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42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进行检测,与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PT、INR、TT和APTT较健康体检者明显延长(P<0.05),FIB和PLT比健康体检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凝血共建明显减弱,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检测凝血指标对于预防肝硬化患者继发性出血、了解其肝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酒精性肝硬化4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秀彦  赵捷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10):769-770
目的:了解酒精性肝硬化在山西地区的临床特征。方法:将1999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院治疗,资料较完整的山西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46例与同期住院的48例病毒性肝硬化(随机抽取)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组的乏力、纳差、肝区疼痛、腹腔积液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的乏力、纳差(P<0.05),肝区疼痛、腹腔积液(P<0.01);而酒精性肝硬化组的肝大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P<0.01),而脾脏轻度以上增大者低于肝炎后肝硬化(P<0.01);酒精性肝硬化组的r-GT、ALP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P<0.05),而腹胀、肝掌、蜘蛛痣、A ST、ALT、B IL、A/G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山西地区酒精性肝硬化具有其临床特点,只要认真询问病史,掌握其临床特点不难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对其进行血浆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并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肝硬化组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肝硬化组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对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等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炎后和酒精性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4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炎后肝硬化组,另选取同期治疗的4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酒精性肝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防治方法。结果特征分析结果 ,肝硬化男性居多,肝炎后肝硬化组19例,酒精性肝硬化组3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掌、肝大以及蜘蛛痣的发生率、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予以目的明确的防治措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质原(F IB)、凝血酶时间(TT),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 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造成凝血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对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判定肝脏损害程度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64例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异常出现低凝状态及出血。肝硬化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患者出血具有重要意义,例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首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腹水临床特征。方法将90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出血组40例和腹水组50例。2组均予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总数;电解质:血钾、血钠;肝功能试验:白蛋白;血糖;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腹部B型超声测量门、脾静脉宽度。结果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腹水组,血糖及钠离子水平高于腹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总数、血钾、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PT、PTA、APTT和门、脾静脉宽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首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多见高血糖和低血红蛋白,首发腹水者更多见低血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异同。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306例,根据病因分为肝炎后肝硬化组203例与酒精性肝硬化组10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以男性居多,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尤为显著。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病平均年龄比酒精性肝硬化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掌、蜘蛛痣、肝大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化检查方面,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GGT,AST/ALT及ALP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具有临床差异性,通过临床特点分析,可做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和肝胺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 L)、γ-谷氨酰转肽酶(GGT)]、肌纤维指标[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 L、GGT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PCⅢ、Ⅳ-C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PT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生理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充骨化三醇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维生素D缺乏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观察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0.25μg/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半年后骨密度及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25-羟维生素D(25-OHD)、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等骨代谢指标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磷、PTH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5-OHD、血钙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25-OHD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钙和25-OHD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磷和PTH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骨密度、T值、β-CTx和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充骨化三醇半年可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维生素缺乏状态,但未发现能阻止骨破坏和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方法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健康分娩产妇脐带血分离脐带血干细胞,经股动脉入肝固有动脉注射治疗20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移植1周、2周、4周和8周后分别观察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以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移植后1周,80%以上患者乏力、食欲不振情况有所缓解,各指标虽有所改变但是不显著( t=0.88、0.80、0.20、0.23、0.56,均P>0.05);2周后60%患者腹胀有所缓解,血清白蛋白( ALB)显著上升( t=2.03,P<0.05);4周后70%患者腹胀缓解,50%患者腹水消退,血清白蛋白(ALB)、ALT、PT均有显著改善(t=3.84,P<0.01;t=1.75、3.02,均P<0.05);8周后75%患者腹水消退,除AST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t=2.20、2.22、5.93,均P<0.05)。除1例出现低热外其他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达到一定的短期治疗效果,特别是在增加ALB水平和减少PT方面效果较为显著,可以对肝脏损伤起到一定的恢复作用,同时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PBC和50例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8例,乙型肝炎22例,丙型肝炎10例,酒精性肝炎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61例患者中女性55例(90.1%),男性6例(9.9%),性别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1例患者中无症状者35例(57.4%),有症状者26例(42.6%),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消瘦;③61例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100%阳性,和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LP、TBA和r-GT明显升高,而ALT和AST呈轻中度升高,TBil呈轻度升高。结论: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患者PBC的认识,重视对血清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尤其是长期原因不明、肝功能异常的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叶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叶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LN、P-Ⅲ-P、Ⅳ-C)和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HA、LN、P-Ⅲ-P、Ⅳ-C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彩色多普勒显示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均明显下降(P〈0.01),而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结论丹叶胶囊具有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对改善肝硬化进程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硬化伴脾亢患者肝移植术后外周血细胞及脾脏大小的变化,探讨肝移植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方法30例行肝移植保留脾脏手术的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测定术前及术毕,术后1、2、3、5、7、14、21、28d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前,术后1、2、3、4周B超测定脾脏上下径、肋间厚度、脾门处脾静脉直径。结果术毕时PLT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显著降低。术后3dPLT和RBC均明显增加,一直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与切皮前相比,WBC从术毕开始增加,持续至术后2d(P〈0.05或P〈0.01),术后3d开始下降到术前水平,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周脾脏上下径及厚度开始明显减小(P〈0.05),脾静脉直径术后4周明显减小(P〈0.05);与切皮前相比,PT从术后2d开始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术毕及术后1d APTT均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明显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1)。结论肝移植能有效的治疗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症,肝移植可保留功能亢进的脾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长期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116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肝功能相关指标、HBV-DNA转阴率.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HA、Ⅳ-C 、TBiL、ALT均低于治疗前,ALB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HA、Ⅳ-C、TBiL、ALT均低于对照组,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1、2年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62-63
目的:观察肝水解肽(肝乐宁)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10月本院肝病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肝水解肽,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较治疗前降低非常显著(P〈0.01),GLB、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降低显著(P〈0.05);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降低非常显著(P〈0.01),GLB较治疗前降低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比较,治疗组ALT较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AST、TBIL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0.05),GLB、ALB变化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乙肝病毒主要标志物、B超等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凉血地黄汤对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267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4例和对照组133例,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凉血地黄汤,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FIB)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PT、APTT均较治疗前降低,PTA、FI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地黄汤治疗肝硬化可缩短出凝血时间,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少患者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4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检测设备为ACL-200贝克曼血凝仪。结果:48例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相吻合。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较准确的反应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为临床对患者的病情评价、治疗和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