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突变基因位点,为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4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四种核苷类药物(NAs)耐药及耐药突变位点分布情况、HBV核酸(HBVDNA)定量、HBVE抗原(HBeAg)定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浓度、血小板(PLT)的含量。结果 11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出HBV基因C型61例,B型45例,D型3例,B+C混合型1例,B+D混合型1例,其他基因型5例。其中C型多于B型(P 0.05)。检出39例NAs耐药,耐药率为34.21%;C型与B型耐药无显著差异。C型患者HBeAg定量高于B型患者(P 0.05),PLT计数低于B型患者(P 0.05)。耐药突变位点最多见于rt204I;C型多位点突变高于B型(P 0.05)。LAM和LdT联合耐药最多见,两种及两种以上多重耐药高于单一耐药(P 0.01)。结论本研究中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多为C型,其次为B型。C型患者容易发生肝纤维化,更易发生多位点突变。NAs耐药以LAM和LdT联合耐药为主,多为两种以上联合耐药。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基因位点对评价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效果和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23例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5年后的患者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其基因型。结果123例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84例,占68.29%;阿德福韦酯耐药25例,占20.32%;替比夫定耐药12例,占9.76%;恩替韦卡耐药2例,占1.63%。结论乙肝患者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拉米夫定最易出现耐药变异,仍保持较强抗病毒活性的是恩替韦卡。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耐药病毒株产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经离心分离血浆,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再进行基因测序和基因分型。结果基因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为A型4例(4.7%),B型28例(32.9%),C型37例(43.5%),D型11例(12.9%),B/C混合型5例(5.9%)。其中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基因型突变率分别是A型1例(25.0%),B型5例(17.9%),C型16例(43.2%),D型2例(18.2%),B/C混合型1例(20.0%)。结论 HBV基因型C型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频率较高,HBV基因型与YM-DD突变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耐药病毒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耐药病毒株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征集34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经离心分离血浆,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再进行基因测序和基因分型。结果基因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为:A型16例(4.7%),B型112例(32.9%),C型148例(43.5%),D型44例(12.9%),B/C混合型20例(5.9%)。其中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基因型分别是:A型4例(25.0%),B型20例(18.5%),C型64例(42.1%),D型8例(18.2%),B/C混合型4例(20.0%)。结论 HBV基因型C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频率较高,HBV基因型与YMDD突变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耐药株监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米夫定(Lamivudine)为核苷酸类似物,主要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能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但长期使用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其突变部位主要在HBV基因组P区中高度保守的聚合酶基因YMDD模序,导致耐药病毒株的出现,影响临床治疗。目前临床检测突变的手段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上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宁德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预存耐药变异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对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V携带者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分析预存耐药变异与年龄、性别、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01例患者共检出预存耐药变异79例,检出率为19.70%。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rtN236T、rtM204I、rtL180M。突变模式以rtN236T、rtN236T+rtM204I+rtM204V、rtN236T+rtM204为主。相关药物前3位为阿德福韦(15.96%)、拉米夫定(7.48%)、恩曲他滨(7.48%)。年龄20岁及60岁,肝酶10ULN,病毒载量10~7 IU/mL,HBeAg阳性的患者,其预存耐药变异检出率较高。结论宁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V携带者的预存耐药变异率较高,以rtN236T突变最为常见,相关药物阿德福韦应慎用。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的预存耐药变异检出率低,抗病毒治疗时可首选。抗病毒治疗前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对指导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耐药位点和基因型的可行性。方法运用多重LDR和PCR原理,在乙肝病毒基因相关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检测突变位点和基因型。结果 156例临床样本中,B型占60.90%(95/156),C型占37.20%(58/156),非B非C型占1.90%(3/156)。此外共检出56例样本存在突变,其中拉米夫定耐药突变41例。结论本研究显示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主要在rtM204I/V和rtL180M,阿德福韦以rtN236T/rtA181V为主;恩替卡韦一般联合拉米夫定耐药,并且发生耐药突变以B型为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多重聚合酶连接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分型法(PCR-LDR)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180、181、184、204、236、250位点突变。方法以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的DNA为模板,获得PCR-LDR反应探针连接产物,用ABI 3130Sequencer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检测出拉米夫定耐药突变8例(16%)、阿德福韦耐药突变5例(10%),恩替卡韦耐药突变1例(2%),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同时耐药突变1例(2%),突变情况与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用PCR-LDR法可以快速检测HBV基因的已知位点突变,与直接测序等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更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有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乙肝病人的耐药情况并及时更改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和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HBV-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以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及P区耐药突变位点,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检出HBV基因型B型135例(61.6%)、C型61例(27.9%)、D型2例(0.9%)、B+C混合型3例(1.4%)、B+F+G混合型1例(0.4%)、未分型17例(7.8%)。