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并且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急重类型,如果同时伴发糖尿病则不仅预示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而广泛,还由于急性期应激反应,血糖升高明显而使病情加重、影响预后。对这类病人采取有效方法控制血糖,加强基础及专科护理,在防止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我科对39例AMI伴2型糖尿病病人行即刻或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别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现将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成功后冠脉形态学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溶栓成功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后10 d和6个月时分别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用计算机辅助定量系统对溶栓后的冠脉病变处进行测量.结果 溶栓后10 d 42例患者中7例残余狭窄90%~99%,26例残余狭窄为70%~90%,8例残余狭窄<70%,1例无明显狭窄;与溶栓后10 d相比,溶栓后6个月时残余狭窄>70%的患者32例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虽可挽救一部分濒临坏死的心肌,但大部分相关动脉仍留有明显的残余狭窄,需行经皮冠脉介入来解决残余再狭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老年患者进行比较,为青年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治疗的青年心肌梗死患者66例(<45岁)和老年患者117例(60~80岁)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青年组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与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吸烟、糖尿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梗死部位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青年组以前壁心肌梗死为主,老年组以下壁心肌梗死为主;老年组心功能较青年组差(P<0.05);青年组梗死相关血管以前降支为主,老年组以前降支、右冠为主;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P<0.01);老年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青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恶性心律失常。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相关情况与老年人有较大差异,梗死部位、心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都不同,预后好于老年患者,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冠心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是工业化国家妇女居首位的死亡原因[1] ,但妇女冠心病多发生于绝经后。临床上围绝经期妇女以胸痛就诊者较多 ,本文分析我科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年龄在 45岁~ 5 5岁的冠脉造影病人的临床资料 ,为了解其胸痛病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1 一般资料我科自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对 12 7例年龄在 45岁~ 5 5岁的胸痛病人行冠脉造影术 ,其中男 75例为对照组 ,女5 2例为实验组。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血管狭窄程度 >5 0 %定义为阳性 ,结果在男性 75例中阳性者 6 0例 ,阳性…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 1998年 12月至 2 0 0 3年 2月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6 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 ,其围造影期并发症 :低血压 5 6例 (9.9% ) ,迷走反射 70例 (12 .4 % ) ,造影剂反应 16例 (2 .8% ) ,室颤 4例(0 .7% ) ,皮下血肿 5例 (0 .9% ) ,下肢静脉栓塞 1例(0 .2 % )。如何减少这些并发症 ,我们有如下护理体会。1 低血压的防治与护理本组病例术中发生低血压 5 6例 ,因导管插入过深、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收缩无力或因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所致。术前了解基础血压 ,合理用药 ;术中严密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 ,及时通知医生 ,备好多巴胺 ;术后加强… 相似文献
6.
7.
对45例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总结,提出其护理重点是密切监测病情,加强用药护理,饮食调整及排便护理,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这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愈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了447例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及临床资料,根据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A组)57例和冠状动脉异常组(B组)390例。分析2组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比较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年龄均小于B组,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均低于B组(均P〈0.05);吸烟、大量饮酒者高于B组(P〈0.01)。Logistic多变量分析发现,吸烟、大量饮酒为CAG正常AMI患者独立危险因子。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LVEF值大于B组(均P〈0.05)。随访结果:再次AMI、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复合终点事件比较,A组均低于B组(均P〈0.05);2组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AMI患者是高危人群;大量吸烟、饮酒是其危险因素或诱因之一;CAG正常者与CAG异常者总心血管事件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 10 %~ 15 % [1] 。研究发现它与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有关[2 ] ,本文回顾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房颤和不并发房颤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以探讨房颤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均为 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8月收入我院心脏中心确诊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患者。房颤组 36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9例。均符合下列条件 :①既往未发现房颤病史 ,在发病后连续 3~ 7天的心电监护中有新出现的房颤 ,②在本次住院期间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③不伴有心脏瓣膜病或…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也日趋成熟,该技术以其低创、高效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所接受。我科自2006年1~12月对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16例患者进行护理,患者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即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美国35~ 84岁人群发病率男性为71‰,女性为22‰,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2].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外科围手术期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越来越多见[3],但出现反复心室颤动致心搏呼吸骤停而获得抢救成功病案较少[4],结肠癌根治术后出现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室颤抢救成功的案例更是罕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349例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同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左室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定义为LVEF≥50%)将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n=225)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LVEF< 50%,n=124),分别评价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7 d,一级终点为全因病死率.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分别有4例(1.8%)和6例(4.8%)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两组二级终点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水平(HR=1.092,95% CI:1.040 ~1.149,P<0.01)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影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因素为患者心功能分级水平;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长期病死率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 2型DM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表现特点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符合诊断的 89例患者按ECG类型、临床表现分组 ,分析其发生率。结果 :全组 89例 ,症状不典型者 73 0 3 % ;症状不典型者发生率在非Q波组、无变化组分别为 80 %、88 2 4% ,均与Q波组显著差异 (χ2 =11 14 ,P <0 0 0 5 ;χ2 =16 5 4,P <0 0 0 5 ) ;非Q波组、无变化组症状不典型者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2型DM并发AMI ,临床症状不典型 ,ECG不典型。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心肌严重缺血和坏死。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AMI主要死因是室性心律失常。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方法,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 相似文献
19.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致命性机械并发症,心脏破裂病人的病死率较高,约占AMI总死亡原因的15%[1].心脏破裂已成为AMI院内死亡的第二位常见原因,严重威胁AMI病人的生存.为此,本研究对AMI并发心脏破裂采取切合临床实际、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发生,并将总结出的经验措施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AMI合并Ⅲ度AVB患者(AMI-AVB组),并随机选择35例AMI患者(AMI组),比较临床特征;另选择与AMI合并Ⅲ度AVB每例患者相同梗死部位的AMI患者共35例作为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冠脉对照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位置.结果 AMI-AVB组与AMI组比较,前者患者年龄大、下壁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比例高;AMI-AVB组与冠脉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前者病变于RCA开口及近段比例高;AMI-AVB死亡病例多与高龄、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和室速室颤有关.结论 AMI伴Ⅲ度AVB患者病死率高,需要采取积极的血运重建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