到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基本完备的经络学说体系,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第3阶段是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依据解剖的结果而形成血脉论。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淅,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经络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已为大量资料所证实,它在临床实践和针麻原理研究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而它的物质基础以及这种特殊刺激感进入高级中枢的途径是什么,亦为广大医务人员所关切。为进一步弄清脊髓与经络感传现象的关系,对探  相似文献   

17.
100例肩关节周围炎穴位注射后循经感传与疗效分析何汝益(川北医学院附院中医科)针刺腧穴治疗疾病出现循经感传已为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现象,本文笔者就取天宗穴作穴位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穴位注射后,出现“感传气至病所”时,疗效甚佳,这说明循经感传现象不仅是客...  相似文献   

18.
经脉循感线和穴位是一体的,经络是经气运行的通道,穴位是通道中的输气站点。经穴同源,先有循经感传的概念,然后才有穴位的概念。经络的发现与心身结合锻炼的练功者和经络敏感的人密切相关,穴位是从经脉循感传导路线发展而来的。经脉学是经络学说的基础,经脉循感传导路线是经络学说的基本架构,经脉学说虽然还没有穴位的名称,但经脉学已经包含有穴位的内容,只是当时还没有用穴位来命名而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甲皱微循环指标,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循经感传到达经络所属指端后,甲皱微循环管袢数增多、长度及袢顶宽度增加、微血流速度加快,与循经感传出现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小于0.05,0.05,0.01,0.001,提示,循经感传的形成,在外周必有其固定的生理过程.本研究为建立循经感传现象客观显示新方法及揭示经络实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收集了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一些文献,汇总了主要的观点并加以讨论,包括体液论、生命场论、缝隙连接观点、纤维状蛋白观点等等。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实质性研究的一个核心部分,循经感传机制的研究,是经络系统实质研究以及整个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基础。我们应该结合西医学的优势,多学科合作,调整思路方法,将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