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氧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是治疗低氧血症,改善组织缺氧的有效措施。目前常用一次性双鼻氧管并采用"心形固定法"(即用双鼻氧气管对准双侧鼻孔,挂在两耳上沿颈前部,再用活扣收紧至舒适的长度)来实施氧疗。此固定方式虽合理牢固,但一些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需长期氧疗的患者易在耳上形成压疮,局部发红、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经鼻空肠双腔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记录两组置管前及置管后第7天、第14天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置管后第14天鼻空肠双腔管营养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经鼻胃管营养组;鼻空肠双腔管营养组的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鼻胃管营养组,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示鼻空肠双腔管营养组预后优于鼻胃管营养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推进法盲插螺旋鼻肠管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我科收治的重症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技术,观察组采用间歇推进法盲插螺旋鼻肠管技术。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血清营养学指标、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48h插管成功率93.02%高于对照组的61.90%(P<0.05)。观察组入院7d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RF)含量高于对照组,返流/误吸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结论间歇推进法盲插螺旋鼻肠管技术有助于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插管成功率,改善营养受损状况,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暴露部位,面部烧烫伤十分常见。特别是五官之首的鼻部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引起的疤痕挛缩,会导致鼻翼塌陷、鼻孔缩小,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常规的鼻部烧伤后康复锻炼,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又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次性鼻氧管能够支撑鼻翼,对烧伤后疤痕挛缩引起的鼻翼塌陷、鼻孔缩小有明显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求氧气装置(包括氧气筒及中心供氧装置)处于备用状态时,应将氧气出口处接头密封保护。以前一般采用橡胶引流管剪断后,将一端打折用胶膏固定封闭,另一端开放,并将索线系紧后挂于氧气装置上进行密封。另一种方法是用引流袋接头帽钻孔后,前者长时间使用后索线易断,且橡胶管用一段时间后也会破损;  相似文献   

6.
罗群  周文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826-3826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由于患者的病情变化,同一患者其给氧方式、途径会经常变换。氧管的处理,过去的做法是更换不同的氧管或更换接头,甚至剪断氧管,由此增加了医疗成本,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笔者根据I临床需要对普通鼻导管进行改进,设计一种可拆卸的鼻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头面颈部及呼吸道烧伤患者因进食障碍需要留置胃管,用传统的胃管固定法容易造成脱管或拔管。脱管或拔管后反复插管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护士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本院烧伤整形科应用一次性鼻氧管固定带用于胃管固定,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钟顺红 《全科护理》2012,(16):1475-1475
神经外科危重气管切开的病人做检查时很多,且大多数需要吸氧。外出时用氧气袋给氧,前端连接鼻塞式一次性给氧管时,需用无菌剪刀剪下鼻塞式接头,一端给予夹闭,另一端放在气管切开4cm~5cm处。这种方法不仅给使用者带来麻烦,也增加了成本。现介绍一种经济、适应、方便的替代物:一次性吸痰管巧用给氧管。1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嘉  王艳菊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57-1257
临床工作中,留置胃管的病人一侧鼻孔插有胃管,如需吸氧时,从另一侧鼻孔插入塞头,导致两侧鼻孔通气障碍,影响呼吸.针对这一现象,本着人性化服务理念,我们将一次性使用鼻氧管进行改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此方法避免了病人通气受阻的弊端,增加了舒适度,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于心衰病人用低流量鼻导管给氧能否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加以证实,并对多少时间内血氧饱和度达高峰进行了临床研究。对45例心功均为Ⅲ-Ⅳ级患者研讨证实,给氧后10分钟血氧饱和度可明显提高,P<0.01。由此可见,心衰患者用低流量给氧,10分钟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周淑冷  蔡丽萍 《全科护理》2013,(16):1519-151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胃管并保留鼻饲,是常规性护理技术操作,如何牢固地固定胃管是广大护士普遍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固定方法是:用2条窄胶布缠绕胃管并分别固定于鼻翼两侧及面颊部。由于胃管较粗硬、体外部分较长,因重力作用及病人辗转活动有自行脱出的倾向,加上病人面颊部出汗和皮脂腺分泌较多,使胶布失去粘贴作用而导致胃管滑出。为此,我科自行研制了一次性胃管固定带,在我科临床使用20余例,固定效率100%。这种方法还可以起到给氧与固定胃管双重作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新的胃管置管方法,以解决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鼻胃管置管的困难,减轻患者痛苦,顺利置入导管,完成鼻饲治疗。方法将常规置管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诱导吞咽法(对照组)和等待吞咽联合旋转法(实验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在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舒适度、护士置管用时以及患方满意度方面优于诱导吞咽法。结论等待吞咽联合旋转法在鼻胃管困难置管中效果优于诱导吞咽法。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介绍从194年1月~1996年12月,对350例患者利用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建立输液静脉通道,进行体液平衡监测,完全胃肠道营养,此方法置管时间长,可建立多路静脉通道,是抢救治疗神经外科病人建立可靠通道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管减压术在神经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病人19例(20眼),采用经鼻根-蝶窦-筛窦入路视神经管显微减压术,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9例(20眼,其中1例为双侧),男18例,女1例,年龄11~52岁,平均22.9岁,受伤原因:车祸11例,坠落伤2例,砸伤5例(含1例双侧),摔伤1例。伤者均意识清楚,颅脑外伤首诊,具有颅底骨折临床表现或眶周钝器伤病灶,伤侧不同程度视力障碍。1.2眼科学检查:患侧眼视力障碍,瞳孔散大或不散大,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健侧眼瞳孔正常,直接光反射存在,间接光反射无反…  相似文献   

15.
