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74例,术后进行3年随访,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灶数量、手术方式及TNM分期,统计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访期间复发18例(24.32%),手术至复发时间间隔18~34个月。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多发病灶情况及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术前淋巴结转移、多发病灶及TNM分期Ⅲ~Ⅳ期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3年内复发率偏高,应重点针对肿瘤直径≥5 cm、术前淋巴结转移、多发病灶及TNM分期Ⅲ~Ⅳ期的患者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甲状腺癌患者,72例乳头状癌、28例滤泡状癌、6例未分化癌、4例髓样癌,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综合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52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伴或不伴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5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伴或不伴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23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结果本组110例患者无1例死亡,治疗前TSH为(0.48±0.25)mu/L,治疗后为(0.15±0.07)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1年,无1例复发,2例(1.82%)死于脑转移.结论甲状腺癌的四种类型肿瘤转移及恶性程度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全身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甲状腺癌临床特征、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儿童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8~16(11.3±1.9)岁。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术治疗联合术后内分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疗效。记录并分析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后病理分型和分期、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疗效、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以及患儿生存率。结果 18例患儿中,以颈部肿物就诊患儿16例,体检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未发现特异性症状。乳头状癌13例,乳头状癌合并滤泡状分化者2例。术后近期4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声带麻痹、1轻度呛水、2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随访发现4例患儿术后肿瘤复发,1例死亡,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94.44%,余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儿童甲状腺癌具有特异性临床特征,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儿童甲状腺癌的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的6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肿瘤直径0.13~0.96 cm,全部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其中12例(18.5%)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颈侧淋巴结转移病例.术后出现暂时性手足发麻7例,声音嘶哑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63个月,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术前确诊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内分泌抑制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甲状腺癌复发的因素。方法 对151例复发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 性别、年龄对甲状腺癌的复发无明显的影响(P〉0.05),肿瘤大小,病理分型,淋巴转移,手术方式及术后服药对复发均有影响(P〈0.05)。结论 对于可能复发的甲状腺癌,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复发,同时也不应盲目扩大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纳入我院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实施甲状腺癌切除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12个月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均为0,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52%、11.90%、16.67%、25.00%),有统计学意义(χ^(2)=4.298,5.439,7.810,6.432,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9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2.86%,有统计学意义(χ^(2)=4.409,P<0.05)。结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预防甲状腺癌远期的转移与复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上依靠病理诊断加以证实。体征及辅助检查高度可疑病例可行粗针穿刺病理活检而确诊。而多数病例需术中快速病理确诊。少数病例术后病理报告得以发现,以微小癌多见。现综合我院收治的病例,对女性乳头状甲状腺癌临床诊治问题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2年1月~2005年5月在我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肿瘤直径>3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8例,肿瘤直径<1cm的微小癌5例,肿瘤直径位于1cm~3cm间有7例。肿瘤直径>3cm18例患者有9例发生肺转移及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在1~3cm之间有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cm微小癌无淋巴结及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术式与预后及治疗。方法对手术治疗的71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统计,其中无腋淋巴结转移者222例。回顾分析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位置、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结果Ⅰ期34例,Ⅱ期80例,Ⅲ期58例。以患侧乳腺疼痛最常见,T1与T2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T2T3则差异有显著性,扩大手术并不能提高生存率。病理分型以单纯癌最多见,但术后仍有部分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腋淋巴结无转移乳腺癌患者要比有转移者预后要好。腋淋巴结无转移情况下病理类型如何对乳癌术后患者生存率影响并不大,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Ⅰ、Ⅱ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按所经术式不同分为腺叶峡部切除术组(A组)和甲状腺全切除术组(B组),每组43例,A组中Ⅰ期20例,Ⅱ期23例,B组中Ⅰ期22例,Ⅱ期21例.观察两组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Ⅰ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Ⅱ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率高于B组[43.5%(10/23)比14.3%(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声音嘶哑、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9.3%(4/43)、9.3% (4/43),明显高于A组的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大小是选择合理术式的重要影响因素.腺叶切除术可以明显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Ⅰ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甲状腺全切除术可以明显减少Ⅱ期患者术后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riod mi-crocarcinoma,PTMC)的手术方式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短期的常见并发症。方法:分析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60例PTMC 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的临床病历。结果:60例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31例,全甲状腺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2例。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3%,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浸润包膜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数目多少无关(P0.05)。无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生,随访15~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转移,再次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单侧病灶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双侧病灶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常规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84例EMS患者,术后对其随访2年,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原因,并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 84例患者术后复发26例(30.95%),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内膜异位症保守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包括年病程、年龄、盆腔病变情况、术后r-AFS分期、术后孕激素应用、后穹窿触痛结节,而与孕次及EMS类型无关系。经Logistic分析可知,病程、盆腔病变情况、术后r-AFS分期是影响EMS患者腹腔手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术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EMS患者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ESTI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子宫内膜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q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ESTIN基因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6.5%(52/68)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ESTIN蛋白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而癌旁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中TESTIN表达均为阳性或强阳性(x2=18.133,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ESTINmRNA表达水平(0.61±0.23)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内膜组织(1.26±0.18,t=6.500,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组TESTIN表达下降率较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5,P=0.001)。但年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组织浸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与TESTIN表达下降均无关(P〉0.05)。结论TESTIN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发挥抑癌功能,其表达下降甚至缺失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妇女大肠癌的发生及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检测45例妇女大肠癌标本和35例对照组的HPVDNA,并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总HPV阳性率为42.2%,其中HPV16为2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HPV和HPV16的阳性率,高分化腺癌组为41.2%和17.6%,中分化组为38.5%和23.1%,低分化组为46.7%和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HPV6/11及HPV18型阳性率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总HPV阳性率,印戒细胞癌组(50%)略高于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乳头状腺癌组(P>0.05);HPV6/11阳性仅见于管状腺癌组(13.0%,P>0.05)。HPV16型感染则存在于各型癌细胞中(均超过20%),恶性程度较高的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达33.3%和50.0%,其中印戒细胞癌显著高于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P<0.05)。结论HPV感染,尤其是HPV16与妇女大肠癌有较密切的关系;其中HPV与癌组织细胞分类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Radiotherapy has come to be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After the discovery of X-ray in 1985, postoperative irradiation has been important in selected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mastectomy and locoregional irradiation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has proved to be beneficial. Although histology of the breast cancer is adenocarcinoma, it is radiosensitive. The role of radiotherapy has shifted from surgical adjuvant therapy to definitive management in an effort to preserve esthetics and function.  相似文献   

15.
