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护士是针刺伤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针刺伤后传染病已成为美国护士对职业健康和安全最关注的前4位问题[1]。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良的工作习惯、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工作强度、环境因素及服务对象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相似文献   

2.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与职业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1],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疾病。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  相似文献   

3.
赵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52-253
目的 针刺伤是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并可导致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何加强职业防护,减少针刺伤.方法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结果 提高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了针刺伤的发生.结论 针刺伤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门诊工作作为医院进行医疗服务的窗口,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在纷乱繁忙的门诊医疗采血过程中,针刺的伤害是在工作中经常发生的。这种事故由于是受到了受污染的血液针刺伤,所以这是采血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疾病的罪魁祸首,而且在采血的患者中,既有乙肝病毒携带着,也有可能是艾滋病患者。一旦被这些患者的血液感染,将对门诊采血护士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针刺的伤害极其因素进行研究,以保护工作在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在护理部进行的调查中我院70%以上的护理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传染病院作为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聚集地,医务人员及管理者更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职业防护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医院问题、社会问题。为此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和意识,落实职业暴露防护的具体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血液科护士针刺伤的安全防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血液科护士针刺伤现状进行描述。方法采用问卷法对血液科38名护士进行现况调查,收集有关血液科护士针刺伤情况,针刺伤发生率与针刺伤意外后的处理及心理反应。结果89.4%的护士在过去的1年内发生过针刺伤,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有回套针帽,抽血后分离针头,输液后处理针头等。81%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挤压伤口、冲洗伤口、消毒伤口,97%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非常害怕。结论血液科护士是血源菌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安全防护,例如:“乙肝疫苗的定期接种,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培训,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等方面。”从而减低血液科护士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探讨骨科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措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制度,强化骨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通过加强防护意识大大减少了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广大实习护士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从人力资源的配备、学校教育、护理操作行为等方面综述了针刺伤的原因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措施。重点提出了护生的防护教育应从学校开始,并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培训,明确了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强调了改变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以便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国外学者对此展开了较多的研究,不但证实了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1,2],且在预防针刺伤的发生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针刺伤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尚未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医院又是此类疾病的聚集地,增加了护士获得性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故加强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更为迫切。现就护士针刺伤危害及防护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析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提出防护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王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265-266
由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患者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现改成门诊治疗。同时,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对身体康复的速度要求也在提升,人们对接受静脉给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门诊输液室护士面对大量不同病种的患者,大大增加了职业损伤的发生率。因此,要加强综合管理,积极有效地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2.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远大于其他途径(如皮肤、黏膜),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BV、HCV、HIV感染,而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据统计,美国每年仍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液性传染病,平均每天1人。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以收治急、危、重病人为主,突发事件多、病情急.急诊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难免接触其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体液及多种微生物等,尤其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行注射治疗时,极易发生针刺伤,造成自身的职业伤害,带来严重后果。现将对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发生率较高。英国医学会(BMA)对针刺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做过调查,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1/200;而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针刺伤还可以传播一些其它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戒毒所是一个特定的医疗场所,  相似文献   

15.
卢现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80+182-180,182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5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结果其中55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3.33%,人均被刺伤4.67次/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拔针、加药、回套针帽、针头入锐器盒、医疗废物处置等。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但其防护意识淡薄,故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预防针刺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对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行为干预对个人防护行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在职业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前后对本院门诊部60名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和行为调查并进行相关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后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和职业防护行为均显著优于培训前。对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方面的防护知识认知及行为落实处在高水平。结论职业防护能力训练能强化护理人员对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认知度和执行力,增强门诊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落实自我防护措施的依从性,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减少注射室巡回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方法我院注射室2010年7月1日-12月30日1798例注射患者巡回护士针刺伤发生的18例做对照组,2011年1月1日-6月30日1798例注射患者巡回护士针刺伤发生的5例做实验组。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实验组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定期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正确处理医疗垃圾,规范操作。结果实验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士及时总结分析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不断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针刺伤是可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总结产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针对相关的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结果及结论加强了防范意识,规范了操作程序,杜绝了不安全的操作环节,最大限度避免针刺伤的发生,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笔答问卷对基层医院538名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针刺伤发生率95.54%.结论: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及时正确处理针刺伤所致身心损害,是当前护士职业防护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防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输液室护士的工作特点,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对我院输液室护士工作中所面临的职业危害情况,采用跟踪观察、实地调查等方法,汇集资料,分析职业危害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