对202例分出基因型的标本进行耐药突变检测,其中76例发生耐药突变,突变位点以M204I(42.9%)、M204V(22.1%)、L180M(27.3%)多见。YMDD突变的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YMDD突变类型中的M204V和M204I在B、C基因型中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HBV耐药突变以M204I、M204V、L180M多见,临床医生应根据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结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81例慢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基因位点变异状况及其基因型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HBV-DNA、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 和基因芯片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81例慢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DNA 载量、基因型和6种常见耐药位点;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eAg 的含量,用酶法检测患者血清中 ALT、AST 的浓度。结果81例慢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基因型 B 型38例占46.9%;C 型38例占46.9%;B、C 混合型5例占6.2%;未发现其他基因型。检测出的43例耐药基因位点发生变异:B 基因型26例突变率为60.5%,C 基因型17例突变率为39.5%;其中 rt204V 变异率为9.3%;rt204I 变异率为34.9%;rt180M+rt204I/rt204V 变异率为41.9%;rt181V 变异率为9.3%;rt236T 变异率为4.7%。在43例出现基因位点变异的患者中,发生 rt204I 变异的 B 基因型占60%,HBV-DNA(U/mL)的对数值为5.73±1.77;C 基因型占40%,HBV-DNA(U/mL)的对数值为6.93±2.12;发生 rt204V 变异的 B 基因型占75%,HBV-DNA(U/mL)的对数值为6.85±2.06;C 基因型占25%,HBV-DNA(U/mL)的对数值为4.17±1.15;发生 rt180M+rt204I/rt204V 变异的 B 基因型占22.2%,HBV-DNA(U/mL)的对数值为5.89±1.95;C 基因型占77.8%,HBV-DNA(U/mL)的对数值为5.58±1.56;发生 rt181V 变异的全部为 C 基因型。结论HBV 发生变异的位点以rt204I 位点变异和 rt180M+rt204I/rt204V 混合位点变异为主;在 HBV 发生变异的不同位点中 C 基因型更易发生 rt181V 位点和 rt180M+rt204I/rt204V 混合位点变异,B 基因型可能更易发生 rt204V 位点和 rt204I 位点变异;在发生 rt204V 位点和 rt236T位点的突变中,HBV-DNA 的载量 B 基因型组明显高于 C 基因型组,在发生 rt204I 位点的突变中 HBV-DNA 的载量 C 基因型组则明显高于 B 基因型组,C 基因型较 B 基因型更易发生耐药位点变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转阴与长期应用拉米夫定诱发的YMDD 变异和病毒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0例,其中 HBeAg 血清学转阴患者577例,未转阴患者623例,检测患者 HBeAg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 )和 HBV 基因型,并比较和探讨3者的关系。结果577例 HBeAg 阴性患者中有233例(40.38%)存在病毒复制(HBV-DNA ≥103);对233例基因分型显示,A 、B 、C 、D 基因型分别为163例(69.96%)、57例(24.46%)、11例(4.72%)、2例(0.86%);YMDD 突变检测发现,233例患者中106例(45.49%)发生 YMDD 突变,其中Ⅴ突变68.87%,Ⅰ突变22.64%,Ⅰ/Ⅴ共生突变8.49%。在106例 YMDD 突变患者中 A 、B 、C 、D 基因型分别为0例(0.00%)、72例(67.92%),27例(25.47%),7例(6.60%)。结论本院所在地区 HBeAg 血清转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仍保持一定的活力,持续监测病毒拷贝数、YMDD 突变和基因型对于此类患者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 (HBV)基因型分布和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泰州地区HBV感染者 15 8例 ,其中乙肝携带者 2 9例 ,急性肝炎 (AC) 18例 ,慢性轻、中度肝炎 (CH) 5 6例 ,重型肝炎 (FHF) 2 2例 ,肝硬化 (LH) 2 1例 ,肝细胞癌 (HCC) 12例 ,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15 8例乙肝患者中B型 3 5例( 2 1 1% ) ,C型 12 1例 ( 76 6% ) ,B/C混合型 2例 ( 1 3 % )。 15 8例乙肝感染者中发生前C区基因 1896变异的 95例( 60 1% ) ,发生C基因启动子 (BCP) 1762变异的 93例 ( 5 8 9% ) ,发生HBV聚合酶 (P)基因区YMDD变异的 11例 ( 7 0 % )。结论 江苏省泰州地区存在乙肝病毒基因型B和基因型C ,其中C型占优势 ;乙肝患者基因组可有多种变异 ,BCP 1762变异、前C区 1896变异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部分乙肝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 ,可能和HBV(P)基因区YMDD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Surface gene mutant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have been reported in a variety of patient groups. Because of limited data regarding these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occult HBV infections;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se mutations among high-risk patients with occult HBV infection. The presence of HBV-DNA was determined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anti-HBc b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n, surface gene region was amplified by nested PCR and mutations were analyzed after sequencing. The mutations that resulted in nonfunctional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were inser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in 2 cases, which causes frameshift and single-nucleotide replacement, and premature stop codons at Leu15 and Gly10 in the other 2 cases.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at amino acid position 207(S207N) was found in the other isolates.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a” region mutations did not play a major role in HBsAg detection, and other genetic and nongenetic factor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failure to detect HBsAg by routine laboratory tests.  相似文献   

14.
