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中原癌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规律,以探讨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12只;②SAH组:60只。SAH组又随机分为注血后1、3、5、7、10 d,共5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稳定的兔CVS模型,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分别观察兔基底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和JNK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测量管径的变化来判断CVS的严重程度。结果 SAH组的基底动脉出现相应的病理学改变,管腔狭窄呈急性期收缩和迟发性痉挛双相改变;SAH组的JNK表达升高,在第7天时达到高峰(P<0.01),第10天后表达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兔CVS模型的基底动脉中JNK的表达明显上调,呈现一定的时序性变化规律,与迟发性CVS的严重程度一致,在CV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中血浆白介素6(IL-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对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方法将72只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个大组,即正常组、SAH组和脑血疏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段取血清,采用ELISA测定兔血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血浆白介素-6(IL-6)含量,制作HE染色切片,计算基底动脉周长。结果与SAH组比较,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脑血疏组兔一般状态良好,血清中IL-6含量较低,而eNOS含量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通过降低IL-6,增加eNOS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2 w后向蛛网膜下腔2次注入自体动脉血,从而建立SCV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银杏达莫治疗组,其中假手术组不向蛛网膜下腔注血;治疗组大鼠静脉内应用银杏达莫,观察对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结果 发现SAH+银杏达莫组随着银杏达莫的应用,神经缺失症状逐渐好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天检测血流动力学发现各项指标见差异性明显,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P<0.01).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基底动脉后见应用银杏达莫的SAH+银杏达莫组大鼠病理改变较SAH组减轻.结论 银杏达莫对SCV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改善作用,防止基底动脉发生形态学改变,保护SCV后血管,对SAH后SCV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NOS、ICAM-1、TN-C和PGF2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血浆表达情况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假注血组(n=18)、SAH组(n=18)。假注血组及SAH组进一步按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7、11 d3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二次注血后在各个时间点采集实验动物血液标本,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及基底动脉,测定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应用RT-PCR分别观察eNOS、ICAM-1、TN-C和PGF2α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情况;应用ELISA检测eNOS、ICAM-1、TN-C和PGF2α在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SAH模型,基底动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SAH组与对照组和假注血组相比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少。RT-PCR及ELISA观察到ICAM-1、TN-C和PGF2α在SAH组高表达。而eNOS在SAH组中低表达,第7天表达水平最低。eNOS浓度降低,皮质神经元凋亡指数升高,ICAM-1、TN-C和PGF2α浓度升高,皮质神经元凋亡指数升高。结论 SAH后eNOS,ICAM-1,TN-C,PGF2α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发展的时相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NOS,ICAM-1,TN-C,PGF2α可能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龙琥醒脑颗粒对脑循环及颅内微环境的影响,对其调节脑痉挛血管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80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蛛网膜下腔出血+龙琥醒脑颗粒组(SAH+LH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对照组(SAH+Nimo组),每组20只。每组各选取10只分别进行微循环监测和微透析。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对基底动脉血管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检测脑循环血流;运用微透析法持续提取脑脊液,在线检验乳酸(Lac)、丙酮酸(Pyru)含量。结果SAH+LH组、SAH+Nimo组与SAH组在7d和14d时基底动脉血管壁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1),SAH+LH组与SAH+Nimo组较SAH组同期变薄;SAH组基底动脉血管腔横截面积较空白对照组同期明显减小(P<0.01),SAH+LH组较SAH+Nimo组、SAH组同期明显减小(P<0.01)。SAH+LH组脑血流量在14d时增加,但仍低于正常脑血流量。SAH+LH组脑脊液中Lac含量较SAH组在7d、14d时均较少(P<0.05);7d时SAH+LH组脑脊液中Pyru含量与SA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4d时则增多(P<0.05)。结论龙琥醒脑颗粒可以明显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其可能机制涉及通过改变脑循环及脑内微环境来达到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继发性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吕涛  陈铎  魏翔泰  关俊宏 《山东医药》2009,49(24):28-29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mRN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动脉壁中的动态表达。方法建立兔枕大池二次注血SAH动物模型,利用光电镜观察各实验组血管壁的结构,RT-PCR方法检测血管壁中PDGFmRNA的表达。结果SAH组血管壁发生结构性改变;SAH3d组基底动脉中PDGFm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SAH7d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AH后脑血管痉挛并非单纯的功能性血管平滑肌收缩,同时伴有血管壁的器质性病理性增殖改变。在SAH后早期PDGFmRNA转录增高,而在后期转录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枕大池的方法制SAH模型80只,通过动态检测血浆LPA浓度,观察SAH后伴CVS和不伴CVS大鼠的血浆LPA变化。结果SAH后CVS发病时间平均为7.3d;SAH后继发脑出血的大鼠血浆LPA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AH后死亡的大鼠血浆LPA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伴CVS的SAH组在发生CVS前1~3d血浆LPA浓度与不伴CVS的SA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LPA的动态检测有可能作为预测SAH后发生CVS的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r-MH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3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各15例,均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加用r-MHT治疗。行经颅多普勒(TCD)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首次TCD检查在发病48h内进行,并且每天重复一次直到发病第14天。结果亚低温组的脑血管痉挛(CVS)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第7天及第10天时亚低温组平均血流速度(VMCA)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脉动指数(PI)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MHT可以显著降低SAH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降低CVS发生的频率,缩短CVS持续时间,减弱CVS的强度,认为r-MHT治疗对防治CVS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对基底动脉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78只,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及罗格列酮组,每组2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在2次注血前后30min,罗格列酮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罗格列酮(3mg/kg,0.5mg/ml,二甲亚砜为溶剂),给予SAH组大鼠等体积的二甲亚砜;对照组经枕大池注入等量等渗盐水,腹腔注射等体积二甲亚砜。