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行自体动静脉内瘘,38例未发生并发症,2例因血栓形成通过及时溶栓治疗内瘘通畅。[结论]加强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的护理可保证内瘘通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5月我科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8例病人术后通畅率为100%,3个月时血栓形成1例,行手术取栓,术后血管通畅。分别于第4周~第8周开始使用人工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后精心护理,加强知识宣教,预防并发症发生,正确使用动静脉内瘘,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刘进华 《全科护理》2013,11(19):1745-174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动静脉内瘘再通术后首次穿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动静脉内瘘再通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术后常规护理及术后首次穿刺的护理,观察1年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9例病人穿刺成功,且经过1年的临床观察,无动脉瘤发生,7例发生内瘘再栓塞。[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再通术后24h内即可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穿刺时严格掌握穿刺的护理原则,可以减少内瘘血管瘤、内瘘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彭夏培 《家庭护士》2009,7(8):676-677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8月90例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病人进行系统的护理.[结果]90例行内瘘成形术的病人无一例因护理不当而行二次手术,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做好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的护理能较好地保证内瘘通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频式八邪操配合经络按摩对尿毒症病人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5月在本科室(肾内科)住院并行动静脉内瘘成型术的病人3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宣教动静脉内瘘的锻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0月在本科室治疗并行动静脉内瘘成型术的病人30例为观察组,在常规锻炼动静脉内瘘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视播放视频,并观察其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4周、术后8周及首次内瘘穿刺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首次穿刺时间早于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视频式八邪操配合经络按摩能使内瘘血流量增加,成熟时间提前,减少并发症,且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刘国莲 《全科护理》2013,(31):2927-2927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病人行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5例血液透析病人行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手术,同时加强护理配合。[结果]1例病人术后发生血栓,其余均使用良好,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加强血液透析病人行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张衡  唐雅文  陈丽  费世枝 《全科护理》2014,(32):3003-3004
[目的]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应用Fogarty导管对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病人行取栓术,并给予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7例病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病人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血液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 Fogarty 导管取栓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应用 Fogarty 导管对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病人行取栓术,并给予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7例病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行 Fogarty 导管取栓术病人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血液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9.
尤建立  陈凯 《临床荟萃》2012,27(4):339-340
血液透析替代治疗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常采用的血管通路,内瘘早日成熟、使用,可以减轻外周动、静脉直接穿刺带来的痛苦和静脉插管带来的感染问题,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内瘘手术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术后应用罂粟碱针联合银杏达莫注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动态静脉压监测在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85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以动静脉内瘘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动态静脉压力监测,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早期发现率。[结果]对照组早期发现通路压力异常4例,观察组14例,对照组早期发现通路压力异常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早期诊断内瘘狭窄2例,观察组12例,对照组内瘘狭窄早期诊断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第1年内瘘通畅率为79.07%,观察组为97.62%;对照组第2年内瘘通畅率为67.44%,观察组内瘘通畅率为92.86%,对照组第1年、第2年内瘘通畅率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动态静脉压监测能提高内瘘狭窄的早期发现率,在血管通路还没有完全闭塞之前及时发现通路的功能不良,及时进行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以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李雪莉  王勇 《全科护理》2012,10(20):1867-1868
[目的]总结延长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2月实施动静脉内瘘的40例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40例动静脉内瘘3例发生闭塞,其余通畅良好。[结论]通过规范化的护理,可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谢伟军 《全科护理》2020,18(7):851-854
[目的]探讨Teach-back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形成术后功能锻炼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血液透析室收治的80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Teach-back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对两组病人内瘘功能锻炼知信行得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成熟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内瘘术后功能锻炼知信行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Teach-back模式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中能有效加强病人对功能锻炼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病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内瘘成熟时间,促进内瘘恢复。  相似文献   

13.
