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及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它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SCT增强检查的50例HCC(共54个病灶)和24例CCC(共28个病灶),观察其SCT增强表现类型及二者动脉期增强程度,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VEGF组织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染色,进行MVD计数。对二者的SCT增强表现类型与VEGF表达、MVD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结果(1)HCC和CCC肿瘤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2χ=5.50,t=2.03,P<0.05);(2)HCC中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2χ=1.95,t=1.80,P>0.05);CCC中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病灶的MVD值差异具有显著性(t=2.09,P<0.05);(3)HCC和CCC病灶动脉期增强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2χ=46.6,P<0.01)。结论HCC和CCC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SCT图像增强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富血管结节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动脉期呈均一强化的40例40个局灶性肝脏病变的动态CT图像,试验组包括21个富血管结节型HCC病灶,对照组包括11个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4个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2个孤立性肝转移瘤和2个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4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去除了延迟期的肝脏CT双期(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图像和三期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识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2组扫描方式对结节型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富血管结节型HCC的诊断,双期扫描组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 5±0.021 7,增加了延迟期的三期扫描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 8±0.010 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2,P=0.002).结论 补充了延迟期的CT三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显示富血管结节型HCC的强化特征,提高其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的CT分型及双期扫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的特点。方法 :对 6 7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 ,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分布、强化特点与进展程度的关系。结果 :6 7例基于手术病理和综合影像方法共发现病灶 87处 ,其中小癌型 15例 (2 2 .39% )、单巨块型 2 4例 (35 .82 % )、单结节型 8例 (11.94 % )、混合型 12例 (17.91% ) ,弥漫型 6例(8 96 % )、特殊型 2例 (2 .98% )。直径 >6cm的单巨块型癌栓形成 (79.19% ) ,肝外转移 (2 9.17% )发生率明显大于直径 3~ 6cm的单结节型。 6cm可以作为划分单巨块型和单结节型的参考值。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显示各型肝细胞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30例共32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30例共发现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0个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CT表现与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其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术前行螺旋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SCT表现特征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肝硬化、肿瘤的大小和强化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N-ras基因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G-myc基因的表达在中等大小肝癌(≤5cm,>3cm)表达高于小肝癌组(≤3cm)(P<0.05),C-myc基因的表达在无肝硬化组高于肝硬化组(P<0.05).N-ras的表达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的CT表现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根据肝细胞癌S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N-ras基因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肉瘤样肝细胞癌(SHC)临床CT表现和病理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SHC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有上腹部胀痛及发热,但血常规提示WBC计数正常,HBsAg均为阳性,血清AFP不高,无肝硬化基础。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肝内直径3-11cm的囊实质性肿块,其中右肝4例,左肝1例,4例边缘清楚,2例边界不清。饥平扫见2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内有液化坏死或纤维化及钙化;增强CT上1例呈均匀强化,4例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1例不强化,〉6cm的肿瘤呈肿瘤内条片状强化。2例可见门脉癌栓形成。结论:SHC因具有肝细胞癌及肉瘤的双重成分在临床病理与CT特征而具一定特征性,对本病定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CC的CT增强征象与病理特征及VEGF、PLGF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HCC影像改变的认识。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HCC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各CT征象与VEGF、PLGF及MVD表达的关系。结果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分别占64.10%、23.08%、12.82%;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在动脉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双重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假包膜的显示与VEGF阳性表达相关(P<0.05);其浸润转移组的PLGF、MVD高于无转移组(P均<0.05);HCC大小与MVD相关(P<0.05)。结论通过CT影像与病理的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转移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从而探讨少数小肝癌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方法:52例小肝癌(S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形式。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坏死囊变、透明细胞变及脂肪变性等。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2个,CT动脉期扫描有48个病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方式为高-低-低密度等高-等-低密度;不典型方式为低-低-低密度和高-等-等密度。术中见肝硬化者占79.2%,18.1%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结论:大部分小肝癌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多期扫描不强化的占11.1%,不强化主要是坏死造成,脂肪变性和透明细胞变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肝癌SCT血供分型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手术病理证实小肝癌 30例,共 33个癌结节,术前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其中男 26例,女 4例。对SHCC血供进行SCT分型。术后肿瘤行大体病理及其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动脉供血型 19个病灶,门脉供血型 0个病灶,双重供血型 7个病灶,少血供型 7个病灶。各种供血型肿瘤间p53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Ρ>0. 05);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与少血供型之间p21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Ρ<0. 05或<0. 01);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血供型之间VEGF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Ρ<0. 05 )。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小肝癌,其MVD记数均高于少血供型 (Ρ<0. 01 )。结论 少血供型SHCC组织中VEGF、p21表达阳性率高于多血供型(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而MVD则相反。血供类型与p53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CT增强特征与bFGF表达和血管生成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动脉期CT增强特征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例经病理证实的且行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微血管直径以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 ,FⅧRA)的表达部位 ,将CT的增强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bFGF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4.6% ,平均的MVD和微血管直径分别为 (3 5 .83± 10 .65 ) μm和 (11.85± 7.88) μm ,FⅧRA表达部位Ⅰ、Ⅱ、Ⅲ型病灶分别占病灶总数的 3 0 .77%、2 3 .0 8%和 46.15 %。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 (Ρ <0 .0 5 )。HCC在CT上动脉期显示的强化程度与MVD成正比 (Ρ <0 .0 5 ) ,而强化类型则与bFGF的阳性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Ρ <0 .0 5 ) ,强化程度和类型与其它因素未见相关性 (Ρ >0 .0 5 )。结论 CT的动脉期强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CC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3.