22例卵巢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宇  宋改环  朱凤全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060-3063
目的:探讨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norm al-sized ovary carc inom a syndrom e,NOCS)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0年在二院治疗及病理复核证实的22例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均为二院首诊患者,其中9例为性腺外苗勒氏管肿瘤,也称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The extraovarian peritoneal serouspap illary carc i-nom a,EPSPC),1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疑为EPSPC),7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透明细胞癌。上述无论何种类型,均最大限度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术后残存肿瘤尽可能<2 cm,多数辅以有效多疗程联合化疗。结果:1例EPSPC存活90个月,随访至2004年10月仍健在。1例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已存活92个月,随访至2004年11月仍健在,另1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为76个月,目前仍健在。8例已死亡EPSPC患者平均生存12.8个月,比文献报道存活时间略长。结论:对此综合征患者尤其EPSPC患者,必须高度重视鉴别诊断,首选手术治疗,尽量切除癌灶(残存肿瘤<2 cm),术后辅以有效化疗或放疗,以期获得最佳生存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常见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形态定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形态定量指标在常见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建立数据库 ,为计算机协助诊断疾病打下基础。方法 利用PIPS -2 0 2 0型超清晰图象分析系统对 3 2例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病变 (TBPL)、3 2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TPAC)、2 7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 (TFA)、2 4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癌 (TFAC)进行胞核形态定量研究。结果 TBPL与TPAC、TFA与TFAC、TBPL与TFA、TPAC与TFAC八项胞核形态定量参数经统计学处理比较 ,TBPL与TPAC的七项指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TFA与TFAC的八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TBPL与TFA的 7项指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TPAC与TFAC的八项指标均无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形态定量参数可作为鉴别甲状腺常见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金艳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267-5269
目的 探索对于卵巢癌肠道转移患者较为理想的癌株减灭术式.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某科就诊的47例卵巢癌肠道转移患者,机械抽样随机把其中30例分为转移肠段切除组,余者分为肿瘤局部切除组.结果 转移肠段切除患者5年生存期占40.0%,肿瘤局部切除患者5年生存期占11.8%,两组5年生存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肠段切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1.2±0.4)a]及总生存期[(3.9±1.1)a]比肿瘤局部切除组患者[(0.8±0.3)a]及[(3.3±1.7)a]显著长(P<0.05).残余病灶<2cm的患者半年内复发率(21.2%)比残余病灶≥2cm患者的(57.1%)显著低(P<0.05),首次切除的患者半年内复发率(20.0%)比两次或以上切除患者的(52.9%)显著低(P<0.05).对照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提高卵巢癌肠道转移术后疗效及生存质量,癌株减灭术应尽量采取转移肠道切除术.同时如加强手术质量的控制,卵巢癌肠道转移的手术治疗也是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低位(肿瘤下缘距肛缘≤7cm)直肠癌126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到手术后病例113例,复发26例,复发时间5个月至3年,分析发现复发与病理类型、病期、是否规则化疗有一定关系。结论患者自身条件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不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原则和无瘤操作技术是术后复发不可忽视的因素,术后规则化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相关保护性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0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EM患者350例,搜集整理手术治疗EM患者的病历,明确患者的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个人史、家族史;妇科检查情况;B超检查、盆腔MR、血清CA125值等辅助检查;手术范围、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术后恢复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6~30岁组、31~40岁组复发率(36.2%、35.0%)与≤25岁和40岁组(13.3%、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着期别的增加,复发率升高,不同分期之间复发率(12.9%、37.1%、6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卵巢型、腹膜型、深部浸润型、混合型复发率(22.9%、28.0%、52.2%、39.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深部浸润型复发率最高。不同手术方式复发率(37.4%、25.0%、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组复发率16.9%,未用药组复发率5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期别、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每位患者的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精囊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原发性精囊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手术方案及术后治疗.1例行双侧精囊连同膀胱、前列腺、直肠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精囊、部分膀胱、前列腺切除术.1例行精囊、膀胱、前列腺、输尿管下段、直肠前壁切除术及回肠膀胱术.结果 2例患者术后随访5年未见复发与转移,1例术后2年死于结肠癌,1例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 原发性精囊癌的临床表现为血精或血尿,下尿路梗阻症状,大便性状与次数的改变,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CEA阴性,细胞角蛋白(CK)阳性.治疗主要根据肿瘤侵及的范围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予以切除,术后应加以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