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岭市2004年发生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共发生伤寒副伤寒1877例,其中甲型副伤寒1860例,发病率为161.64/10万。疫情自1月下旬开始上升至9月中旬基本控制,12月回复到常态水平,历时近一年;病例波及全市16个镇(街道),但主要集中在太平等4个镇(街道),占76.5%,呈局部爆发流行。现就流行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4年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全市发病率达163.26/10万,疫情波及16个镇、街道,其中太平街道占全市总发病的52.93%(977例)。流行期间的3、8月份出现了两个高峰,第一个峰较低平,持续时间较长,第二个峰较高耸但持续时间较短。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职业以民工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农民、家务人员、学生、商务人员、公务人员、工人。但在不同流行时期有着不同的职业特点,流行初期以公务职员及商务人员为高,以后逐渐转向外来民工及农民为高。引起2004年甲型副伤寒较大规模流行的主要因素是:①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温岭市连续干…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61.56/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47/10万和53.16/10万;以民工、农民、学生、工人和家务待业发病为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推进,是预防和控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0--2007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49/10万(3.12-61.56/10万),2000年开始优势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2004年流行达高峰(61.56/10万),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夏秋季发病高峰,2004年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8.8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34/10万和18.86/10万;全市以农民、学生、工人、民工和家务待业为发病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及时全面发现和规范管理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的重要措施,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实施,使甲型副伤寒流行和爆发流行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温岭市2004年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的不同流行阶段职业分布的特征分析,探索流行的影响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不同流行阶段划分和不同流行阶段职业分布的特征分析。结果此次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在不同的阶段职业分布的特征是不同的,这提示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对职业分布的变化分析,可以从中找出相关因素和重点人群,对防控工作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也提示当一传染病流行时在流行期间经常进行职业分布特征的分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结论甲型副伤寒不同流行阶段职业分布特征不同,定期对职业分布特征分析,对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4-2006年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2006年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沿海地区近三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报表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发病曲线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且峰值逐年降低。病例在宁波和温州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台州地区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病例年龄集中在2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恢复期患者带菌率显著高于健康从业人员,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甲型副伤寒对利福平和萘啶酸耐药,且耐药率在97%以上。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结论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发病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病例应规范治疗彻底治愈、加强恢复期患者的监测,发现阳性应及时隔离治疗,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某企业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的调查,摸索引起该次疫情的流行因素,从而为今后控制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提供经验。[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病例三间分布、流行病学接触史(饮水、饮食和与病人接触)特征等初步得出引起流行的可能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再对病例进行流行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以1︰2匹配,计算OR值进行分析。[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认为某企业甲型副伤寒疫情主要是进食不洁食物及跟甲型副伤寒病人密切接触引起。[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因食物污染,直接或者间接与甲型副伤寒病人密切接触而引起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结果 1988-2007年全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40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8/10万,病死率为0.36‰.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明显地区聚集性,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菌株以甲型剐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播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从市场所采集的毛蚶和牡蛎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并带有TEM-1型耐药基因.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海产品牡蛎中存活观察试验证实菌株在带壳牡蛎活体水体中至少能存活10 d以上.PFGE基因分型表明,X2型是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优势流行株.结论 宁波地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丰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现场调查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原因并进行处置。方法 对2010-2011年发生在云南省元江县的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特征描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环境卫生学检测调查引起暴发的危险因素及污染源,对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及耐药检测,针对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采取控制措施。结果 全县10个乡镇均有甲型副伤寒病例发生,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期间共报告病例600例,各乡镇发病率不同且发病水平随着与城区受污染蔬菜地距离增加呈减弱趋势。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吃生蔬菜是甲型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OR=65.3,P<0.001)。调查发现病例管理不规范,病例排泄物进入城区污水沟。医院和城区污水中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采取政府主导的禁售及禁种污染田蔬菜并加强医院污水消毒等措施后,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城区、医院污水用于蔬菜田灌溉和生吃蔬菜区域性习惯共同作用促成污水-蔬菜-人群的传播循环,导致该起大型暴发流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干预措施对控制暴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玉环县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玉环县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2.5/10万,甲型副伤寒杆菌已成为绝对优势株;夏秋季为流行高峰,但发病提前趋势明显,每年的3~4月份就开始上升;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是有效控制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某沿海城市200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浙江省是全国伤寒、副伤寒高发省份之一。2004年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在全国试运行,3月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发现东南沿海某市甲型副伤寒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13月份报告病例数比2003年同期升高6倍,出现了局部爆发性疫情。为了查明此次疫情的流行因素,控制疫情的蔓延,我们到现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5—2006年浙江省伤寒国家监测点监测结果,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报告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报表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国家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病例的病后带菌率不高,重点人群监测发现存在携带多种沙门菌现象,病原菌主要对萘啶酸(NAL)、利福平(RFA)耐药。结论当前浙江省仍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伤寒副伤寒流行优势菌株,对伤寒副伤寒患者的系统治疗和规范管理应当常抓不懈,应当继续加强对饮食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监测,在开展防控工作时要根据药敏的实际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6.
甲型副伤寒流行特点及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将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市发生的甲型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报道如下。1 流行特征 :(1)基本情况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甲型副伤寒报告病例 16 5 8人 ,平均患病率为33 4 /10万。全市 19个乡镇均有发病 ,家庭中≥ 2人发病的占 10 %。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24日某中学发生第2次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截止12月20日共有456名师生发热,以学生为主,教职员工极少,其中91例被确诊为甲型副伤寒(血培养检出甲型副伤寒杆菌或肥达氏试验“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60者)。该校共有学生4063名,教职员工289名,68个班级。在如此众多的人群中如何有效地排查出甲型副伤寒病例,是防治该病的关键之一。现将筛查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和掌握台州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其流行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对全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合实验研究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科学评价.结果 台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从2001年开始逐年抬升,发病率从2001年的22.83/10万上升到2004年的61.55/10万,2007年降到9.02/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为甲型副伤寒杆菌,后者又以X2基因为主.发病季节提前,发病点多面广相对集中,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0~59岁之间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0.34%,男女发病之比为1.31∶1,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饮用水污染和生食或半生食贝类食品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病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推进饮用水安全卫生与改厕无害化建设、落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是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虹镇2007年发生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虹镇集镇所在地一山之隔的杨桥村作为暴露对照,分析水源暴露对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并根据1:1配对设计共选取70对病例与对照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两地水源暴露的相对危险度之比为3.88(95%CI:1.59~9.47),且高虹镇副伤寒病例中74.07%可归因于水源暴露。“以自备井水作为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作为洗漱用水”、“用集中式供水冲洗水果”3项因素是本次高虹镇副伤寒发病的可疑危险因素。结论水源污染是本次甲型副伤寒疫情暴发的主要因素,加强改水改厕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针对重点流行地区集中力量开展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遵义市开发区一起水型副伤寒暴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遵义市开发区一起伤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控制其流行。方法:分析遵义市开发区疫情报告系统伤寒疫情数据;对部分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开发区某集团公司自备水(以下简称某公司)微生物指标检测;采集部分病人的急性期血标本和恢复期大便标本分离病原。结果:暴发初期,在该公司自备水取水点附近有一小范围的甲型副伤寒暴发,这些病人的排泄物未经无害化排放,污染该水体;病例集中发生在该公司水系范围内;该水未获得卫生许可,水体严重污染;水系内全人群发病,男女发病比为1:1.1;5月21日截断该自备水后经一个常见潜伏期(至6月18日)发病迅速下降;病原学检测为甲型副伤寒杆菌。结论:该暴发病性为甲型副伤寒水型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