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以往的研究已发现血小板细胞骨架中肌动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糖蛋白Ⅱ_a-Ⅲ_b,并成功地在体外重组了“细胞膜-细胞骨架”结构,现进一步探讨其相互作用本质。研究结果表明F-肌动蛋白能与血小板细胞膜结合,但不能与完整血小板结合,且经Cytochalasin或Phelloidine处理而不影响F-肌动蛋白与膜结合。这说明血小板细胞膜中精蛋白Ⅱ_b-Ⅲ_b。的膜内外两侧在结合F-肌动蛋白的功  相似文献   

2.
将正常血小板与用胶原刺激的血小板的胞浆部分与膜部分进行SDS-聚丙酰胺凝胶电泳(PAGE),并测定各部分的肌动蛋白激活的肌球蛋白Mg~(2+)-ATPase活力(AM-Mg~(2+)-ATPase)后发现:正常血小板膜部分所连接的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分别占血小板中此两种蛋白总量的26.40%)和31.55%。血小板受胶原刺激后则分别变为87.83%和42.17%。胞浆中的AM-Mg~(2+)-ATPase活力从正常的1.43±1.37nmolPi/min(每毫克肌球蛋白)升高到刺激后的4.66±1.51nmol Pi/min(每毫克肌球蛋白)。这些结果表明;血小板的胶原受体被结合后,有大量肌球蛋白和较少量肌动蛋白连接到胞膜上。另一方面,胞浆中的AM-Mg~(2+)-ATPase活力也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可能与血小板的形态变化和功能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以前的研究显示人血小板中存在4种磷酸化程度不同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BP0、ABP1、ABP2和ABP3。电泳扫描结果表明:完全磷酸化的ABP3结合肌动蛋白能力最强,约为部分磷酸化的ABP(ABP1和ABP2)的2倍。ABP1和ABP2具有相似结合能力,而非磷酸化的ABP0几乎失去结合肌动蛋白的能力。利用电泳洗脱法我们分离到电泳纯的ABP及其他的钙依赖巯基蛋白酶(CDSP)分解产物,Mr190×10~3、90×10~8两个片段。氨基酸顺序分析结果显示ABP分子的N-端被封闭,190×10~3片段N-端的前1个氨基酸顺序为ATEKDLAE OAP,与人平滑肌细胞的细丝蛋白分子中T110片段相同。 以上结果提示:(1)cAMP调控蛋白激酶(PKA)和蛋白激酶G(PKC)的磷酸化对ABP结合肌动蛋白是必须的;(2)ABP结合肌动蛋白的能力随磷酸化程度增强而增加;(3)血小板和平滑肌细胞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可能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血小板在受到刺激时细胞骨架排列变化的机理,作者研究了在有钙与无钙缓冲液中,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BP)、α-辅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三者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无钙溶液中,α-辅肌动蛋白能增加ABP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在有钙条件下,则可减弱ABP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钙也能减弱与膜相连的细胞骨架成分的相互作用,因而增加了它们在含钙缓冲液中的溶解度。 根据这些结果,作者提出如下设想:在血小板活化时,胞浆内的Ca~(2+)浓度上升,可能通过减弱ABP、α-辅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微丝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细胞骨架短暂解聚。这种解聚过程有利于细胞骨架微丝的重组和伪足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p38激酶-HSP27信号通路对染料木黄酮诱导的细胞骨架肌动蛋白重组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染料木黄酮(12.5、25.0、50.0和100.0 μmol/L)体外孵育MDA-MB-435细胞24 h后,用免疫印迹法研究细胞内p38激酶和HSP27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同时分析肌动蛋白,HSP27其在细胞内定位的改变.结果:染料木黄酮处理24 h,胞浆中的G-肌动蛋白含量明显增多,而细胞骨架中的F-肌动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38激酶和HSP27的蛋白总量无明显改变,但二者磷酸化水平随着染料木黄酮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与此相应的是HSP27在胞浆中含量明显减少,在细胞骨架中含量明显增多.结论:p38激酶途径以及HSP27磷酸化/脱磷酸化过程可能介导染料木黄酮所致MDA-MB-435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  相似文献   

6.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可以调控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进而调控基于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骨架活动.近几年研究报道,长链MLCK与短链MLCK的异常表达在不同的炎症性疾病中多有发生,炎症相关因子能诱导MLCK表达升高.本文对MLCK在肺炎、血管损伤以及炎性肠病中的作用,及MLCK参与炎症性疾病的可能信号通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糖蛋白Ⅱ_b/Ⅲ_a受体与心血管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对血小板功能的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阿斯匹林的应用,虽然其抗血小板作用相当微弱;但在许多方面是有效的。最近证实,血小板糖蛋白Ⅱ_b/Ⅲ_a受体为血小板聚集的关键介质,在血小板对损伤血管起反应时作为局部靶位受到重视。本综述概述了糖蛋白正Ⅱ_b/Ⅲ_a(GPⅡ_b/Ⅲ_a)受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肌动蛋白磷酸化在溶血磷脂酸(LPA)致乳腺癌细胞(MDA-MB-231)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构及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10 μmol/L LPA孵育MDA-MB-231细胞4 h,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速度;用Western blot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骨架组分及胞浆组分中肌动蛋白的分布改变;用二维电泳法分离并比较细胞内骨架组分及胞浆组分中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的肌动蛋白含量.