马骏  张仲华 《全科护理》2020,18(14):1710-17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肝素封管剂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后携管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11月97例行动静脉内瘘术且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病人随机分为A组47例、B组50例,在内瘘术后7 d内行血液透析治疗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后分别予以6250 U/mL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和1250 U/ml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封管,严格按照导管的标称容量推注肝素封管液。比较两组病人在封管前及封管后30 min从外周采集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观察导管封管后出血并发症、内瘘侧支手术部位出血情况。[结果]A组在封管30 min后APTT显著延长,PT、TT延长,INR显著升高。B组在封管30 min后APTT延长,但未见TT、PT、INR的明显变化。A组PT、APTT、TT较B组延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病人在行动静脉内瘘术后7 d内采用低浓度1250 U/mL肝素封管液封管,可以减缓APTT值的延长,使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并且满足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对于动静脉内瘘术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慧  王影 《全科护理》2012,10(32):3020-3021
对61例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建立动静脉内瘘,并从疼痛、术肢保暖、内瘘观察及使用等方面给予护理,结果61例病人动静脉内瘘1年之内5例发生堵塞,经分析与过早使用内瘘、穿刺方法不正确、病人依从性差有关。其余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200mL/min,血管充盈良好,震颤明显。认为良好的术后护理能保护动静脉内瘘,减少内瘘闭塞,延长内瘘寿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蔡金辉  成守珍  周飞宇  冯怿霞 《护理研究》2008,22(10):2656-2657
[目的]观察长期血液透析病人不同内瘘位置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前臂动静脉内瘘病人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血压、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不同内瘘位置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前臂组透析后内瘘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明显减少、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临床护士应根据病人内瘘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防止术后穿刺点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端绳梯式穿刺法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和顺血流方向穿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60例(每例透析病人动脉端穿刺次数为600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动脉端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对照组动脉端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所有病人静脉端为向心方向穿刺.观察两组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端顺血流方向穿刺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探究人工血管自体静脉近静脉吻合口狭窄的术前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建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138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术后内瘘复查和随访,统计术后初级通畅率、初级辅助通畅率、次级通畅率,对人工血管内瘘自体静脉近静脉吻合口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以确定狭窄发生的术前影响因素。结果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1.1%、52.1%,初级辅助通畅率为88.1%、64.2%,次级通畅率为95.7%、91.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HR:2.713, 95%CI:1.324~5.56,P=0.006)是人工血管内瘘自体静脉近静脉吻合口狭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HR:0.242,95%CI:0.102~0.572,P=0.001)是其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经过积极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次级通畅率。吸烟是人工血管内瘘自体静脉近静脉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是内瘘通畅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韩惠平 《护理研究》2015,(8):1015-10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吕梁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12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血液透析病人中发生动静脉内瘘堵塞18例,其中血管条件差7例,治疗中不当穿刺和反复穿刺5例,过度超滤2例,过早使用内瘘1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睡觉时压迫患侧1例,压迫止血时间过长1例。[结论]内瘘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护人员要对病人做好保护内瘘的健康指导,并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防和减少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堵塞。[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查检表于2014年10月—2015年9月记录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堵塞病人堵塞发生时间、伴随症状,分析可能导致堵塞的因素。[结果]1年内共有17例病人发生动静脉内瘘堵塞29例次,11例发生在内瘘开始使用的6个月内,15例次发生在透析结束后6 h内,常伴随局部疼痛、头晕、出冷汗、低血压,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阳性。[结论]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堵塞易发生在内瘘开始使用的6个月、透析结束后6 h内,低血压是主要诱因,预防堵塞的重点时段是透析结束后6 h内,预防的关键是严防低血压的发生,以减少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血液透析病人的相关资料,按不同护理模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病人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对照组病人实施小组负责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内瘘相关知识知晓率、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动脉瘤发生率、内瘘阻塞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86.7%,内瘘穿刺成功率99.5%,动脉瘤发生率10.0%,内瘘阻塞率3.3%;对照组病人或家属内瘘相关知识知晓率40.0%,内瘘穿刺成功率88.6%,动脉瘤发生率50.3%,内瘘阻塞率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实施责任包干制的整体护理模式能提高病人内瘘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护士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使用时间,对动静脉内瘘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