小肝癌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 s,门脉期70 s,延迟期5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3 ml/s,剂量为1.5 ml/kg,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3%(27/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静脉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其中8例平衡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 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与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细胞凋亡 (apoptosis)和增殖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 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 42例 ,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采用TdT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各标本的AI和PCNA -LI。结果 随着肿瘤的增大 ,凋亡指数 (Apoptosisindex ,AI)降低 ,PCNA -LI增高 (Ρ <0 .0 5 )。肿瘤包膜完整组AI高于无包膜或包膜欠完整组 (Ρ <0 .0 5 ) ,而增殖指数 (PCNA -Labelingindex ,PCNA -LI)在肿瘤包膜完整组低于无包膜或包膜欠完整组 (Ρ <0 .0 5 )。AI在门静脉无癌栓组高于门静脉有癌栓组 (Ρ <0 .0 1) ,PCNA -LI在门静脉无癌栓组低于门静脉有癌栓组 (Ρ <0 .0 1)。无淋巴结转移组中 ,AI较淋巴结转移组高 ,而PCNA -LI低于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1)。AI和PCNA -LI呈负相关关系 (Ρ <0 .0 1)。结论 HCC的SCT表现与细胞凋亡和PCNA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 ,根据肝细胞癌的CT表现 ,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细胞凋亡和PCNA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SCTAP)对肝癌可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肝内病变 (包括肝癌 2 1例 )采用SCTAP、常规CT及DSA检查 ,比较三者显示病灶个数的差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SCTAP对显示 <3 0mm及<10mm病灶数与常规CT及DS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及Ρ <0 .0 5 ) ,对 >3 0mm病灶的显示 ,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2 1例肝癌患者中 9例SCTAP未发现肝内转移灶而选择手术治疗 ,12例SCTAP发现肝内多个转移灶而选择介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结论 SCTAP显示小肝癌微小肝癌或微小转移灶与常规CT、DSA比较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对判断肝癌能否手术切除治疗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螺旋CT征象与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HCC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征象与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1)瘤体边缘模糊组和清晰组的HCCMVD分别为50.3±16.2和38.7±13.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9/21)和54.1%(13/24),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瘤内有坏死不强化组和无坏死组的HCCMVD分别为65.3±17.6和38.2±13.0,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7/9)和69.4%(25/36),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有扩散转移组和无扩散转移组的HCCMVD分别为73.9±20.4和40.6±17.1,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8/18)和51.8%(14/27),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瘤体直径>5cm和直径≤5cm的H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与CT表现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 3 8例共 40个经病理证实且行动、静脉双期CT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bFGF以及fas、bax、bcl -2和bcl -xl的表达情况 ,并结合病理分级将CT各个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VEGF、bFGF、fas、bax、bcl-2和bcl-x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7.5 % ( 3 1/ 40 )、75 % ( 3 0 / 40 )、2 0 % ( 8/ 40 )、2 5 % ( 10 / 40 )、2 7.5 % ( 11/ 40 )和5 0 % ( 2 0 / 40 )。VEGF分别与bFGF、bcl -2之间 ,bcl-2与bcl-xl之间 ,以及bax分别与bcl -2、bFGF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Ρ<0 .0 5 )。CT显示的病灶大小与bcl-xl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P <0 .0 5 ) ;病灶边缘清晰与否与VEGF的表达和病理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Ρ <0 .0 5 ) ;瘤内液化坏死与病理分级有关 (Ρ <0 .0 1) ;强化类型和侵袭转移性则与肿瘤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Ρ<0 .0 5 )。结论 HCC的某些CT表现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EGF和bcl-xl的表达 ,同时还受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