于造模后第5天取基底动脉标本,HE染色观察管径和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细胞间黏附因子γ(ICAM-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SAH组、罗格列酮组大鼠的基底动脉的横截面积分别为(555084±4630)、(32139±3239)、(459694±4465)μ㎡,直径分别为(2604±14)、(1954±12)、(2374±12)μm。ICAM-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5±0.2)、(4.7±0.7)、(2.5±0.6)个,MPO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9±0.3)、(17.9±2.6)、(6.5±1.3)个。TLR4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15±0.19、1.094±0.14、0.45±O.16。SAH组、罗格列酮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H组与罗格列酮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途径,减轻SAH后基底动脉的炎性反应,缓解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其对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诱发迟发性CVS。EPO注射剂量为1000IU/kg,1次/8h;对照组和SAH组均给予EPO的溶剂(含人血清蛋白2.5mg/ml、氯化钠352mmol/L及蒸馏水),以1ml/kg经腹腔注射,连续腹腔注射15次。造模后第5天处死动物,取基底动脉,采用HE染色测定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并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①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兔的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412±0.034)、(0.210±0.018)和(0.342±0.030)mm2。SAH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EPO治疗组与SAH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的NF-κB活性灰度值分别为:1.20±0.11、9.30±1.12和6.60±0.13,SAH组与对照组比较、EPO治疗组与对照组和SA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够缓解SAH后的迟发性CVS,并抑制SAH后血管中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蛛网膜下腔中脑动脉持续性狭窄的病理状态。CVS的发生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也常见于外伤性脑损伤后。CVS引起供血中断导致的脑组织不可逆损伤,是造成SAH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C反应蛋白在SAH及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9例急性SAH患者分为CVS组(9例)和非CVS(10)组,测量两组患者第3、7、14天的CRP。结果CVS组和非CVS组在发病后第3、7和14天的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CVS组在第7天的CRP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而非CVS组中CRP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明显低于第3天(P<0.01);CVS组在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的CRP水平也明显高于非CVS组同期水平(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CRP对于病情的监测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兔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肌钙蛋白(calponin)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SAH组,SAH组又分为第1、4、7、14天组,共5组,每组5只兔。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以血管造影检测兔基底动脉的血管直径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alponinmRNA表达变化。结果SAH组第1、4、7、14天组calponinmRNA表达分别为0.34±0.08,0.32±0.08,0.28±0.04和0.15±0.04;对照组calponinmRNA为0.37±0.02,与SAH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calponinmRNA在SAH后逐渐降低,可能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7例,分别于SAH后第1、3、7、10、14、21天抽取静脉血和脑脊液检测ET、IL-6、TNF-α的动态变化,同时TCD监测脑血管痉挛程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SAH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TNF-α、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继发性脑血管痉挛(CVS)患者以上指标较非CVS患者明显增高(P〈0.05)。认为通过测定ET、IL-6、TNF-α水平变化可以评价SAH后CVS发生的程度,推测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对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3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AH后1~14天患者血浆纤溶性明显增高;其中伴发脑血管痉挛(CVS)者出血第7天、14天血浆PAI-1活性均明显高于无CVS者;出血量多者血浆t-PA、PAI-1活性较高。提示血浆t-PA、PAI-1活性在SAH后呈动态变化,二者可能均参与SAH的发生、发展、其活性测定可望成为监测SAH、CVS及出血量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A)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干预作用.方法 取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0只大鼠.以上各组分别于第1次手术后7 d灌注处死,取基底动脉行HE染色,测量其内径周长和管壁厚度;TUNEL法检测BA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假手术组、SAH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管壁厚比较,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比较,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诱导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早期应用对SAH后引发的CVS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择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SAH患者67例为SAH组,另选同期住院的非SAH患者55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7、14及28天测定脑脊液中LPA的含量,又将SAH组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确诊后分为CVS组(21例)和无CVS组(46例)。结果SAH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AH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CVS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无CV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VS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结论SAH后7和14天脑脊液中LPA含量与CVS的发生明显关联。检测脑脊液中LPA含量对预测CVS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低钠血症与脑血管痉挛 (CV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80例SAH患者发病后每隔 2~ 3天的血清钠及经颅多普勒 (TCD)测定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SAH分级越高 ,越易出现低钠血症 (P <0 0 5 ) ;SAH后低钠血症组患者其CVS发生率及死亡恶化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 (P <0 0 5 ) ;一周内出现及严重的低钠血症CVS发生率及死亡恶化率更高 (P <0 0 5 ) ;低钠血症程度与CVS程度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SAH后出现的低钠血症与SAH分级及脑血管痉挛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预后恶化的指标 ,且一周内出现的、严重的低钠血症 ,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刺五加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大鼠SAH-DCVS动物模型,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刺五加对大鼠SAH-DCVS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TUNEL检测发现刺五加组在SAH后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和给药次数的增加,与同期单纯注血组比较海马、皮质、基底节区及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见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有明显的药物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亦发现刺五加组凋亡率明显降低,与相对应单纯注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刺五加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防治SAH-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