黄芝  耿锦硕  王建新  熊丹丹 《妇幼护理》2023,3(6):1426-1429
目的:对比了解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对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116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护理内容的不同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结果:接受常规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干预后营养指标中白蛋白、铁转蛋白以及红蛋白指标分别为(31.61±0.65)g/L、(2.32±0.24)g/L、(121.39±2.56)g/L,接受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37.07±0.52)g/L、(2.83±0.29)g/L、(128.35±2.37)g/L;接受常规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25.86%,接受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8.62%;接受常规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护理后CD3+CD4+CD4+/CD8+指标分别为(53.10±3.06)%、(36.42±3.25)%、(1.50±0.37),接受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62.29±4.13)%、(42.19±3.81)%、(1.69±0.32);接受常规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分别为(23.10±3.54)d、(6.65±0.83)万元,接受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19.84±3.19)d、(5.93±0.72)万元。结论:应用早期鼻空肠管营养护理能够提升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静脉三通管在鼻胆管引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立兰  萧明 《天津护理》2004,12(2):96-96
鼻胆引流管是一根直径6.5-7Fr,260cm长,带有多个侧孔的聚乙烯导管。通过内镜技术把鼻胆管顶端插入肝胆管,末端经鼻与引流袋联接。由于鼻胆管末端接口和引流袋接口口径不符,以往联接时均用胶布封口,容易造成胆汁外渗、鼻胆管滑脱,冲洗胆道时需分离鼻胆管和引流袋,操作极为不便,且容易污染。从2001年9月起,我们采用静脉三通管,联接鼻胆管和引流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口给氧方法对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我科ICU住院治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52例,先采用经鼻吸氧,30 min后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改用经口吸氧,观察采用不同吸氧途径后患者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 经口吸氧30 min后患者的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氧气分压(PaO2)显著高于经鼻吸氧,呼吸频率(RR)、心率(HR)、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经鼻吸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吸氧后,患者1h、2h的HR、RR、SpO2、PaO2、PaCO2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0.8%.结论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经口途径给氧能有效提高经皮脉搏氧饱和度,减慢心率和呼吸,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比较3种婴儿鼻导管给氧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有中度缺氧症状住院的180例婴儿随机分为3组,采用3种不同的鼻导管固定方法,比较3种不同鼻导管固定方法的鼻导管滑脱例数、固定时间及婴儿依从性.结果 高举平抬法中鼻导管滑脱和固定时间明显少于其他2组且能提高婴儿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举平抬法能缩短鼻导管给氧固定时间、防止鼻导管滑脱及提高婴儿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鼻导管声门前高流量给氧在心肺复苏初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按接诊顺序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管-鼻导管声门前给氧,对照组采用简易呼吸囊-面罩加压给氧;比较两组经皮氧饱和度上升时间、胃内容物误吸率、初期复苏成功率。结果经皮氧饱和度上升时间:观察组(153.6±40.2)s,对照组(264.1±45.1)s;胃内容误吸:观察组3例,对照组11例;初期复苏成功率:观察组68.4%,对照组39.5%。结论心肺复苏初期应用口咽通气管-鼻导管声门前给氧,能提供有效通气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正>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临床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病人病情稳定后,脱机带管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二通接头把给氧管、湿化液滴入管和气管导管三者相连,进行气道湿化和经气道氧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将一次性给氧管剪去端头后直接插入气管导管外接端口上的二通接头内给氧。二通接头带一插入气管导管端口内连接件、一外接连接件;两连接件通过环台连接在一起,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了湿化,需要人工定时使用注射器在气道内注入湿化液。气管导管外接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