结果:10 μmol/L浓度的LPA可明显增加MDA-MB-231细胞迁移速度.LPA处理后细胞内F-肌动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而肌动蛋白总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此外,LPA处理还可明显升高细胞内胞浆组分中磷酸化的肌动蛋白量;在骨架组分中,肌动蛋白仅以磷酸化的形式存在,且含量在LPA刺激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LPA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及细胞骨架发生聚合,其作用可能与其改变细胞胞浆中肌动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标记亲和素-生物素-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检测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_b、Ⅱ_b、Ⅲ_a的方法,测定了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并就正常人与患者血小板洗涤前后膜糖蛋白水平的改变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洗涤后正常人与患者的三种GP之间无明显差异;洗涤前患者GP Ⅱ_b、Ⅲ_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洗涤前患者GP Ⅱ_b、Ⅲ_a水平明显低于洗涤后(P<0.01);正常人GP Ⅱ_b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阐明在ATP缺乏的兔近端小管(PT)中,自微绒毛内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上崩解的肌动蛋白是否与非肌动蛋白结合。方法:首先用DTSSP交联存在于ATP缺乏的Pr不溶组分中肌动蛋白和非肌动蛋白结合的方法,交联复合物进一步用二维电泳及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分析被交联的肌动蛋白复合物发现肌动蛋白与非肌动蛋白结合,而并非与绒毛蛋白结合。结论:本结果首次提示:在ATP缺乏的兔PT中,源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部分肌动蛋白是与非肌动蛋白相结合,而不与绒毛蛋白直接结合或以疏水性共聚体与核共存的。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儿脏器重量与胎儿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受精龄为13 ̄38周正常胎儿的心、脾重量及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的方法 ,并建立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方法应用缩窄门静脉主干1/2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制作犬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然后,实施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即行脾切除后,保留贲门周围血管、食管曲张静脉及迷走神经,从根部离断胃冠状静脉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胃静脉血管,使胃的静脉血流经门奇间的交通支血管进入体循环。将已形成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犬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于开腹后、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测量门静脉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3周末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犬模型均存活。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与开腹后相比,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F=7.386,q=3.503、3.121,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亦显著下降(F=8.026,q=3.661、3.240,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t=0.268~1.325,P>0.05)。结论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存活率高,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有助于研究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所作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的经验教训。方法:将本院28年来外科施行的93例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85例,发病年龄男15~56岁,平均36岁;女16~70岁,平均34岁。肿块大小为3~20厘米,16厘米以上占77.42%,病理诊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92例,双侧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1例。基础代谢率27%~73%,平均46.3%。心电图异常50例占53.76%。术后1例并发甲亢危象,1例并发甲低,房室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可靠,优于药物治疗,并发症少,术前准备要仔细充分,术中操作要细致,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甲低、甲亢危象,旁腺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冷冻时间(20s和3min)及不同方法保存的兔角膜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冷冻20s及3min,新鲜角膜组膨胀率(%)分别为29.45±1.9,49.74±1.6(P<0.05);冷冻保存组为31.65±0.8及54.67±2.7(P<0.05);干燥保存组为73.82±7.7及86.09±1.3(P<0.05)。干燥保存组角膜膨胀率与新鲜组及冷冻保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角膜组织镜片加工时,应考虑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冷冻时间所造成的不同膨胀率对其厚度的影响,从而减少镜片加工时的屈光度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