张洋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50-952
目的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42/66)。结论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基因的变异,探讨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HBVDNA进行分析。结果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突变普遍存在。(1)在39例HBeAg( )标本组中1896突变为5例(12.8%),1762/1764突变为15例(38.5%);在75例HBeAg(-)组中1896突变为26例(34.7%),1762/1764突变为55例(73.3%)。(2)在114例标本中,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癌组中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的总突变率分别为55.9%、71.4%、75.7%、88.9%。结论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突变与HBeAg(-)显著相关,两者总突变率在肝癌患者中显著升高,尤其前C1896、BCP区1762/1764同时突变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全基因组序列克隆。方法从HBV无症状慢性携带者中筛选B、C基因型,提取病毒核酸,设计引物,应用高保真酶对3 200bp的HBV DNA进行全序列扩增,通过克隆技术构建pGEM-HBV重组质粒,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HBV B基因型和HBV C基因型重组质粒各1株。结论成功构建HBV B基因型和HBV C基因型的全基因组序列克隆,可为进一步研究HBV分子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凯里市苗族、侗族及汉族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分型和耐药基因变异状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芯片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凯里市苗族、侗族及汉族293例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用试剂盒自带的阴性、阳性对照作为每次测定的质控,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1)HBV基因型检测到B型及C型,其中B型259例(88.4%),C型25例(8.5%),无法分型9例(3.1%)。汉族B基因型比例低于苗族和侗族,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个民族,其基因型分布与其他少数民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5,P0.01);(2)286例对拉米夫定敏感,7例对拉米夫定耐药;7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突变基因中,为苗族和汉族患者,侗族未见拉米夫定耐药。但3个民族HBV耐拉米夫定变异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P0.05)。所有293例患者均对阿德福韦敏感。结论凯里市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基因B型患者易对拉米夫定耐药,且以突变基因型以180M和204V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及干扰素联合猪苓多糖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HBeAg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39例,入选病例32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进行基因分型,干扰素a-2b500万u,每周3次,疗程6个月;同时给予猪苓多糖4mL,1次/d,疗程2个月。观察HBV DNA、HBeAg、HBeAg/抗-HBe的变化。结果;32例样本中,B型,C型,B、C混合型分别为37.5%、50%、12.5%,发现家族中连续二代基因型的变化,同时发现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并未在基因亚型中产生差异。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类型肝病中基因型B和基因型C所占比例有差异。从家族中连续二代基因型的变化可以看出。基因分型又是相对的,基因亚型间存在自然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治疗期间,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酶免疫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利用杂交捕获法检测HBVDNA;利用测序法检测HBV前S区和S区核苷酸序列。评估a决定簇突变对S蛋白抗原性的影响,同时评估HBVYMDD变异情况。结果:LAM治疗前HBsAg、HBeAg和HBVDNA都呈阳性,治疗36个月后HBsAg阴转,而HBeAg和HBVDNA仍呈阳性;将野生型HBV与突变型HBV的s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S2基因第23~55位核苷酸序列缺失。S基因区a决定簇发生氨基酸替代突变。HBV聚合酶测序分析显示rtM204位的蛋氨酸为异亮氨酸所替代,提示YIDD突变(rtM204I)。结论:LAM治疗期间HBV重叠基因突变可致HBsAg假阴性,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病毒重叠基因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